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調查報告

青海省樂都縣地處祁連山支脈達坂山東南麓和崑崙山系余脈日月山以東,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一帶,自古以來便是由內地進入藏區的咽喉要道;青海重要水系“湟水”橫穿境內,使該縣成為青海省重要的農業區;轄區內居住有漢、蒙、藏、土、回等名組。這些均使樂都縣成為一個文化底蘊豐厚,地方特色濃郁,對青海各族文化風俗兼收並蓄、兼容並包同時又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大美之地。縣政府所在地碾伯鎮文物古蹟頗多。特被是東關街的西來寺,創建於16XX年。寺院規模宏大,占地2100多平方米,山門、金剛殿、關聖殿、正中大殿、觀音殿等,都無不宏偉壯觀。

樂都以田園景色而久已著名。清代文人寫下了大量描寫郊野風景的佳作。所謂“東溪春色”是碾伯鎮八景之一,府志稱“春時小橋流水,花發鳥鳴,亦可游賞。”由於樂都比西寧海拔低,溫度高,山鄉風光幽美。大概正因為山鄉氣候好風景秀,所以《穆天子傳》上叫做“溫谷樂都”的吧。

樂都溫潤的氣候也適宜於水果生長。每當秋季,碾伯鎮上水果豐富,價格便宜,質量上乘。其中“樂都的沙果子”是早已遠近聞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樂都人。樂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種,色艷多汁,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產之一。還有一種“軟兒梨”也很有名,其吃法很特別。一般是放置到嚴冬,待凍成冰梨,吃時放在涼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如果自然解凍,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盡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樂都柳灣出土的彩陶數量居多。

柳灣在樂都縣東高廟鎮。鎮東兩公里處有一個村莊,就是柳灣村。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村子,村北那東西走向的旱台,也從來沒有外地人光顧過。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埋藏在地下幾千年前的世界。於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隊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隊的工作者,在這裡紮下根來發掘。他們勤奮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發掘結束。他們在這裡清理了1700餘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達15000件。一個彩陶世界清理出來了,考古工作者將它命名為柳灣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後來又創辦了柳灣彩陶研究中心。厚厚的兩大本《青海柳灣》在全國發行。“柳灣”從此出名,為國內外文化、學術界所關注,遊人也從此摩肩接踵,前來觀賞。

柳灣墓地是新石器時期的。從考古文化分期講,出土的文物有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也有齊家文化的類型,其中以馬廠類型的數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們的生活用具。先民們不僅講究實用,而且講究美觀。在陶器上繪有大量精美而神秘的花紋圖案,底色與花紋顏色搭配得當,相得益彰。彩陶上還有大量類似十、○、、工、×之類的符號,有人認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認為是數學代碼,還有人說是氏族的徽號。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件“陰陽合體壺”。陶壺頸腹部塑有一個全裸的人像,下邊又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可是性器官是兩性的,既有男陽又有女陰,很難說人像是男還是女。搞原始文化的學者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其實,這件彩陶的價值恐怕在於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環節,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過渡階段——男女性同時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