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教師節優秀讀後感:讀《關愛教師,從心開始》有感

如:第2條——不應過分追求直觀性。不要在兒童早已知道的東西周圍“擺滿”各種直觀手段——這會阻礙抽象思維的發展。即使教師拿一隻活貓到課堂上來,兒童對貓也不會有更多的理解。如果真的有必要講到豬,那你就得想一想,怎么給學生講一點完全新的東西。

又如第5條:記憶力過度疲勞——是智力衰竭的原因之一。必須特別細心地對待記憶力這件嬌嫩而精細的東西。有一些思想和詞組是特別難記的。無論如何不應當使兒童的記憶力過度疲勞。當你剛剛發現疲勞的徵兆時,你就要設法給兒童變換一種不需要隨意識記的活動去做。

這樣的研究,誰都可以進行;這樣的筆記,誰都可以寫。隨筆動情,往往觸動了你,或者打動了你,激動了你,因此隨筆靈巧,隨筆講究角度和題目,講究語言的使用。沒有文采的隨筆、沒有情味的隨筆是不成功的。

三、一定要及時記錄、定時整理你的文字。

上課時,工作中,經常有些意外的東西,有些成功的做法,也有些無法處理的困惑,當時都覺得應該記下來。很多的思緒與認識,稍縱即逝,不記錄再也尋不回。一般人常有這樣的體會,讀了別人發表的文章,就會說:怎么跟我想的一樣?可惜了,真是可惜了。每個學期,我大概可以寫10來個教後記,學生課堂表現讓我難忘或激動,不得不寫、一寫就停不下來,洋洋數千言。寫完了,趕忙批作業,趕忙找學生談話。期未有空了就整理這些零散的文字。它們中間大多是璞玉,根粗糙,光彩還沒有煥發。因此整理時,再三品味,發現亮點,讀出新意,可以在題目中突出;有時謀篇布局不理想,也得改,一般都在5遍以上。

四、參與討論和爭嗚,參加徵文比賽。

現在,教育方面的討論、爭鳴越來越多,這可以活躍思想,可以使真理越辯越明,更重要的是,爭鳴、討論往往提供了更多機會。這些機會,平時不大容易獲得。參加徵文比賽就是給自己一點機會。我建議你參加那些不要任何費用的比賽,《人民教育》《教師博覽》就經常有這樣的活動。一方面這些比賽使你獲得的成功更真實更深刻;另一方面,這些比賽影響很大,評比更權威,更公正。江蘇的“教海探航”徵文活動以及上海《新民晚報》的“尚德杯”語文教師下水作文比賽等每年都搞,值得參與。

多年來,我深深地感到:我思考了,我研究了,我獲得了以前從來沒有的快樂和幸福。這些快樂和幸福使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興趣。這叫成功製造成功,幸福創造幸福。當然,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立足點是教育好學生。學生幸福,你做教師的才幸福。所以我覺得,我之所以要教學做寫思合一,就是為了學生快樂地學習,輕鬆地學習,有效地學習,讓每個孩子都幸福,讓每個童年都快樂。所以,我一直問自己: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興奮過度時,你能否使他們歸於平靜?當學生茫然頭緒時,你能否給予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自信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裡讀出渴望?你能否聽出學生答問中的創造?你能否察覺學生細微的進步?你能否讓學生自己看清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使學生覺得你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

有的人可能要問,你這樣教學做寫思合一,不累嗎?我想借用李鎮西先生的話來回答:“有朋友問我選擇這樣的生活累不累。我回答說,邊教、邊讀、邊思、邊寫,已經成為我之為“我’主要的生存方式了,甚至已經融進了我的生命,因此很難用‘累’與‘不累’來評價了。但這種方式所支撐的生命,的確讓我感到了人生的意義、幸福與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寫作為我的教育事業插上了翅膀。”

還有人會問,在教學中不斷地讀和寫,不斷地反思,就能成功嗎?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佳句,大意是:人反覆做什麼事,他就是什麼人。成功怕你重複,你重複必然就會贏得這個成功。重複做漢堡的人,是麥當勞;重複炸雞塊的人,是肯德基。重複教托福的人,是俞敏洪。自然,惰性也怕重複,重複惰性的人,就是懶惰的人,而懶惰的人,肯定是失敗的人。

請你相信自己: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覽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種性格;一種性格關係到一個人的命運;當你有了責任心的性格,你就會收穫一個金色的人生。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些留下來的就是教育。”這些年,我走了一些地方,換了幾個崗位,現在把留下來的東西講出來是否有意思、有趣味、有價值,我不敢奢望,但我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引起你的思考,引發你的遐想——哪怕是一點點,我都覺得滿足了,都讓我覺得幸福。謝謝了,謝謝你們分享我的認識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