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教師節優秀讀後感:讀《關愛教師,從心開始》有感

2.做研究者,教學做寫思合一

教師即研究者是新世紀對教師提出的專業要求。教師的研究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研究,是對自己所進行的實踐及其所依據的理論的一種思考和探究;是在教學中為著教學進行的研究,最終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熟練地解決種種教學困惑,減少無效的重複勞動,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時間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

我個人所走的道路就是:教學做寫思合一。說是個人的道路。其實很多人都這樣走。我以為這就是教師的研究。這句話從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而來。

教是基礎。教師都要教;教研員要聽課,著眼點也是教。

學是構架。很多好的課,很多好的經驗,你聽聽看看,太一般了,沒有得到理論的滋養,沒有獲得提煉和升華,就不具備推廣價值和學習價值。

做是建設。學了,理念有了;教了,實踐有了,做就是教與學的結合點。這個“做”是改進教與學,提升教與學。

思是靈魂。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思。思是思考,是反思,是思緒,是思想。寫,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和化妝,不是聊以炫耀的工具,它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你教育生活和教育創造的體現。

教學做寫思,五個方面,都值得大說特說。今天單講寫。因為寫包容、促進其它四個方面。寫不能不涉及教;寫是思想積蓄和學習積累的傾吐,包含了學和思;寫是做的產物,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提出的觀點與建議。

①寫就是一種研究

寫,是教師所有工作中最自由最有創造性的。江蘇吳江的一位語文教師說:上課提高慢,上台機會不多,即使上了,還要擔心失敗,一敗下次就難說。文章不一樣,你想寫長就想寫長,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可以放著,以後請人指教;可以投稿,退稿和石沉大海都不怕,因為沒人知道你失敗了。說這話的就是管建剛。目前,他已經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等報刊上發表了近百篇文章,而且他以寫、以研究帶動課堂,已經評上了吳江市名教師,也開始到外面上課了。這說明什麼?說明“寫”也是成長的一條途徑,是切入口和助跑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這是說給校長的,也是說給我們每位教師的。

(2)會寫一篇文章

這“一篇”指的是論文和隨筆,教育文章最常見的兩種文體。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特長選擇不同的寫的道路:思想見長的可以從論文入手;長於感性的就從隨筆著手,慢慢地摸透這些文體的性格。

一是學會寫論文。

論文追求“三有”:有價值,立足點是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深度,起跳點是溝通教育科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聯繫;有個性,亮點在於寫出自己的思考與思想,用上自己的材料、自己的語言。

我的教育教學研究起步於吳江實驗國小,從論文開始自己的研究之路。跟許多老師一樣,每年兩篇總結,不多也不少。後來我在學期初就定下要寫的文章的題目。比如1996年獲江蘇省一等獎的《班主任寫評語的藝術》一文,就是我前兩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總結。那時剛做班主任,期末寫評語的時候,感覺流行的評語不大好,自己從國小一年級到工作,十幾年裡班主任換了好多,而自己得到的評語幾乎千篇一律,都是“該生”如何如何,基本就是“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之類的字眼,最後是“希望戒驕戒躁,更上一層樓”等。這樣評,沒錯,但年年這樣,概念化,很不吸引人。所以當時我就做了一點工作,改為第二人稱,拉近師生關係。評語儘量多一些描述,多一些細節,寫得像這個學生,而不是另一個學生。當時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電視台的朋友碰到我,說我寫他們主任的女兒寫得很像。這么著,1995年秋季,這個班我繼續帶,學期初我就決定本學期的總結就寫這方面的內容。有了這個想法,平時就多了一個心眼。如此經過一年的再實踐,經驗就很清晰了,評語一要有情,二要有益,三要有別。寫的時候很順利,沒想到獲獎了。現在想,當時無心,但很巧合地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解決問題來寫文章。我現在仍喜歡“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著文追求有用,樸實,簡練。

二是學會寫隨筆。

教育隨筆可每天寫一點,哪怕幾句話。如果說論文是“有我”,那么隨筆的特色就是“有文”,有文采,有情感,吸引人,觸動人,打動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核式要求的官方檔案,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 他進而說:“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我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在一個星期里所記下的5條筆記,它們是那么簡短,而又真實,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