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科普惠農“三下鄉”活動調研報告

把調研的路途一次又一次走遠, 把晚上一起寫論文的時間一次又一次推遲, 把所寫的每一篇報告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我們只是儘自己的最大的力把調研這份工作做好。正如後勤組把每一餐都做到最好吃,新聞組把每一份新聞用心寫到最好,支教組不放棄每一個小孩子,文藝組排好每一個節目。每個組都有每個組的工作,每個組都有每個組的辛苦和汗水,我們都在盡力為這個隊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都是任勞任怨的“稻草人”。

17、18號我們調研第一次”出遠門“ ,因為是出去外面住,經費不夠,我們只能把舒琪和濤哥”落下“。只是這一趟外出,讓一貫接觸”很配合的村民“的我們得到了一次吃了不少苦頭。

17號的重點是”相關部門“,走訪了檔案局,文化局辦公室,文藝工作室,文聯辦公室等部門,每個部門聽了我們的自報家門之後都是直接打發走的。一個上午,一直不停勸說,一直冷眼相待。調研沒有進展,我們亦很受挫。吃過午餐後,就在街頭坐下,垂頭喪氣的,那樣子現在想想都覺得很落魄。還好下午遇上隊長爸爸幫我們弄到的一份陽西山歌歷史資料,我們也死皮賴臉的跑進文藝工作室訪問工作人員。這時我這個聽不懂陽西話的人就派上用場了,聽隊友後來說那些工作人員用陽西話抱怨著我們這群大學生,所以同去的陽江隊友們就泄氣了,靜靜的站著只做筆記,不提問。還好我沒有聽懂,就死皮賴臉繼續問,她們無可奈何中也不得不說了一些內容。那天我們確實成長了,世界不是圍著我們轉,每個人也沒有義務要回答你的問題,當白眼射過來的時候,我們還得有強大的承受能力去面對。

18號,颱風來了,我們原本也想起床就回去學校與隊伍集合,抵抗颱風的!但是有了”陽西山歌王“這條線索,我們也不捨得放棄這次機會,就去採訪。在去的路上,我構想了好多遍這個在網路上搜出來的”山歌王“的住宅是如何輝煌,畢竟第一次和網路上的人也算是名人的接觸,我挺激動的。但當我真正見到那個地方時,心裡其實是很難受的,那裡沒有我想像中那么豪華,甚至是我沒有想過的”落魄“。但那種不快,隨著和他的交談就漸漸淡了,我們聊了很久,他很配合的回答我們所有的問題,還給我們唱了山歌聽。為了讓山歌王感受到我們這次的訪問是“高大上”的,我們自報家門的時候給“修改”了,說:“我們是xx師範學院新聞部的成員,學校安排我們對陽西山歌進行調研撰寫,我們希望從您這裡了解到一些關於山歌的內容。”這樣欺騙人家,真的好嗎!

實踐調研工作完全結束了,可是調研報告的撰寫才真正開始了。 此時”三下鄉“已經進入尾聲了,調研組不能面對面交流觀點,但是我們總是為了調研報告,在群上開會,一邊截圖一邊打字,就這樣討論問題,就這樣開會,就這樣繼續工作著。

在”三下鄉“之前,我們或許還是見面打聲招呼的同學,但是一起經歷了那些“苦難”之後,我們的話題就不是你好而已了。

編輯推薦:
2024年三下鄉獲獎調研報告.5
三下鄉實踐報告
周家村之行——工程學院三下鄉實踐報告
三下鄉調研工作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