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幫扶機制的調查與思考

黨的*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國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展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工作。作為黨委組織部門如何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實處,探索建立農村困難黨員幫扶機制,對提高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加強黨在民眾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創造平安餘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困難黨員“四多”特徵明顯

最近,我們組成專門的調研組,下到九龍鄉、大塘鄉、峽山林場等單位,採取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調查表、個別走訪等方式,對全縣困難黨員幫扶工作現狀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調研。據調查,我縣共有農村困難黨員3365人,占農村黨員總數的22.4% ,占全縣黨員總數的13.1%。這些農村困難黨員“四多”特徵明顯。

1、從年齡結構來看,年齡黨齡偏大的多。困難黨員年齡較大的占大多數,“十個黨員九顆牙”現象普遍。這部分黨員年齡都在60歲以上,其中,60歲以下643名,占19.1%,60至70歲1390名,占41.3%,70歲以上的1332名,占39.6%。同時,這些困難黨員由於年齡大,大多數也具有較長的黨齡,其中黨齡在20年以上的占困難黨員總數的83%。

2、從文化結構來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據調查,農村困難黨員一般因為年齡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當一部分還是文盲,其中國小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國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們對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關生產技術,致富本領不強,生活困難。

3、從組成結構來看,黨員無職的偏多。據調查,當前農村困難黨員結構較單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一是過去曾擔任過村組幹部現已退下來的無職黨員,占困難黨員總數比例的42%;二是參軍入伍退役後“解甲歸田”的黨員,占困難黨員總數比例的18%;三是普通黨員占總數比例的38%。

4、從日常生活收支結構來看,經濟收入偏低的多。據調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難黨員2142人,無任何收入的困難黨員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顧、或靠親戚朋友接濟、或靠政府救濟,其生活條件、居住環境普遍惡劣,處於較貧困的生活狀態。當前,農村家庭的各項開支還是很多的,除正常的生活開支外,還有子女上學尋醫問藥等費用使本來貧困的生活無疑雪上加霜。

二、諸多因素導致農村黨員生活困難

出現農村困難黨員這一特殊弱勢群體,既有農村困難黨員自身年齡偏大、身體病殘、水平較低、思想落後和致富能力不強等個人因素外,通過調研和分析,也有當前幫扶機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會因素。

從黨員個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因“病”致貧。困難黨員由於年齡大,身體也普遍較差。調查中,80%以上的困難黨員自已或家人生病,喪失勞動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還要承受因為看病帶來的經濟負擔,只能是過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難。三塘鄉榨下村50周年老黨員李再珠長期生病,喪失勞動力,生活貧困。二是因“養”致貧。由於社會風氣的影響,子女不養父母、房子不讓父母、有錢不濟父母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調研中,近40%的困難黨員子女外出打工或沒有與子女一同生活,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年幾百元錢或幾百斤稻穀,有的乾脆不給,基本依靠自給,生活貧困。楊埠鄉紫店村困難黨員田懷亮,年齡大,子女不贍養,生活困難。三是因“腦”致貧。由於水平低,少數黨員思想觀念落後,不思致富,精神空虛,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黨員的先進性。九龍鄉新圳村困難老黨員樂盛德是退伍軍人,只有初小文化,因家人生病、生活貧困,思想空虛,在家人的鼓動下信仰宗教,導致生活貧困。四是因“能”致貧。通過調研,絕大多數的農村困難黨員家庭收入不高,創新能力和脫貧致富能力弱導致貧困。許多黨員從村幹部崗位下來以後,無一技之長,不願外出打工,變成“留守黨員”,導致貧困。楓港鄉付家弄村困難黨員陳端水從村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以來,因“習慣當幹部”,在家精耕細種的技術不高,又無力“外出淘金”,生活困難。

從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角度看,農村困難黨員幫扶機制在構建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環節也是導致農村黨員困難的重要深層次原因。

1、對農村困難黨員幫扶工作認識不深。通過調查,有些單位能結合本地實際開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幫扶工作,但有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對此項工作仍不夠重視,具體表現為“三不”:一是部分單位和個人認識不清,認為困難黨員幫扶救助是黨組織和黨員的事,與政府和自己無關,並對參與幫扶救助工作不夠關心。二是小部分基層幹部態度不端正,認為困難黨員是負擔,以施捨的心態對待困難黨員幫扶工作,不願意深入到基層與他們直接接觸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難黨員自強自立意識不強,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來擺脫貧困的信心;還有一部分有勞動能力的困難黨員“眼高手低”,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乾。調研中,在選擇“上級物質幫扶還是精神幫扶”時,有35%的困難黨員選擇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