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信訪問題調研報告

信訪制度和信訪工作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堅持的民眾路線的基本實踐方式,也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繫民眾、了解民意社情、品鑑政策得失的重要渠道,因此做好信訪工作關係到社會安定穩定大局,關係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按照上級工作安排並緊密聯繫##國土資源分局轄區實際,通過日常工作實踐和走訪村幹部、與信訪對象溝通等方法,廣泛徵求意見,科學分析我轄區近年來涉土信訪的特點和原因,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我轄區國土資源信訪的特點

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逐漸深化和社會利益關係的逐步調整,各類複雜的社會矛盾日益顯現,以經濟利益為誘因的信訪層出不窮,涉土信訪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遇到許多紛繁複雜的棘手問題,有些難點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工作。

(一)從信訪發生地域看,主要集中在城鎮主要街道及嘎查村。

(二)從信訪具體內容看,主要集中在農村私人違法占地建房和偷挖礦產資源。這些信訪隨機性強,數量多,預防難。

(三)從信訪處置難易程度看,主要集中在帶有歷史原因的權屬糾紛。這類信訪由於歷史原因和上訪人對政策的理解偏差,有的信訪民眾在重複訪的過程中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形成歷史遺留問題和新的問題相互交織,處理和協調勸返非常艱難,常常發生重訪纏訪和無理訪。

(四)從容易引發群訪形式看,主要集中在有關土地徵用補償和個別人採取多重手段占有村集體土地、林地、草場等問題。這類信訪由於涉及面廣,影響大,處置棘手,容易引發集體群訪或超級上訪,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二、國土資源信訪量上升的原因分析

國土資源信訪數量上升,特別是近年來的急劇上升,是基於多方面原因形成的。涉土信訪問題是源於結構性的問題,本質上講還是我們國家在實現社會轉型、經濟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由於產業結構升級凸現出來的資源緊張和人口壓力之間矛盾的集中反映,以及社會分配不均衡帶來的巨觀性社會問題。其中既有基層政府、行政村依法行政與落實政策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民眾對當前政府征地“不平衡”心理和擔憂心理的原因。

(一)愛民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強調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並隨著中央關於解決“三農”問題、農業免稅農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農民的維權意識有了明顯增強。特別是XX年以來,中央不斷重視和加大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保護耕地和嚴肅查處土地違法案件的工作力度,新聞媒介持續的正反面宣傳和廣泛報導,使土地管理問題成為社會熱點。民眾想通過信訪渠道解決問題的期望值不斷提高, 這是信訪量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心理不平衡或對政策理解不透。這是引發信訪的一項經常性原因。特別在土地徵收工作中,一是對政策理解不深。由於農民受文化水平和信息封閉局限,難以準確和完整掌握有關政策,因此農民在涉及本村土地特別是涉及自身承包地將被徵收時,往往會聯想到自身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為準確了解是否有徵收事項、以及徵收是否合法、徵收補償標準等相關信息,農民就會自發想到前往上級政府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信訪。二是心理上不平衡。土地徵收多是為了因應經濟發展和公共建設需要,因此是一個不間斷而長期的過程,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其徵收補償標準也不斷提高和完善。但農民從自身樸素的同地同價觀念出發,認為同村土地補償標準就應該同價,因而早期土地被徵收的農民在對比現行補償標準後,往往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頻頻以信訪方式表達政府應追加補償的訴求。但新政策只能調整今後而不能溯及既往。此外,不同區域同地類之間的補償差異也會造成“不平衡”心理,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土地利用更新與土地利用現實性間存在差異,同一地類不同區域的地塊可能導致同類不同價,因而致訪。三是要求社保的呼聲高。政府對被征地農民的社保工作相對滯後,也是引發征地信訪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