農民的根本出路在於非農化

隨著由農民負擔引發的惡性事件在全國各地頻頻發生,“三農”問題又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所以會頻繁地發生涉農惡性事件,是因為近年來農民收入持續減少,難以承受不斷增加的各種負擔。據測算,在農業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目前傳統的種植業已經無利可圖,加上我國加入wto給農業帶來的不利影響,農民今後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是收入的銳減,另一方面是沉重的負擔,兩方面的因素以夾攻之勢,加劇了農民和基層政府之間的矛盾。要有效地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使農民和政府一同走出困境,根本的途經只有一條,那就是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現有的各種增收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出路問題

為了使農民增收,政府提出並實施了諸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大辦鄉鎮企業、調高農產品價格、減輕農民負擔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此外,幾十年如一日地興修梯田、水利,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如提倡使用改良籽種和地膜等等,都是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這些措施究竟能不能徹底解決增收問題呢?下面對此做一些粗略的分析。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即由傳統的糧食生產,轉向發展多種經營,什麼能賣錢就搞什麼。目前,全國各地農村都在“壓糧擴經”,或者栽果樹,或者種蔬菜,從局部看,這樣做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但是全國到處都這樣搞,長此以往,又會使農業產業結構趨同,出現新的失調。而且,產業結構應該是由市場來調節的,靠行政命令人為地調整,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眾所周知,烤菸的返還稅比較高,前幾年,好多地方基層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打著調整產業結構的旗號強迫農民種烤菸,對不種煙的農民進行處罰,一時烤菸種植面積和產量都翻了幾翻。但是菸草是國家專賣產品,菸葉不像蔬菜、水果那樣直接進入流通市場,而是只能賣給菸草公司,全國的煙廠就那么多,吞吐能力也就那么大,過多的菸葉菸草公司根本收購不了,結果大量的菸葉積壓下來,讓農民吃了很大的苦頭。可見,即使產業結構調整了,增收仍然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

2、推動農業產業化。即通過創辦各類龍頭企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以此增加農業的邊際效益。創辦龍頭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目前農業剩餘幾近於無,而農民又不具備足夠的融資能力,因此龍頭企業難以大量湧現。計畫經濟時期靠政府出資建立起來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難以存活,如果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旺,公司無利可圖,就只有倒閉或者轉產,脆弱的產業鏈也就會被無情地掐斷。從全國產業化發展形勢來看,走這一條道路是十分艱難的,目前只有少數比較發達的地區形成了產業化雛形,對於大多數邊遠農村來說,實在還沒有條件走這樣的一條路,因而也就談不上通過這條途徑,來大面積地增加農民收入。

3、發展鄉鎮企業。無庸諱言,鄉鎮企業在發展初期,確實吸納了不少農村剩餘勞動力,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批管理薄弱、產品粗劣和缺乏資金、技術投入的企業被淘汰了,而另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經過改制、改組和改造,由勞動力密集型逐漸轉為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這樣不僅不能大量地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反而還不斷地向外排斥著農民工。從近年來鄉鎮企業放緩吸納以至排斥農民工的現實來看,這一條增收渠道已日漸堵塞。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由於農民工在整體素質上的天然低下,能夠大量吸納農民工的鄉鎮企業,不會再有產生和存活的土壤與氣候了。

4、提高農產品價格。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多次通過調高部分農產品價格和實行農業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保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加入wto,農產品價格最終要由市場來調節,而不能再由政府依靠行政命令來確定了。單從價格來看,已開發國家的農產品生產成本遠遠低於國內,因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遠遠低於國內市場,這樣我國的傳統農業便完全喪失了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期望通過糧食價格上升來增加農民收入,在今後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嚴峻的現實是,加入wto之後,已開發國家的大宗農產品,會以低廉的價格衝擊國內市場,造成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進一步大量失業和破產,這對於農民增收來說,無異於是雪上加霜。所以朱鎔基總理說,入世後他最擔心的是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