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社會企業市場行情調研報告

北京現代企業研究會在北京市社工委社會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下開展了北京市社會企業的調研和培育工作,形成《北京社會企業調研報告》,這是全國第一份區域性社會企業調研報告。

報告的調研對象是北京地區的14家社會企業,相關數據主要通過與社會企業的創始人或主要負責人的訪談式問卷調查取得。

報告顯示,北京的社會企業存在以下特徵:

(一)機構基本情況方面:

1.和商業企業相比,出現時間較晚:14家機構均成立於XX年以後,其中2家機構成立於XX-XX年,8家機構成立於XX-XX年,4家機構成立於XX年及以後。經計算,14家機構的平均存續時間為5.43年。

2.和商業企業相比,規模較小:14家機構中,有7家XX年收入在100-200萬(不含100萬)之間,有4家在100萬及以下,1家在200-300萬(不含200萬),1家在300-400萬(不含300萬),1家在500萬以上。經計算,14家機構XX年平均收入為185.71萬元。結合5.43年的平均存續時間和185.71萬元的平均年度收入來看,與商業企業相比,規模小,發展慢。

3.註冊類型各異:14家機構中有8家在工商部門註冊(其中3家因工作需要,正在申請民政部門註冊),1家在民政部門註冊(有工商註冊的計畫),4家同時在工商及民政部門註冊,1家未在大陸地區任何部門註冊,也在爭取民政部門註冊。

4.普遍認同社會企業的概念,同時在分紅等方面存在意見分歧:所有機構均表示了解社會企業的概念,認為社會企業是“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並認為自身是社會企業或計畫成為社會企業,同時各機構對於社會企業是否應該分紅、分紅比例是多少持不同態度。

(二)創始人方面:

1.從事領域逐漸多元化:14家機構的創始人年齡為21-60之間,其中31-40歲的為6家,51-60歲的為5家,41-50歲的為2家,21-30歲的為1家。創始人年齡在50歲以上的機構從事養老助殘等傳統社會領域的比例較高,創始人年齡在50歲以下的機構的從事領域更顯多元。

2.女性創始人比例高:女性創始人的比例高達80%以上,遠高於商業企業創始人中女性比例不到30%的比例。

3.情感驅動型創業比例高:14家機構中只有3家機構的創始人是事業驅動型創業,其餘11家為情感驅動型創業。

4.獨自創業比例高:創業時沒有合伙人的比例近60%。

5.商業知識和經驗轉化能力有待提高:擁有很多機會參加各類商業能力培訓和國際交流活動,但是在知識或經驗的轉化方面存在一定困難。

(三)商業化水平方面:

1.和商業企業相比,在機構戰略和商業模式的設計方面,存在差距:有的機構戰略決策缺乏科學有效的論證;有的機構商業模式較為粗放,缺乏精細和專業。

2.員工培訓有待健全:多數機構僅對員工進行了基本技能的簡單培訓,缺乏培訓的系統化、制度化和日常化安排;有的機構重視機構理念和文化的對外宣傳,卻忽視對員工思想的培訓。

3.文化建設有待深入:有的機構的企業文化建設還停留在機構視覺形象的塑造層面,有的機構的企業文化建設僅僅是早晚會和表彰先進,缺乏對機構理念、文化等的提煉和傳播。

4.人員設定科學性不足:很多機構人員崗位職責不清,經常出現臨時調配的情況,這樣不僅使員工難以專注本職工作,影響了工作效率,還使得員工績效難以評估,從而難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勵體系。

5.人員梯隊建設不太理想:由於缺乏合理的員工培訓和激勵體系,人才的培養速度較慢,經常出現一發展人才就緊缺的情況,因此很多機構普遍出現“1+n”的人才階梯結構,即創始人帶領一堆相同級別和能力的員工。

6.對外宣傳水平有待提高:多家受訪機構比較重視媒體宣傳,部分機構藉助媒體對公益事業的關注獲得了較高的社會知名度,但是,總體看來,在對外宣傳的時候依然存在以下問題:難以將媒體對機構和創始人的關注轉化為對產品和服務的宣傳;存在較大程度的被動性,難以主導媒體傳播過程;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危機公關的能力不強等。

7.產品銷售上存在不足:產品設計和開發方面,往往從自身資源出發,較少考慮市場競爭因素和消費者的需求,導致產品差異化不足;銷售渠道方面,缺乏建設經驗和系統設計,往往對過度依賴某種渠道。

8.吸引商業人才:主要原因包括為:(1)發展戰略不清、缺乏激勵機制,難以吸引人才;(2)不熟悉商業運作規則,不知如何吸引商業人才。

9.難以吸引商業投資:14家機構中只有3家機構受到商業股權機構的投資,投資總額方面,1家在100萬以下,1家在500-1000萬之間,1家在1000萬以上,其餘機構由於自身能力不足,未受到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