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年終工作總結及計畫

一、*年工作總結 

*年,全市民政系統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屆三中全會和市委*屆五次、六次會議精神,按照“兩個年活動”要求,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宗旨,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大力推動民政事業發展,為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功能進一步提升 

1.自然災害應急救援能力不斷提升。*年受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颱風的影響,全市受災人口54.3萬人,因災倒塌房屋209間,損壞房屋1117間,農作物受災面積87.8千公頃。各級民政部門不斷完善救災防災減災監督檢查和災情信息聯絡員報告制度,及災害易發地區鄉鎮(街道)自然災害救助應急機制,加強村(社區)災情信息員隊伍和避災工程建設,開展“社區減災平安行”和“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與亞洲基金會災害管理組織合作建立應急減災知識培訓基地,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能力不斷提升,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生產自救的綜合救災工作格局。目前,全市150個鄉鎮(街道)建立了應急預案,有效保證重大災情2小時內能夠及時上報,建立避災場所1124個,可臨時安置受災民眾30.2萬人。全市有6個社區被民政部命名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在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中,全市民政系統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及時啟動25個避災中心(點),妥善安置受困民眾6.07萬人,支出應急救災資金500萬元。在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災過程中,全力做好捐贈款物的接收、管理、調配、傳送和救災物資的緊急採購等各項工作,全市累計接收捐贈款5.98億元,募集救災物資99個車皮,價值1.06億元;全力組織做好3.7萬頂救災帳篷的生產工作,向災區傳送救災帳篷47864頂,為奪取抗震救災工作重大階段性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抗震救災先進集體。 

2.最低生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認真貫徹市委關於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意見精神,著眼構建扶貧濟困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努力保障困難民眾基本生活權益。基層低保規範化建設全面施行,目前,全市150個街道(鄉鎮)、3008個社區(村)建立了社會保障和救助服務站(室),有1個縣(市)被推薦全國基層低保規範建設示範縣,5個街道、20個社區(村)被推薦全國基層低保規範建設先進街道(鄉鎮)、社區(村)。最低生活保障成果進一步鞏固,確立了城鄉低保標準自然調整機制和城鄉低收入幫扶機制。目前,全市城區居民低保標準為300-350元/月人,農村低保標準180-260元/月人。低保對象動態管理進一步加強。至*年底,全市共有城鄉低保53317戶74734人,支出低保資金13578.24萬元;全年新增低保20494戶32068人、退出低保20804戶33899人、調整低保25710戶41187人。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充分保障,全市五保對象6456人,集中供養6189人,集中供養率達到95.8%,年供養標準達到去年農村收入的68%;三無對象1427人,集中供養1417人,集中供養率達到99.2%。 

3.困難民眾醫療救助面不斷擴展。城鄉一體、標準一致、零門檻的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實施,通過對困難對象實行住院救助、特殊重大疾病門診救助、發放醫療救助卡、資助困難民眾和經濟欠發達鄉鎮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舉措,有效緩解了困難民眾看病就醫難問題;重視殘疾人生活保障,出台了“關於實施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政策性檔案,明確了本市戶籍持有殘疾證、殘疾等級二級以上、家庭人均收入在當地城鎮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150%以內的貧困重度殘疾人,參照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發放基本生活補助。*年全市救助患重大疾病困難民眾28132人次,支出資金8970.05萬元,人均救助3188元;發放各類醫療救助卡31908張,支出金額1588.98萬元;資助17518名城鎮困難居民參加居民醫療保險,資助28.54萬名農村困難民眾和經濟欠發達鄉鎮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122名患白內障困難民眾免費實施復明手術。重視幫扶農村“三老”人員和生活困難黨員的基本生活,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關愛幫扶農村‘三老’人員和生活困難黨員工作的通知》,農村“三老”人員醫療補助標準由360元/年人提高到500元/年人,資助人數15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