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工作狀況調研報告

4、建立土地承包仲裁政策法規資料庫。由於土地承包相關法滯後,此前有法可依的主要是《農村土地承包法》、《雲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兩個司法解釋,審理依據嚴重不足。為此,仲裁委對現有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了大規模的檢索研究,同時還收集了國家、省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的政策檔案,建立了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專用政策法規電子資料庫,主要包括法律依據、政策依據和制度依據三方面內容,其中相關法律法規32件,政策檔案27件,為依法審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5、探索制度創新

建立核稿發文制度。所有仲裁文書均由案件首席仲裁員把關。仲裁裁決書實行主任核發制,未經主任審核,不得下發;若發現有重大問題,及時與該案首席仲裁員溝通,必要時可請該案仲裁庭重新合議。

建立裁後回訪結果通報制度。仲裁委對已到法律生效期的案件都要作裁後回訪。凡是無法執行或被法院審理後推翻的案件,都要進行內部分析總結,便於及時吸取教訓。

(三)制定統一程式,實行標準仲裁

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糾紛仲裁,不僅要法律適用準確,還要程式合法。為此,我縣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契約法》和《仲裁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制定了統一嚴格的仲裁程式。

1、案件的申訴與受理。當事人必須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請,經過審查,不符合受理條件的,填寫不予受理案件通知書,及時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符合受理條件的,及時填寫立案登記表,並由副主任(農業局長)審批,立案後,5日內向當事人送達受理通知書、應訴通知書、舉證通知書,取得送達回證,並要求當事人15日提供授權委託書、答辯狀及相關證據。通過嚴格把關,防止越權受理現象的發生,避免仲裁的盲目性。

2、指定仲裁員。案件受理後,仲裁委員會指定3名仲裁員(其中1名首席仲裁員)和1名書記員組成仲裁庭,負責整個案件的處理工作。

3、深入調查。仲裁庭組建後,由仲裁庭人員深入基層,深入實際,進行調查了解,基本掌握案情,並取得必要證據。

4、堅持先調解後仲裁的方法解決糾紛。調解是仲裁的前提,我們始終把調解貫穿於解決糾紛和仲裁的全過程,以最大的誠意,教育、說服、勸解當事人,儘量爭取協調解決,調解達成協定的,仲裁庭及時下發調解書。

5、開庭審理。糾紛案件的仲裁主要採取在仲裁委員會所在地公開庭審方式進行,仲裁庭確定開庭時間、地點後,提前5個工作日將《仲裁庭組成通知書》和《開庭通知書》送達當事人和其他仲裁參加人。申請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按撤回申請處理;被申請人提出反請求的,依法缺席裁決;被申請人經2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仲裁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依法缺席裁決。當事人要求不開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據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其他證明材料作出裁決。仲裁的案件,都是通過調解達不成協定的,仲裁庭及時進行裁決。案情較為複雜,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其裁決由仲裁委集體討論決定。

6、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進行仲裁。在仲裁過程中,始終要求當事人用事實、證據、法律條款來支持自己的仲裁請求,仲裁員幫助當事人依法蒐集證據,確保事實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