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信心培養的調研報告

一、問題產生背景:

自信心也稱自信感,是對自己的能力是否適合所承擔的任務而產生的自我體驗。良好的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缺乏自信心則會產生自卑心理,退縮不前。《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並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讓孩子喊出:我能行!》的作者盧勒的親身經歷也證實了自信的重要價值。他談到:“我發現‘我能行’三個字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讓那些平日在父母身邊‘軟弱無能’的孩子變得十分能幹。”

研究表明:4—5歲時期是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培養的關鍵期,從幼兒期就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形成其健康人格的關鍵。德國行為學家認為,現代社會的三種衝突,使得現代人更多地面對衝突和挫折,因此,從社會的發展來看,未來需要具有迎接競爭挑戰的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而自信心是核心要素。因此,對幼兒進行自信心培養教育,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理論依據:

《綱要》中明確指出“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課題研究方法

1.觀察法: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個性特徵、典型行為,有目的、有計畫地實施培養。

2.行動研究法: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對有關的情況和問題作充分的了解,認真思考,發揮一定的靈活性。

3.榜樣激勵法:創設相關的情境,引導幼兒探索解決困難和矛盾,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4.個案分析法:對有典型行為的幼兒進行個案分析,確定有效的途徑、方法。

四、課題研究內容及過程:

1.準備階段:(時間:XX年4月—5月)

⑴選擇確定研究課題,研究、設計課題方案,進行課題方案可行性論證,做好課題研究前的培訓工作。

⑵課題申報,制定研究計畫,開展本課題的初步研究。

2.實施階段(時間:XX年5月—XX年10月)

(1)分析在幼稚園教育中,影響幼兒自信心的因素

a.了解孩子在園的自信心情況。(見問卷調查)

b.個案跟蹤調查(見個案分析)

c.了解教師的教養態度、教育行為以及與幼兒之間的師生關係等情況。

d.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和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情況。(見問卷調查)

3.採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對全體幼兒進行了幼兒自信心發展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孩子的自信心表現不足。  

(a)分析其主要原因:過度溺愛、過度嚴厲、過高期望、缺乏鍛鍊、自身特徵等。

(b)建議:需要從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幼兒自身的成就感,積極的評價與反饋,家園合作,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2)探索在幼稚園培養幼兒自信心的途徑和方法。

1、調整教師與孩子間的關係。

孩子與老師關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首先應檢查一下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有助於自信心的培養。如果孩子感到老師喜歡他、尊重他,態度溫和,孩子的感覺很好,往往就活潑愉快,積極熱情,自信心強。相反,如果老師對孩子訓斥多,粗暴,態度冷淡,孩子就情緒低沉,對周圍的事物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

XX年3月,園內開展了第一屆親子班。我有幸地成為親子班的“代言人”。當時我也是一名六歲孩童的母親,因此視班裡的每一位只有兩歲半的幼兒都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親切的稱呼他們“寶貝”或是“兒子,女兒”,因此孩子們親切地稱呼我“海霞媽媽”。從此,“海霞媽媽”的親切稱謂取代了有距離的“張老師”。並且從親子班一直叫到了現在大班即將畢業。我們要把愛傾注給每一位幼兒,生活中像母親;遊戲時是同伴;困難前是導師。小小的稱謂“縫合”了我和孩子之間的陌生距離,增強了我所帶班級內孩子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