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縣紅薯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紅薯產業作為我縣“兩紅一白”三大產業之一,如何做強做大做優,真正實現產業化經營已成為當前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最近我們對以李七里峰為中心的薯製品加工進行了調查,就薯製品加工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進行了思考。

一、薯業發展情況

我縣薯業加工時間較長,以澱粉生產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隊集體生產經營,改革開放後,民眾仍保留著澱粉和粉條生產的傳統習慣。90年代初,縣委、縣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發展薯業加工,以李七里峰村為中心、輻射周邊十幾個村莊的薯業加工區逐步形成。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又適時將薯業列為全縣三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進行重點培育發展,有力刺激了該產業的迅猛擴張,基地面積、加工規模都得到快速發展,紅薯產業已成為全縣民眾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

1、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縣共有澱粉加工戶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園頭、劉七里峰、高七里峰、馬凹、柴家莊、仝市同、龍洞等3鄉、14個村。其中常年加工戶270家,戶均日加工薯乾達到1.5——2噸(折紅薯5——7.5噸),加工大戶可達4噸,秋季平均每戶加工鮮薯150噸,生產規模較前擴大3——4倍。全縣年加工薯乾約5萬噸,加工鮮薯6萬噸,生產粉面5萬噸。

2、生產周期縮短。近年從事薯乾和澱粉購銷的經紀人非常活躍,原料來源已擴展到周邊靈壽、阜平、曲陽、新樂等縣市的紅薯資源和山東等地的薯乾資源,生產周期也由原來的季節性生產發展到現在的全年長期生產。加工旺季分別是3——6月份的薯乾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紅薯加工期。周期的縮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產品檔次不斷提高。澱粉生產已由原來的手工作坊發展成為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生產,生產澱粉技術日趨成熟,澱粉的質量在同行業已負盛名。註冊了龍源、金莊等粉條品牌,生產冷凍拉直的冬粉、粉條,產品的檔次、包裝都有了較大提高。

4、效益顯著。受市場因素影響,紅薯澱粉加工的利潤與前幾年相比雖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個規模適中的澱粉加工戶在薯乾加工期仍可日獲利90元左右。資料顯示,澱粉加工為農民年增加收入900餘萬元,澱粉加工戶均增收兩萬多元,共上繳稅金58萬元。澱粉加工業的發展還有力地帶動了紅薯種植、交通運輸、機械製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全縣紅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全縣直接從事澱粉加工業的人數達到XX多人,僅花園頭村從事撈粉漿人數就占該村人口的1/3。

5、發展前景廣闊。由於紅薯澱粉可廣泛用於化工、醫藥、食品、紡織、塑膠、染料等行業,市場需求量大,紅薯製品深加工有較大市場潛力,發展前景極為廣闊。專家預測,今後XX年全球僅生物塑膠用量就將達到3000萬噸。同時紅薯澱粉價格高並且穩定,每噸紅薯澱粉可賣到3000多元,較其它澱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發展紅薯澱粉加工業能夠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薯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縣紅薯產業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有的已成為制約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瓶頸,必須正確認識,認真對待。

1、污染嚴重。這已成為縣鄉村各級幹部民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目前加工區日排廢水達到3000餘噸,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趙七里峰、花園頭、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圍所有大小溝、塘、渠,污水排放區域內樹木枯死、莊稼燒死,井水混濁變黃,臭味撲鼻,不能飲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廢水,已流到六一國小附近,對縣城西側郜河兩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氣熏天,嚴重影響了城區及加工區周邊民眾生產生活環境。受害最深的趙七里峰村民眾為此多次信訪反映,成為影響全縣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