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經濟過渡現狀調研報告

(一)保持外貿進出口穩定較快增長

1、抓進出口主體培育,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全方位開放。對縣優勢和潛力產業、企業進行分類梳理、分類培育,加強工貿、農貿、技貿結合,引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眾多中小企業發展進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要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財政政策上鼓勵企業進行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提升第三產業對開放型經濟的配套服務水平;引進大企業共同參與到縣的創建省級旅遊經濟強縣建設中來;鼓勵推進服務外包和服務貿易,促進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文化教育等重點行業的服務出口。制定相關優惠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引進人才。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為高層次人才創造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以剛性方式引進高層次外經貿人才。另一方面要積極推行人才柔性流動,大力提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強化企業吸納人才的主體地位,鼓勵外經貿企業以崗位聘用、項目聘用、任務聘用和人才租賃等靈活用人方式引進人才。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佳化進出口結構。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開放型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主動性,推動企業從模仿創新逐步向合作創新、自主創新轉變。鼓勵優勢企業進入大型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體系,結合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先進技術,甚至直接引進產業鏈終端外資企業,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與科研院校聯繫,依託重點企業,建立行業技術中心,切實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問題;鼓勵已有一定技術優勢和有較強經濟實力的龍頭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努力開發專利產品、原創技術,發揮行業示範帶頭作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逐步創立和推廣自有品牌,全縣可以機電產品為重點,創建出口品牌。企業有貼牌基礎的,更可率先轉向創立自主品牌,申請境外註冊商標,通過積極有效的品牌建設,提高縣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著力調整產品結構,做優主導產業。加強規劃引導,大力發展新型特種材料、汽摩配等支柱產業,積極扶持工具機製造、電力電子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縫製機械、照明電器等傳統產業。

3、抓好市場深度開發,拓展國際市場空間。要引導企業研究自身產品、服務在全球化、區域化以及次區域化中的不同戰略定位,謀求共同利益,求同存異,爭取有利的和平發展環境。實施與主要貿易夥伴國的支柱產業進行差異化競爭策略,避免與其支柱產業發生正面競爭;大力開展與開發中國家經濟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等領域的合作,努力減少國際摩擦和正面衝突,實現共贏。精心組織好國內外大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會,實施行業企業集體走出去參加國際性博覽會工程,組織更多的企業出國參展。在合理選擇海外展會目標的時候,充分結合縣域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為企業做好參謀和服務。推進外經貿電子商務,組織企業開展網上貿易,搶占國際市場份額。突出國際市場研究,加強公共信息資源開發和服務,鼓勵建立外經貿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和預警體系,為企業開拓市場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