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的高三

收到通知書後,我又回了一次學校。新一屆高三已開學上課,從高三的視窗經過,看到的是教室里堆積如山的資料和一個個專心學習的身影。一年前,我也是這樣開始了我的高三。我想用幾個關鍵字來概括一下我整個高三乃至高中的生活,用我高中三年的想法和經歷去解釋這幾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是“樂觀”。

這是大部分和我接觸較多的人給我的評價,我曾經給一位同學寫了一張“快樂心法”,原文找不到了,大意是:①人要學會感恩,世上沒有那么多可抱怨的事,煩惱一般都是自己找的。②不要把目光僅僅局限在分數上,生活的內容還很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知識。③反正已經考完了,哭鬧後悔都沒用了,還不如省下那精力投入下一步的學習呢。

這是當時的看法,現在對樂觀又有了新的認識,它似乎等同於“客觀”。有兩句看上去差不多的話,一句是“生活真不容易啊!”另一句是:“生活本來就不容易”。後者是比前者高出一個層次的,它能認識到生活艱辛的本質,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進而去戰勝困難。

很多時候我願意去預想事情最壞的結果,然後一方面努力避免最壞的結果,另一方面為最壞的結果做好打算。比如我曾很認真地思考過,如果聯考時很多大題沒做出來,落到二本去了,我的大學生活該怎么過?想好了也就沒有心理負擔了。臨近聯考時我突發奇想,把高三一年各科考到的最低分數加了起來,總平均分是626,心想發揮得再糗也能過重點線吧,那還有什麼壓力呢。樂觀和自信是實力的外現,不是所有人的最低分數加和都能達到626的吧,沒有心理負擔是因為我曾認真地努力過。

第二個關鍵字是“用功”。

我並不是很聰明,很多時候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我只好用“重複”和“笨鳥先飛”的方法。暑假裡如果發了新書我就會提前自學,對英語來說就是先背課文,我對音標沒感覺,只好讓“金山詞霸”領著我讀,一天能慢騰騰的念熟一篇課文,但一個暑假下來就能很有成效。高二之前那個暑假30天,我背了四五個單元的課文,再上晨讀時,別人背課文,我背《新概念英語》,聯考之前,以這種蝸牛爬行的速度背了半本《新概念英語》(3)。

用功除了願意做這種枯燥的工作還要有時間保證,我不習慣早起晚睡就開發午休的時間。我們吃午飯很快,10分鐘左右搞定,餘下來的時間就做一點語文摘抄或者讀《21世紀報》(那是一份大學生版的英文報紙),考試後再翻閱那份訂了半年的《21世紀報》自己都驚訝,因為每一個版面上都有很多很多的標註,音標、漢譯、例句,好像隨手寫下的東西積累起來也會很厚重。

有人曾抱怨在教室里悶頭“用功”一整天也沒感覺有多少進步。我想起了兩個意義相反的成語:“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坐在教室看一天的書是“事”,而學到東西是“功”,是效用,所有用功也可以解釋成用一定的方法獲得學習效益,由此我提出:

第三個關鍵字“高效”。

我完成任務的速度很快,這在班裡是公認的。在我看來,高效的秘密法寶是“計畫”。 “五分鐘的計畫等於十五分鐘的工作”。其實要做一天的學習計畫三分鐘足夠,首先看看課程表,今天都有什麼課,;再想一下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一般絆住我的題我都會記憶深刻,也會在講義上做一個明顯的記號,上課專門聽這些,有時課上沒有必要全聽的,特別是那些程度比較好的同學,畫出不會的認真聽,老師講你會的東西時,你就可以用這些時間乾別的。我習慣於每節課前花1分鐘告訴自己這節課要完成哪些具體的任務,比如這節是生物,老師要講的我全會了,那就用這節課幹掉下一個專題的選擇題,或者這節自習我要做完數學上交作業和3篇英語閱讀。任務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否則計畫老是完不成會有挫敗感,但也不能太放鬆自己,我給自己定的任務能讓我在比較投入的情況下完成,並且每節課還能餘下一兩分鐘活動筋骨,等待下課。這給別人造成的印象是:周諾一直在玩耍卻總是學得很快,其實是我充分利用了我不玩的時間。

關於做計畫和實施計畫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做計畫與實施計畫的時間間隔越短,計畫被完全實施的可能性越大;如果記性不好,就像我一樣把任務寫在紙上貼在桌子上;如果自制力不好可以對自己實行些獎罰措施。另外,要摸清自己的生物鐘,具體哪個時段做什麼事效率高,依據生物鐘做計畫可以事半功倍。還有一些具體的東西只有自己具體做了才會知道。

第四個關鍵字是“投入”。這個詞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思維集中,全神貫注,這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就是“我學著學著都忘了旁邊還有人了”,其實這種狀態不難找,只要你願意深入地思考,問題就會像磁場一樣把你吸引住。

投入的另一層意思是感情投入,就是發自內心地熱愛知識本身,我曾在周記上寫過一段話:“如果光看知識本身你會發現它們是那樣的神奇美妙:不說字字含情的詩文,也不說活潑可愛的英語,單是令我頭疼的數學就讓人讚嘆不已。那一絲絲分析巧妙絕倫,那一步步論述嚴謹無比,一道數學題讓人類的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許上帝看了都會自愧不如”這是高二時寫的。其實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信念:這不多不少的一摞課本容納了人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我是多么地幸運能夠認識、理解甚至套用它們,我應該感激這個時代,它讓我有機會去學習,也應該感謝那些令人心煩的講義,練習,它們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深刻地理解知識。

學習的動力一個是熱愛,一個是目標,目標具體是什麼可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大體方向是不會變的。高三時自己的目標已經不單是考大學了,我對自己30歲之前的生活軌跡做了一個規劃,簡單概括一下是:考一個較好的大學→努力學專業和英語→爭取拿到國外高校的全額獎學金→留學→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回來報效祖國,基本上還是一個不斷汲取知識的過程。所以到底是考清華北大,還是復旦、交大,或者山大,對我來說,它只是我長長的規劃的開端,漂亮當然好,不盡人意也沒關係,以後還要努力。所以整個高中的學習我更看重對知識的掌握,而分數是知識之後水到渠成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投入、熱愛所能產生的巨大作用。我非常喜愛生物,從開始接觸這門課就覺著它太有意思了。國中高中的生物課本我背了不知多少遍,因為背生物對我來說是休息和享受,。到一中後我給自己下了個命令,一定要參加生物奧賽,不論名次如何,一定要盡力。也算我幸運,高二寒假時山師大舉辦生物奧賽冬令營,就是給中學要參加生物奧賽的學生進行輔導,我到那裡一聽課就傻眼了,奧賽考的全是大學內容。當時教授列的書單子就是他們的大學教材,8開的書,老厚,有十幾本,要參加競賽必須全看一遍。要知道那是1月12號,競賽是5月中旬進行的。當時我心裡直打怵,覺著全看完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我還是打算開始,不能讓自己敗在自己手下。當時高二課程已經相當緊了,我必須在完成課堂內容的前提下再擠時間看生物,幸好那時我英語已經預習了好多,生物的新課也基本弄完了。我每天定點:後半節晨讀,午休,靜樓和第三節晚自習看生物競賽書。老師的作業我必須快速地在課間和課上的時間做完。那段時間很“瘋狂”,中午一放學就把一本碩大的大學生物教材塞進包里,端著飯缸提著包一路跑到食堂,吃飯基本是為了填飽肚子,絕對的閃電速度,再跑回宿舍,坐在床上倚著牆墊著枕頭開始看。看到1點多時就會困得要命,眼前冒花。我靠著牆打個小盹,頂多五分鐘,因為手裡還有筆,一睡著手就會松,筆向下一滑我就驚醒了,這時候眼不花了,接著看。4月底我看完了教材,然後又吃掉了一本競賽輔導,兩本競賽題庫。現在那本競賽輔導我還留著,側面一圈全是黑的,都是我翻的。

那次競賽結果我自己是很滿意的,筆試棗莊市第一,總成績(筆試加實驗)全省排名第30,雖然沒有得到保送資格,這已經很出乎我的意料了,畢竟只有4個多月的準備時間。

我想無論何時,學習都是需要一點“瘋狂”的,有那種一定要做成這件事的信念,有那種願意付出的果敢,生物競賽對我影響頗深,高三時經常對自己說:現在的狀況真的很難嗎?生物競賽那么看似不可能的事都能做下來,還有什麼是不可能呢?拿出生物競賽的勁頭,周諾,你一定行的。

最後我提出的關鍵字是“總結”。就像喜歡做計畫一樣,我非常喜歡做總結。為了寫這篇稿子,我翻出了剛進高三時一篇“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文章。藍色墨水的字跡已經褪色了,但激情仍在。那次主要是總結了高二時為考科大少年班而參加的XX年聯考。XX年聯考成績是語文125,數學125,英語141,理綜248,這些分數在當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有一些蒙蔽性,比如數學和理綜亟待加強,特別是物理大題,理綜出錯的52分中有四十多分栽在物理上,語文和英語形式好像很樂觀,但我自己從心裡明白高二下半年基本上是把語文荒廢了。梳理清後我列出了學習上的幾個漏洞:物理和數學都是訓練不夠,規範不夠,準確率不夠,數學經常把題目看錯。語文的基礎知識沒落實,英語語感不錯,基礎不牢。針對這些漏洞很快我對學習的重點做了調整。

由此我對總結的建議是: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總結是為下一步的學習計畫服務的,不要自欺欺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自己的整體實力有一個客觀的評估。看“好”的方面是為了給自己找信心,看“不足”是為了下一步的調整、提高。

前面寫了很多,看上去很籠統,好像和我們學習的語數外理化生不是很沾邊。記得哲學上有一句話叫“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換句話說:“人是怎么想的就會怎么做”。“樂觀,用功,高效,投入,總結”是我學習上的“世界觀”,希望它們對大家有一點啟示。

在談完“世界觀”的基礎上我還是想提幾點具體的“方法論”。不過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論”還需要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

1、一定一定一定要建立錯題訂正本。這是走過高三的人的共同經驗。對錯題的回顧要做到“全,準,狠”,“全”就是關於這個題的知識漏洞和方法缺陷全都找出,在錯題本上強化一遍。“準”即找準導致此題出錯的直接原因,舉個例子:我做過一個大炮向外發射炮彈的物理題,很多人都做錯了,我也是。別人聽老師一講都恍然大悟,原來是忘了考慮能量損失了,可我很奇怪,因為我分明考慮了。再仔細讀了一遍題目才發現問題出在審題上:題目中講炮身不含炮彈的質量是m,炮彈質量是m,我做的時候匆匆一眼看成了炮身含炮彈的質量是m。這就不是知識和方法的問題,是思想問題,輕敵了,大意失荊州。最後一個“狠”的意思是“亡羊補牢”要想“為時未晚”必須下狠功夫把羊圈籬笆給夯實砸緊。知識漏洞趕緊去查課本問老師,一直到這些內容能在自己頭腦中像過電影一樣播放出來為止。方法缺陷就去找幾道類似的題,一陣猛練,見效很快。思想問題我採取的對策是“痛罵自己”,寫文章討伐自己,讓自己明白問題的嚴重性,長個記性。

2、一定一定一定要訓練規範,各科都要規範的。這裡我只拿數學做例子。從高一開始我們班的任何數學練習都必須“做在本子上”,《基礎訓練》上的空白地方不小,但是在書上寫就容易讓人偷工減料,本子上的空間是無限的,讓我們能充分地把問題表述清楚,有“所以”一定要講清“因為”,先講什麼後講什麼要有設計。老師講“規範的步驟能規範人的思維”,有一些乍一眼看上去不一定能做的題,如果按部就班地寫幾步,說不定下面就有思路了。

3、多閱讀,擴大知識面。對各科都有這個要求。語文高三時多看一些美文,強烈推薦《讀者》雜誌,有啟發的東西摘抄下來。英語多看閱讀,我們英語老師提出,學好英語有三個基本途徑“閱讀,閱讀,閱讀”。理科的東西怎么閱讀呢?多看雜誌,推薦《中學生數理化》和《語數外學習》,雜誌上的文章都是針對一點講得很透,多瀏覽能培養自己深入、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4、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多做題。題分幾類:①老師發的講義,資料上的題,②近幾年的聯考題,③課外資料上的題。對於①要全面,乾淨,徹底地消滅,對於②,要求質求量,一道好的聯考題做個三遍五遍不叫多,而且高三複習時老師會領著做。做第③類題的目的在於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推薦兩套較好的資料《試題調研》,《金考卷》,我狂補理綜時做了五套金考卷四十餘套題,到後來達到這個程度:拿過來題就知道要考什麼,陷阱在哪裡,用什麼方法最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