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出賣人的瑕疵擔保責任

第三人不能向買受人就買賣的標的物主張自己的權利。④買受人須為善意。這裡的善意,是指在買賣契約成立時,買主不知買賣的權利有瑕疵,其嗣後得知亦為善意。若契約成立時,買受人知有瑕疵,而出賣人仍自願負擔保責任的,其擔保責任不應免除。有學者認為還有一個要件是:“須權利瑕疵而使買受人遭受損害或損失”⑾,筆者認為不妥。因為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且即使買受人未遭受損害,但始終處於第三~利追奪的不安中,因此筆者認為買受人有權要求出賣人承擔此擔保責任,而無須遭受損害或損失。當然此情形不能一概而論,在有些情形下,即使存在權利瑕疵,但第三人未主張且已不能主張權利的,買受人不能追究出賣人違反權利瑕疵擔保的責任。 關於權利瑕疵擔保的範圍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瑕疵擔保並不適用物之買賣,而只是用於權利的買賣。因為“權利存在之擔保,唯有在權利買賣時始有其適用,不適用於物指買賣,蓋物權采現物主義,有物即有物權,不生物權存在與否的問題。而所謂存在,不僅須有權利有效成立,且須尚未消減者,始能謂其權利存在。”⑿因此,權利瑕疵擔保僅適用於債權及其他一般權利之擔保﹑有價證券未經宣告無效之擔保。另一種觀點認為權利瑕疵擔保不僅適用於權利的買賣,而且適用於物的買賣。我國《契約法》買賣契約一章中,原則上不調整權利的買賣,因此可以認為《契約法》第150條所規定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主要適用於物的買賣。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對債權的轉讓﹑有價證券的轉讓等過程中出現權利瑕疵,受讓人一般不能援引該條的規定請求出賣人承擔瑕疵擔保責任。 最後須注意的是,雖然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為一種法定責任,並非當事人意思表示之結果。但是法律關於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並非強行性規定,因而一般允許當事人以特約免除﹑限制或加重此種責任。 我國契約法只是規定對於標的物的狀況出賣人對買受人應承擔什麼義務,買受人對出賣人享有什麼權利。因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物權法,而且現有法律中也未明確對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問題,實踐中處理這一問題也不很統一。因此亟需指定物權法對此明確規範。 總之,我國契約法中的瑕疵擔保責任制度還有很多漏洞,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深入研究,包括借鑑各國立法經驗,使之臻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