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民情、聚民智、解民憂、惠民生”大走訪活動調研報告

1月29日,在旺蒼縣司法行政系統“三大走訪”活動動員大會上,縣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凱就全縣司法行政系統深入開展親情幫教、真情幫扶和“訪民情、聚民智、解民憂、惠民生”三大走訪活動進行了安排部署。會後,我所深入基層、深入民眾,開展了送溫暖、送法律、送服務的大走訪活動。在走訪過程中司法所幹警聽民聲、訪民意、察民情、排民憂、解民難,受到了人民民眾、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大走訪”實踐活動,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積極構建和諧警民關係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新形勢下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堅持走民眾路線的客觀要求,對於做好當前基層司法行政各項工作,推動司法行政事業長遠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大走訪”實踐活動增進了司法幹警與人民民眾的感情,拉近了司法行政機關與人民民眾的距離。通過二十多天的走訪,我所圓滿完成了調研走訪任務,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走訪的基本情況

走訪期間,我所共走訪了農戶27戶,包括貧困家庭2戶,經濟收中等以上家庭25戶;走訪活動通過實地調研、入戶走訪和座談會的形式,向民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與民眾密切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宣傳XX年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舉措和司法所的工作職能,聽取了民眾對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二“大走訪” 實踐活動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當前基層各種關係基本協調,社會基本穩定,人民生活不斷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一些關係與矛盾趨於複雜和緊張,存在著某些不安定的隱患和不和諧的因素,影響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經過調查發現,當前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種類有以下兩類。

1、民眾與村委會間的矛盾糾紛。

(1)、幹部作風問題。由於村領導班子成員素質參差不齊,在政策執行上時常出現偏差,對待民眾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耐心細緻的說服教育工作,對人民民眾反映的問題敷衍塞責,推諉拖拉,對正當要求置若罔聞,對出現的矛盾糾紛不能及時調處,常搞高壓政策或“一言堂”,以人治代替法治、從而使小糾紛激化成大矛盾,因基層幹部工作方式簡單粗暴而引發的上訪事件時有發生。基層幹部與民眾的惡性互動引起了雙方的對立,基層民眾把對個別幹部的埋怨轉化成對政策的不理解和對村委會的不信任。而民眾的上訪也讓村委會把其劃為“刁民”,幹群關係逐步緊張。

(2)、管理職能與體制問題。基層組織、網路建設不健全,群防群治作用發揮不好。一些村莊綜治網路、人民調解網路不健全,既缺乏培訓機制,又缺乏激勵機制和缺乏考核機制,機制的不健全導致在基層工作中,基層網路作用發揮不好,對因宅基地、土地、婚姻、鄰里關係等引發的民事糾紛不能及時妥善化解處理。矛盾長期得不到化解,基層民眾對村委會的信任度成下降趨勢。

(3)、民主管理方面的問題。當前,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逐步增強,然而少數村幹部在村級集體事務管理中,沒有真正貫徹“四民主兩公開”,最多是形式上做到了村務、財務公開,但對於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只是個別領導開個會就研究決定了,決策的不公開極易引發村民不滿,村民代表會和村民議事會多數形同擺設,村務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民眾對幹部多心、不放心,有意見,反映村幹部吃喝貪占和財務混亂的越級上訪問題仍居高不下。

2、民眾與民眾之間的矛盾糾紛。

由於法律條文枯燥難懂,民眾對法律、法規認識不到位, 鄰里發生糾紛後不能正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而基層組織又不能及時化解矛盾,從而導致鄰里之間矛盾不斷加深,家庭內部成員之間關係不斷惡化。這些糾紛糾紛既影響著村內的和諧、村風的健康發展,也使幹群關係進一步惡化。民眾間的糾紛主要表現為:

(1)、因宅基地、責任田引起的糾紛。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治與村規民約、歷史與現狀的衝撞,村宅基地糾紛正呈逐年增多之勢。主要因村莊集鎮規劃不夠科學與規範;部分村民法律意識較為淡漠,對有關的法律法規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自主翻建或新建”,以致侵犯了他人的宅基地使用權或集體土地所有權而引發的矛盾糾紛;加之現在農村年青人往往不願意與父母住在一起,某些村民在翻建房屋時,為了能讓自己和父母分開居住“建新不拆舊”,形成事實上的“多占搶占”,而產生了矛盾糾紛;有一些村幹部不按法律、村規民約辦事,亂許口,亂批地,也造成了許多糾紛;宅基地糾紛,往往特別難調處。

(2)、因家庭、婚姻關係引起的糾紛。伴隨著人們婚姻家庭觀念的轉變,近年來家庭婚姻類糾紛成逐年上升趨勢,農村離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矛盾逐年升級。農村倫理道德遭到衝擊,甚至引發家庭暴力,虐待婦女、兒童、老人等犯罪現象。

三、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特徵

一是農村社會矛盾糾紛類型的多樣性。矛盾糾紛由傳統的婚姻家庭、繼承、贍養、鄰里等民間糾紛擴展到以經濟利益訴求為主要特徵的新型矛盾糾紛。這類矛盾糾紛以利益衝突為特徵,涉及政策、法律、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調處難度大,易形成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

二是農村社會矛盾糾紛主體的群體性。當前很多矛盾糾紛,如災後重建、白棗公路等引發的矛盾糾紛,由於糾紛主體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動而百枝搖”,同時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個別民眾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或者串聯上訪,或者鼓動、支持、參與集訪。許多糾紛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三是農村社會矛盾糾紛調處的艱難與複雜性。過去的糾紛多發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調處時當事人的情緒也較為溫和,現在的矛盾糾紛多由經濟利益衝突引發,且大多發生在個人或群體與企業、基層組織、政府部門之間,有些民眾一旦發生糾紛就找政府解決,有時將矛頭指向政府部門,導致個人與組織、幹部與民眾之間矛盾不斷上升,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矛盾糾紛當事人抱著“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想法,為引起政府關注而採取越級上訪、集體上訪形式,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情緒容易失控,行為較為激烈,給矛盾的調處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和複雜性。

四是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當事人尋求解決糾紛的方式呈現激烈化。矛盾糾紛的當事人為維護自身的權益,在矛盾出現之初,大多都能通過正當的途徑和手段尋求黨政組織和有關單位部門解決紛爭,希望能公正、公平地解決問題。但是,一些重大複雜疑難的矛盾糾紛沒有能達到自己希望的結果。當事人往往採取群體圍攻、上訪甚至以武力相威脅的手段,迫使有關部門解決問題,從而引發了的群體性上訪事件,而政府部門對待這些非正常上訪事件,往往片面強調“和諧穩定”在處理問題中往往做出過多的妥協,最後事情雖然得到解決,但卻在社會上造成人民民眾信訪不信法的惡劣影響。

四、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

農村社會矛盾糾紛的產生有其深刻政治經濟根源和社會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

1、少數民眾追求個人利益的思想過於片面化。

2、幹部的宗旨意識淡薄、缺乏高度的政治敏銳性。

3、基層組織建設薄弱,尤其是村一級幹部參加政策理論學習不夠,對法律知識掌握得不多,處理問題時主觀因素影響大。

4、宣傳解釋工作做得不深入細緻,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大。

5、對熱點難點問題處理得不夠穩妥。

五、處理矛盾糾紛的對策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效預防和及時化解基層矛盾是基層政府及司法所必須直面面對的。

1、預防基層矛盾糾紛的對策。

(1)、加大普法力度,促使民眾知法、遵法、守法。現在,我國已進入“xx”普法階段,在總結以往普法經驗的基礎上提高認識,加大對普法宣傳的投入。

(2)、健全制度,依法管理,緩和幹群關係。在健全村務管理制度中,基層鄉鎮政府,尤其是司法所應該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幫助村級自治組織健全村務管理制度 (村規民約、自治章程) ,同時鄉鎮政府應加強對村主要幹部的考核,制定出相關考核辦法。通過加強鞏固黨組織在農村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地位,規範黨務、村務行為,加快基層民主化進程,從根本上減少或杜絕了因村務管理混亂而產生矛盾糾紛。

(3)、依法行政、減少行政糾紛。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應認真學習《行政許可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複議法》及其 行業法律法規,做到廉潔自律、依法行政、不損民眾利益,從而減少矛盾糾紛,促使社會和諧。

(4)、健全法律援助渠道。

法律援助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 征和司法公正的標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 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必然要求。法律援助能為矛盾雙方當事人 提供法律救助,使當事人在解決矛盾糾紛時清楚認識到自己 的權利、義務,促使矛盾糾紛向雙方和解方面發展,為及時有效 調處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法律援助對於有效解決矛盾糾紛, 促進社會安定有序、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2、構建化解矛盾糾紛的有效機制

按照:“整合力量,聯合維穩,方便民眾,提高效能”的思路,立足於事前工作,建立並完善“大調解”矛盾糾紛調處機制。

(1)、著力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 “大調解”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在健全組織網路的基礎上,要明確責任,互通信息,綜合運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種手段,“三位一體, 四級負責”,努力形成上下聯動,立體防控的工作格局。 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部門的工作人員要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多方聯動,盡力化解矛盾糾紛。

(2)、建立協調機制,實現大調解工作有機銜接。一方面,充分發揮鄉(鎮)、村、組三級調解組織在矛盾糾紛預警、控制、調解方面的獨特功能,努力形成上下配合、協調運作的工作合力。

另一方面,盡力規範調處程式,確保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種調解手段密切配合,有機銜接,打好“組合拳”,通過“分級調處”、“ 包案制”等工作機制將各種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把工作與民眾路線相結合,是政法機關的優良傳統,也是做好新形勢下維護穩定工作的根本保證。在此次“大走訪”實踐活動中,我所以“服務民眾、管理創新”為主題,以踐行“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為主線,以“聯繫民眾、深入民眾、服務民眾、警民親近”為目標,努力塑造“ 作風優良、執法公正、親民愛民”政法幹警新形象。通過走訪活動,司法所幹警讓民眾深刻感受到司法行政時刻就在身邊。通過深入基層、服務民眾,司法所幹警做到了情況掌握在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推動在基層、情感融洽在基層。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所要將走訪活動形成制度化,把“大走訪”活動作為構建和諧警民關係的重要切入點,不斷總結積累經驗,進一步健全完善活動的內容、方式、方法並長期堅持,切實把這項活動上升為新形勢下構建和諧警民關係,保平安保穩定、促和諧促發展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