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城市救助站管理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4.進一步強化精神疾患管理。一是知識宣教。衛生部門加強心理疾病知識宣傳,引導大眾正視心理疾病,鼓勵公民積極接受心理治療,預防減少抑鬱成疾現象的發生。二是加強治療。衛生部門做好精神疾病的干預工作,為精神疾病的治療提供便捷良好的途徑,各大醫療衛生機構專設心理門診,並鼓勵開設心理諮詢室,使心理疾病能與生理疾病一樣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三是源頭收治。各地公安、衛生部門應做好當地精神病人的管理、統計、收治工作,指導精神病人診斷治療,整合資源為無力承擔醫療費用的家庭提供就醫保障,防止精神病人被棄外流。

(二)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全面完善提升救助管理站作為專門機構的管理服務水平和社會地位。

1.實現救助管理硬體設施現代化。一是救助場地布局合理。按照《全國規範化救助管理機構建設標準》要求,合理布局救助管理機構場地,實現受助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分區管理,男性、女性分區管理,精神病人、痴呆傻人員、殘疾人與正常受助人員分區管理。二是服務設施配置齊全。按照《救助管理機構規範化建設標準》要求,進一步實現救助管理機構基礎服務設施配置齊全,服務受助人員的各項功能用房到位且配套用品齊全,服務老弱病殘受助人員的各種康復輔助設備齊全。三是安全設備保障到位。進站安檢設施設備要高靈敏度、高辨識率,防止危險品被帶進站。監控設備要全面覆蓋,保障站內受助人員的人身、財產安全。對精神病人進行臨時觀察的隔離室要嚴格按照精神病人住院病房設計、使用,符合安全標準要求。

2.實現救助管理運轉機制規範化。一是嚴格安檢,加強管理。嚴格進站安檢制度,杜絕危險品被帶進站內。同時,加強安全巡視,加派人手,發現問題儘早控制,及時處理;加強入站甄別,利用公安戶籍網和救助信息網進行人員信息比對,對於不符合救助條件的堅決不救助,徹底消除跑站騙助人員的僥倖心理。二是增加工種,明確分工。對於持續增多的精神病人、痴呆傻人員、高齡老人、殘疾受助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應當配備相應的專業護理人員,確保其在站的日常生活;對無理取鬧、打砸搶奪、突發精神疾病人員,增加治安管理人手,巡邏管理,有效控制,必要時報送公安機關或轉送醫療機構,保障其他受助人員和工作人員安全。三是多方協作,統籌安排。由於救助管理機構屬於臨時性救助機構,人員流動性大,不適合受助人員長期滯留,應當與福利機構加強溝通和協作,儘快將特殊受助人員送至福利機構救治。對於身患多種疾病的精神病人,建議衛生部門指定醫院,建立綜合救助病區,專門收治特殊受助人員。四是人性服務,專業救助。在救助管理機構規範社工服務,以“助人自助”理念,用接納的態度和專業的方法,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幫助受助未成年人走入正軌。加大對進站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力度,採用多媒體課堂普法、播放法制宣傳片、翻閱法制書刊、聘請專家授課等方式,大力宣傳法律知識,教育流浪未成年人用法律保護自己,遵紀守法,做一個守法的公民。

3.實現救助管理機構性質統一化。在救助管理機構成立的7年時間裡,全國救助管理機構工作內容在國務院、民政部檔案指導精神下是相同的,但是各地救助管理機構性質卻由於不同地域環境和各地政府的工作方法不同產生了差異。有的城市救助管理機構是事業單位性質,有的城市是參照公務員管理性質,有的地方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是獨立的機構,有的地方是與救助管理站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運轉模式。全國救助管理機構聯繫密切,工作中要相互協作,共同做好受助人員的護送、返鄉、幫教工作,不同的機構性質容易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利,以及工作人員心態上的差異,不利於救助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救助管理機構社會管理職能的充分發揮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因此,應逐步實現救助管理機構性質的統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