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轉變鄉鎮職能的探索與思考

隨著我國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入,鄉鎮改革穩步推進,鄉鎮幹部已經從過去的催糧要款中解脫出來,但鄉鎮職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文秘部落,怎樣更好地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服務,是一個急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為此,我們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並作出了一些粗淺的思考。

難--鄉鎮現行機制難以適應發展需要

從調查情況來看,鄉鎮現行機制與鄉鎮幹部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難以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機構臃腫,財政給養人員過多。鄉鎮作為一級政府,要求配備政府的全套機構,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管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財政承受能力如何,鄉鎮機構設定都要求上下對口,每個上級機構和部門都要在鄉一級找到自己的“腳”,結果鄉鎮機構臃腫,財政供養人員過多,致使政府職能轉變滯後,政府運行成本太高。以我縣為例,我縣是陝南一個落後的山區農業縣,財政入不敷出,但每個鄉鎮吃“皇糧”的多則近百人,少則三四十,致使鄉鎮財政不堪重負。如我縣銀龍鄉,該鄉人口僅有6143人,但在編和不在編幹部卻多達71人;財政收入僅有30萬元左右,而一年的支出卻要80多萬元。

2、財權、事權與職權失衡。稅費改革前,鄉鎮就存在著財政收支缺口,但是由於當時農村稅費制度不規範,還可以通過稅外收費,通過借債,通過寅收卯糧來勉強維持。農村稅費改革後,取消了原先納入鄉鎮財政預算的稅費項目,鄉鎮可用財力一下子變得更加捉襟見肘了。如我縣XX年全縣鄉鎮可用財力為796萬元,而同期鄉鎮供給人員為854人,僅正常工資性支出就需700多萬元。但絕大部分事權(政府職能轉變、農村社會公共物品提供、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等)都需要鄉鎮承擔,鄉鎮政府得到的財權與事權比例失衡。而在財權與事權不相統一的情況下,鄉鎮的職權也逐漸萎縮,近年來鄉鎮的“七站八所”在行使職能時逐步走向獨立,相關部門如國土、司法、統籌等十多個單位由上級主管部門垂直管理,與鄉鎮黨委、政府形成“隔離層”,而這些單位所承擔的責任,卻依然在鄉鎮。權利不斷上收,責任不斷下放,鄉鎮財權、事權與職權的失衡,直接造成鄉鎮各項工作協調和開展困難,鄉鎮黨委、政府所承擔的工作任務與應具備的行政職能不相匹配。

3、幹部作風不夠紮實。由於鄉鎮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導致相當一部分鄉鎮幹部不能安心紮根基層,千方百計想“進城”,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還有一部分鄉鎮幹部對自身要求不嚴,學習不主動、不深入,對黨在農村的政策吃不透、拿不準,工作方法簡單;更有一少部分鄉鎮幹部工作不求上進,敷衍了事,作風漂福

4、幹部流通體制不夠完善。鄉鎮幹部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平均年齡偏大,性別比例失調。幹部進出不暢,難以有序流動,儘管,近年來我們對鄉鎮幹部的提拔任用和交流力度不斷加大,但交流的主體是鄉鎮領導幹部,而一般幹部的交流難度很大,仍處於探索階段。經濟條件好的鄉鎮幹部不願到條件差的鄉鎮工作,城郊鄉鎮的不願交流到邊遠鄉鎮,本地幹部不願交流到外鄉鎮,造成相當一部分幹部長期在一個鄉鎮工作,思想上有厭倦情緒,工作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據統計,我縣池河鎮113名幹部中,在本鄉鎮工作XX年以上的有78人,占幹部總數的69.1%。

5、幹部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解決農民民眾生產生活問題都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鄉鎮幹部隊伍,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術人才,然而,鄉鎮幹部學知識、學技術大多靠自學,目前的培訓條件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培訓幹部的需要,相應的幹部培訓配套機制也不完善,鄉鎮幹部素質提高緩慢。據初步統計,鄉鎮幹部中重管理的幹部多,懂技術的幹部少,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幹部平均每個鄉鎮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