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建設調研報告

(二)組織了一支由專職照護人員和志願者(義工)相結合的服務隊伍。全省現已組織了一支由XX名左右專職照護人員組成的居家養老照護服務隊伍,人員主要以下崗失業“405o”人員為主。其中,專職人員主要集中分布在和兩市,經過一定的基本服務技能培訓後上崗,實施為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老年人提供無償上門服務,並已逐步向自費老人提供低償和有償服務;助老志願者(義工)組織各市均有分布,成員以低齡健康老人為骨幹,以志願服務和時間儲蓄的方式,對居家高齡空巢和失能老人實施結對幫扶、鄰里守望、安全巡視等公益性服務。如餘姚市努力實踐適合山區特色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充分發揮農村老年人協會的作用,普遍建立自然村老年人鄰里守望互助會,由60歲以上70歲以下低齡健康老年人,與高齡、孤寡、空巢、失能老人進行上門結對服務。

(三)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服務模式。全省各地在實踐中,創造一批符合當地實際、各具特色的服務模式。發達地區有代表性的如市海曙區的“兩走”模式,即“走進去”:對少數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齡、空巢、病殘、貧困等重點困難老人,由服務人員走進老人家中開展服務;“走出來”:對大部分身體尚好、能自我行動的居家老人,通過在社區(村居)設定親情化、人性化的非營利性服務項目,引導其走出家門,到社區(村居)的各類公共服務機構接受服務。同時,充分發揮社區(村居)老年人協會作用,建立諸如獨居老人聯誼會、老年健康俱樂部等組織,拓展居家老人的活動空間,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市上城區成立“為老服務聯盟”,搭建了“二化四網六平台”信息服務平台(社區管理、服務信息化,“e家人”社區事務管理網、電腦服務網、電視服務網、電話服務網,社區事務管理平台、居民互動網路平台、公共服務信息平台、社會志願者服務平台、居家養老服務平台、為民服務聯盟平台),初步形成“投資多元化、運作市場化、管理規範化、對象大眾化、服務人性化、隊伍專業化”以及專業服務與志願者服務相結合的“六化一結合”養老服務社會化模式。下城區實施“金暉送到家、養老不離家”為主題的居家養老金暉工程,建設“五金項目”(即金靈通、金保健、金管家、金筷子、金港灣)模式。拱墅區推出融助老助殘服務和解決“4050”人員再就業為一體的“一崗解兩難”新模式,即由政府“買單”設立助老助殘服務站,安置“4050”下崗失業人員從事社區助老助殘服務;全區共建成助老助殘服務站30個,安置“4050”人員、殘疾人就業166名,為1250餘名高齡、孤寡、獨居、殘疾、困難老年人提供了公益性養老服務。餘姚市鹿亭鄉通過老年人鄰里守望互助、購買福利性服務、組織志願者暖巢服務隊、拓展敬老院社會化托老功能、整合和調動相關社會資源等途徑,構建“虛擬養老院”,初步破解了山區養老難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講,我省居家養老照護體系建設尚處在初步階段,一方面發展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這項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有的已走在全國的前列;而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則比較滯後。如有的市政府至今只投入3萬元,有的則還沒有任何投入。另一方面,目前的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整體上仍處於較低層次,在制度化和規範化建設上也存在不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