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心得2篇

美術文本解讀的體會

李娜

美術教材是國小美術課程的集中體現,是一種靜態的文本,是我們課堂中傳播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的一個載體。國小美術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文本的過程。課堂教學前,首先要鑽研文本,對文本進行解讀,找出蘊含在文本之中的美術素養的生長點。當前,注重美術文化的學習,培養人文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是新世紀美術教育的一大目標。

有人說,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動了美術教學的變革和創新,使美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但是,過度地講求個性,違背教學規律,盲目地追求“變革”和“創新”,也會使美術課程改革發生“變異”,導致課程改革走向反面。作為一線教師,我認為始終不能放棄的信念是:對於文本的有效解讀。

把生活中的美引入教材中

塞繆爾·斯邁爾斯說:“知識、學問應該和善行結合。”如果忽視了美術文本中蘊藏的豐富思想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會使學生滿足於局部知識的掌握。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將生活中有生命活力的因素,套用到現實美術教學中。

何為“美”?昨天楊梅節,迎著和煦的陽光,感受漫山遍野紅紅的果實,美!今天走進巴黎羅浮宮,體會造型奇特的建築,設計精巧的燈光,好美!欣賞失去頭部的勝利女神,斷臂的阿芙洛狄蒂,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很美!這些美是我們由衷的、發自內心的感覺,也可能是隨波逐流的。

【案例】在廣告《關愛社會》中有這樣一句廣告詞:地球是我家,規劃靠大家,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引入。今天的地球上,面臨的這些危機我們該怎樣做呢?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隨即感受著名歌唱家的一首《用心守候》。我希望能在愉悅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進入今天的學習。由此可見,一堂課並不是一堆有趣或無趣的活動的無序集合,而應該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繫的、有序的、充滿活力的活動序列,這些活動相互作用和激勵,從而使教學活動朝著正確而有效的方向發展,使其不“淺薄”。

以問題為中心

新課程教學理念是,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教師需了解畫家的出身、為人、處世以及個性才情等,才能使學生受感動。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深情投入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薰陶。簡言之,正確解讀文本,需要教師把準價值取向,不斷提升人文素養。

“課堂活動是實際的、千變萬化的;課堂是質樸的、創新的、激昂的;課堂是思想與生命的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是情不自禁地從靈魂深處流露出不斷滋潤精神之園絲絲甘泉的發源地。”如今,許多“立意新”、“文化情境高”、“人文精神濃”的章節走進了中學美術課本,為中學美術教學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立足教材、科學處理、突破難點,是學生獲得豐厚知識的根本。最有效的學習模式是“以問題為中心,探索提問有效策略”,讓學習者置身於明顯的學習階段。重點在於問題的新穎,突破難點。

【案例】在課程”詩情畫意——走進中國山水畫”中,教師帶著學生欣賞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教師提問:為什麼稱千里?學生回答:因為有很多山。教師繼續追問:那為什麼不稱百里、萬里?隨即,便引出國畫山水運用的透視規律:散點透視,移動作畫。畫面既畫了南方的山,也畫了北方的山,南北千里江山,所以取名《千里江山圖》,這種透視是西洋畫所不具備的。如此一來,對一幅國畫作品名的講解,突破了本課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