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與反思

教師們注意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留有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對學生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還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組織形式。

(四)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發展的主體,具體再現在以下幾點:

1、教師正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

沒有自主學習的土壤是不可能滋養自主學習的幼苗。教室課桌過於整齊的擺放就有居高臨下地灌輸,學生不許有異已的思想,必須聽教師的講解,所有行動聽指揮。這樣在心理上已經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而自主學習免不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為了更好的提供討論空間,使兒童更方便地交流,教師們將教室座位打破原有的整齊劃一的“秧田式”排布,將幾張課桌放在一起,形成類似圓桌會議的桌子擺放,方便了討論的同時擴大了學具操作的場地,給人一種寬鬆的感覺,兒童一進入教室,見到的不再是整齊劃一、壓抑的環境;有的教師將教室牆壁布置得歡快活潑,有助於在學生心理上、視覺上寬鬆、創造心理氛圍的營造。

2、學生學習興趣明顯增強,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

教師在教學中儘量給學生髮揮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情況去發現知識,經歷知識發展的過程,並對其進行內化,適當的時候教師給以點撥。在課堂上,導入新知識時,用常見的身邊的例子,讓學生感到親切、實用。教學時,特別是對於低年級兒童,運用色彩豐富、有趣的教具。運用多媒體,形式多樣地把相關知識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感到知識的奧妙;這樣既能發揮學生能動性,又兼顧集體教學的優勢。絕大多數學生都自覺關注學習內容,對一些內容有較強烈的探究欲望,課堂氣氛熱烈。

3、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有一定的獨立性。

學生能自主進行一些動手操作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夠注意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運用講故事、做遊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自主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初步學會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的願望。

4、學生有了合作的初步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力引導學生彼此欣賞接納,互相取長補短;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勇於負責、善於負責的意識,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夠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還會維護並辯護自己的觀點。學生能和同學進行合作,能傾聽別人的意見,能表述自己的想法等等。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困難與反思

(一)課程改革中課程資源的短缺

在一份調查問卷中,教師在回答“課程實施的不利條件”時,排在最前的是“教學設施等物質條件不能滿足需求”,在回答“新課程實施的主要困難”時,排在首位的是“缺少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缺乏已成為目前課程實施最不利的條件。

新課程改革中“短缺”的課程資源包括“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在“硬體”上,大多數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不能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極大制約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網路和多媒體建設上,先進的教育教學軟體不足,教師無法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課堂教學實際結合起來,無法及時獲得新的信息。

在“軟體”資源上,雖然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較為明確,但由於缺少學科教育的研究基礎,有些學科的課程目標並不清晰,課程標準的陳述欠規範,導致實踐中操作困難。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幫助教師理解課程目標和學科課程標準的輔導性材料,課程開發、教學實施的參考、指導性資源匱乏;教材缺少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和教學案例,使教師的備課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師很難自主開發課程資源。新課程強調課程資源的生成性和教師的自主性,倡導教師自主開發課程資源,但實際上由於教師時間和精力的限制,難以開發更多的教學資源,依然以教學用書(教科書、教參等)為主要的教學資源,很多教師不能有效利用身邊豐富的課程資源,開發出符合學生實際、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課程,對課堂上生成的資源也不能有效把握。

影響一項課程改革計畫之實施的因素之一,是改革計畫的“實用性”:也即改革計畫除了一般的目標陳述與改革措施之外,有沒有為教師採用改革計畫提供足夠的輔助資源;這樣的資源越是豐富,教師越容易將變革付諸實踐,反之則越難。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的這一次課程改革確實存在著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不但全國的課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