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偏差青少年狀況的研究

寶山區團委內容摘要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始終高發,特別是18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勢頭明顯,犯罪類型增多。對於青少年犯罪問題,政府深感憂慮,社會各界反響很大。在此背景下,寶山區團委對轄區內的偏差青少年進行了相關研究,重點了解偏差青少年的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並就進一步強化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預防、構建一個整合的預防和控制體系提出政策建議。關鍵字行為偏差 青少年群體 服務需求 預防網路一、研究的背景與概況(一)研究目的寶山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地廣人多,外來人口眾多,青少年犯罪問題為各方所關注。本課題主要是通過對寶山區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的研究以了解現狀,更重要的是了解這一群體的需要,創造條件更好地服務他們,降低他們再次違法犯罪的可能性。此外,為有關政府工作部門工作提出積極有效的參考措施。(二)研究對象本課題研究對象是寶山區在檔的138名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是指:年齡在16-24歲之間,在行為上觸犯法律,且受到不同類型制裁的青少年。 (三)研究方法1、深度訪談。根據差異性原則,參照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犯罪類型的不同、年齡結構的差異,從138名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0名青少年進行重點訪談,通過逐一單獨交談,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在嚴重行為偏差前後的生活狀況和心理變化、朋輩群體等情況。同時,重點訪談若干個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的家庭,了解其家庭成員對子女行為的看法、家庭溝通方式以及對子女的未來期待和評價等方面的內容。2、焦點小組。組成兩個焦點小組,收集與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直接接觸的各個機構成員對此特定群體的看法,重點是了解這些一線工作人員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對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發展前景的描述和想法,從他們特定視野角度呈現出嚴重行為偏差青少年的現狀與發展。焦點小組成員包括公安局、政法委、檢察院等機構的一線工作者及青少年社工。3、問卷調查。在綜合分析訪談資料、小組談話記錄的基礎上,設計針對性問卷,通過量表測定家庭、學校、社區相關方面因素對這些青少年的影響,重點了解在青少年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風險性因素與支持性因素,以及這一青少年群體本身所具有的資源與優勢。61名受訪者填寫了問卷。其中,17-18歲占52.5%;國中學歷占59.3%;近四成生活在單親家庭。二、研究的內容與結論(一)風險因素風險因素是在調查中歸納總結出來的誘發青少年行為偏差的不利因素,也是這些青少年糾正偏差行為的阻礙因素。風險因素存在於青少年生活的三個空間區域:家庭、學校和社區,主要表現是家庭溝通存在障礙,排斥學校生活和社區參與較低。1、家庭溝通存在障礙如表1所示,受訪青少年中很少與家人交談的有36.6%,父母經常不在家的有32.2%。家庭經常發生爭吵有16.4%。這些數據都表明這些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存在溝通障礙,或者說家庭的溝通方式存在偏差。溝通障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33.3%的青少年覺得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26.3%的青少年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罵。家庭溝通障礙還明顯表現在青少年發生嚴重行為偏差後,有81.9%的家庭對青少年的要求降低,只要求他們不在外面惹事生非就可以了,不要求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做出相應規劃,不鼓勵青少年在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表1 家庭因素(%)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不知道不適用我家裡經常吵鬧4.911.552.518.06.66.6我和家人很少交談3.333.338.311.711.71.7父(母)經常不在家6.825.435.616.913.61.7父母不理解我8.825.030.013.320.03.3小時候父(母)打罵自己3.323.044.313.19.86.6出事後,家裡對我的要求就是不惹事9.872.111.56.6家裡因為我的事很丟臉3.339.326.213.113.14.9一些受訪青少年是這樣說的:王某,17歲,女,初三,“我與我媽天天說不上幾句話,她只是一味地罵我,看我不順眼,根本不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