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南江縣農村親職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二、原因分析

教育主體空缺。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親職教育,或者只有親職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複雜的任務。”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蜂擁,農村孩子便缺少了監護人或無監護人照管。據統計,長赤鎮總計36896人,外出打工就有9230人,這還不包括在本市以及流動性打工的,該鎮9166戶中有80%的家裡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留守兒童2116人,占全部兒童47%左右。據調查我縣大部分鄉村留守兒童比例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從長赤鎮九義校、竹林國小。付家國小、貴民中學提供的數字看,全校學生中留守兒童比率都在45%左右,而紅頂九義校,則高達50%以上。這些低收入的家庭,只有外出務工才可能解決經濟上的困難,為了生活的“錢圖”,忽略了孩子人生的“前途”。首先,家長有能力,有體力、健康的在外占大多數。其次,父母全都在外的家庭,由爺爺婆婆代養的隔代教育家庭,老人的文化素質相比較弱一點,他們不能代替教育的主體。再次,寄養或大帶小的家庭,教育主體直接空位。

教育過程脫節。農村文化水平偏低,是造成農村親職教育同學校教育脫節的根本原因。據調查,今天的中國小生家長,有95%出生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後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又在偏僻貧困的農村,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極其有限。教育實踐中發現只有30%左右的家長具備基本的教育知識。首先在農村,許多家長認為把子女送進了學校就等於送進了“保險箱”。“學校是教育機構,教育孩子屬於學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卸載於學校。這是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認識偏差造成脫節。其次,在農村流傳一種“讀書無用”的謬論。大學畢業是打工掙錢,高中畢業是打工掙錢,國中畢業是打工掙錢,打工熱潮萌生讀書無用的思想。思想上忽略教育,拜金主義產生教育過程脫節。再次,考慮家庭的經濟情況。老百姓總愛說那句話“他念書有條件”。條件即經濟嘛。即使孩子讀書成績與生較好,家裡條件差“送不起”也就自然心生懈怠,教育過程同樣脫節。目前,學校礙於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學生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對難管的“問題兒童”,乾脆放任不管了。也是形成學校家庭、教育脫節的原因。

教育觀念滯後。親職教育觀念的落後是最大的落後。“嚴而無愛”  “愛而無教”。據調查,農村絕大多數家長的教育觀念滯後,在很大程度上採用他們曾經經歷和接受過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嚴而無愛”。首先,傳統的親職教育觀念在農村家長的大腦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能成龍,不能成鳳,便採用武力解決了。在農村,按老人的話說“一代一代都是打出來的。”其次,教育孩子不注意場合,不講究分寸,普遍存在惡語傷害孩子自尊心。心罰和體罰都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再次就是過分溺愛,“愛而無教”。從小不教,習慣養成自然,殊不知在小樹上的一小傷口,以後便成了大疙瘩了。

三、對策建議

增強學校職能,改變殘缺模式。籃球教練員講究是“補位”戰術。教育者應該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到關愛農村兒童及留守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是涉及到“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的大事,是落實“育人為本,立德樹人”的重要行動。從學校教育的職能上去彌補親職教育主體的缺失。加大學校教育的管理,切實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省市成立關心下一代成長工作委員會;學校建立相關的留守兒童家園;聘請留守兒童輔導員;對留守兒童採取相應的幫扶措施;實行“惠民惠農”政策吸引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緩解教育主體繼續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