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院士退休制度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最佳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這意味著今後要實施強制性的院士退休(退出)制度,院士“終身制”將走入歷史。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吳江告訴光明網記者,在每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院士群體本身也多次呼籲改變院士機制僵化的現狀。“此次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院士體制改革可謂正當其時”,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吳江對這個問題也關注多年。

而中科院內部人士表示,從此前的“完善”(院士制度)到現在的“改革”,表明中央的態度更加堅決,中央把院士制度改革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但具體方案還需經過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研究討論。

如何打破院士“終身制”的僵化格局?如何化解科研領域存在的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如何清除制度改革面臨的重重阻力?帶著這些問題,光明網採訪了多位院士、專家、學者,共同聚焦院士制度改革的話題。

呵護院士群體的“榮譽感”

許居衍:名譽性的稱號,不存在退出問題,退出的是這個人的職位。目前沒有明確規定退休,實際上也沒有規定不能退休,反而造成諸多非議。強調院士制度的改革應該是一種對院士的保護。

趙梓森:“院士”只是一個榮譽稱號,不需要取消。院士在過去的工作中取得很多成果,之後取消人家的榮譽是不對的。

年近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微電子技術專家許居衍在接受光明網專訪時表示,他對實行院士退休退出制度非常贊同,並支持院士應該在75歲以後退休,“若有需要,單位可以返聘(比如一般教授),這種情況還會比較多,但更能說明院士的本事。”

許居衍認為,人到老年,體力智力已經衰退了,但個別人還比較活躍,仍舊有創造力,這樣的人退休了,是可以返聘回原單位繼續做出貢獻的。

但問題在於,“現在沒有明確規定,實際上也沒有規定不能退休,反而造成了諸多非議。”

在現有的國家政策中,的確找不到院士退休的具體規定,據了解,唯一一位真正“退休”的院士是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秦伯益——他還是XX年給組織寫信堅決要求退休,才獲得xx特批。

秦伯益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說,“我從62歲當上院士到XX年70歲,這8年期間,我是很認認真真地做社會工作的,後來我逐漸發現,其實只不過當了個花瓶,我厭煩了,我不願意再被人家當花瓶了,我覺得我自己有更有興趣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秦伯益認為,院士只是一個稱號,是對過去工作成績的認可,是榮譽性的,不是一個職務。他提出,“榮譽可以是終身的,但一個院士在所在單位的職務不是終身的。現在院士所在單位包括有些院士都認為,我這個終身的榮譽,就代表著我一輩子不退休,這是誤解”。

光明網對多位院士的採訪過程中發現,對於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無論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普遍認為“榮譽稱號不需要取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在接受光明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院士在過去的工作中取得很多成果,之後取消人家的榮譽是不對的。”

許居衍表達了相同觀點,他強調榮譽稱號與職務在概念不能混淆,“‘院士’本身就像勞動模範,就像過去的‘英雄’,是對他們過去成績的表示,如果這個人沒有犯錯誤,這個榮譽就是終身屬於他的。名譽性的稱號,不存在退出的問題,退出的是這個人的職位”。

吳江指出,在《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有這樣一個條款,年滿80周歲的院士可以根據實際授予“資深院士”稱號。資深院士可繼續享有諮詢、評議和促進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等權利和義務,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但不再擔任院級各學部領導職務,也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及選舉工作。

他認為,“資深院士制度在某種層面上就相當於一個‘退出’機制,資深院士擁有這樣的榮譽,但不在工作崗位上。現在的院士都處在一級崗,處在一級崗意味著要發揮其作用,讓院士到一定歲數退出,就是讓他們退出一級崗位。”

在許居衍看來,75歲退休比較合適,“退休後如果還有活力,就可以返聘,讓他們繼續發揮作用。” 秦伯益則表示,可以考慮以80歲為限。

退休制度設計不能“一刀切”

趙梓森:不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定,比如說醫生,愈老經驗愈多,貢獻非常大,為什麼要退休呢?70多歲的院士普遍都還能工作,退不退休取決於本單位。

吳江:院士的退休還是要帶有彈性的,可以五年再進行一次考核,如果還能產出科研成果,才能繼續擔任院士,這樣可以確保院士能夠保持應有水平。

然而,對於院士退休制度設計的問題也存在不同的聲音,一些院士認為,院士的工作要求、身體情況、科研成果不盡相同,標準不能“一刀切”。

趙梓森認為,“不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定,比如說醫生,愈老經驗愈多、貢獻愈大,為什麼要退休呢?70多歲的院士普遍都還能工作,退不退休取決於本單位,如果他沒有貢獻了,單位會決定讓他退休。”

他沒有直接回應個別單位不讓院士退休的問題,只是說“目前的院士覺悟都很高,在身體不行的時候,多數會主動跟單位請辭,用不著強迫。

81歲高齡的趙梓森院士是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認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接受光明網採訪的前一天,他還在外地出差,做關於光纖發展方向和行業問題的報告。他覺得自己在光纖行業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而且身體狀態也很好,仍舊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

事實上,中國工程院針對院士退休年齡的問題已經討論過數次,最後都不了了之。學界目前對於院士該不該退休,退休年齡設定在多少歲,什麼人應該退休等問題仍存在很大爭議。

在吳江看來,目前問題的關鍵就是打破院士的“終身制”,“現在‘終身院士’似乎已經成了一種不成文的慣例,我們說退休,不一定是要像其他職業,像一般老教授那樣到了一定歲數必須退休,院士的退休還是要帶有彈性的。”

“這是一種人事制度,體制內院士在哪個院,退休情況要結合工作需要、身體情況、科研成果幾方面綜合考量,最後做出調整”,吳江說。

院士退休制度的設計需要考慮複雜的實際情況,吳江認為,要保證院士的整體水平,可以從健全院士評價制度著手。

“院士應該每幾年評價一次,而不是一次定終身,比如五年再進行一次考核,如果還能產出科研成果,才能繼續擔任院士,這樣可以確保院士能夠保持應有的水平”,吳江強調,院士機制應該有這樣的疏通出口。

打倒學術活力的“攔路虎”

顧海兵:人們對院士的“崇拜”,表面上看是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但也從反面映襯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即終身制榮譽的背後,是權勢、資源和影響力。

趙梓森:我覺得院士退休不必要,但是錢不需要。院士每月有1000塊錢的特殊津貼,這筆錢可以不發,院士是不在乎錢的。

對於年老體弱、沒有科研成果的院士可以實行退休制度,而涉及到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行為的院士,是否也能得到嚴肅公正的處理?

有評論稱,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度改革,將有望成為預防和懲治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的一劑猛藥。

11月8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在北京向院遞交材中科料,舉報其導師、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學歷造假、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

在復旦大學給出的處理意見中,僅要求王正敏就存在的學術不規範行為向原作者道歉,並就院士申報論文材料中“不實事求是的做法”向中國科學院作出說明,這樣草草的處理結果引發輿論廣泛質疑。

其實,院士退出機制並非不存在。依據中國工程院章程規定,院士當前有兩種退出方法,一是“當院士的個人行為涉及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或涉及喪失科學道德,背離了院士標準時,可依據以下程式撤銷其院士稱號,即:有不少於五位院士書面提議,或者經學部常委會、主席團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經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調查核實,進行審議後,由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參加投票表決人數達到或超過本學部應投票院士人數的2/3,贊同撤銷其院士稱號的票數達到或超過投票人數的2/3時,可作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此項決定,經院主席團審查批准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而另一種退出方法是“院士本人提出辭去院士稱號的辭呈,經院主席團會議審查認可後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過去是2/3全體院士通過,但基本上並沒有人以這種方式被撤職過,倒是有一些自己主動退出的。”

此前,李季倫院士等六人實名舉報石元春院士學術不端行為,長達XX年沒有結果;而受到百位院士聯名質疑、請求重審的“菸草院士”謝劍平,竟也因“未主動提出請辭”,就無法撤銷其院士資格。這些個別案例的處理結果使得現有退出機制飽受非議。

院士評價、退出機制的缺陷之所以久未修復,根源之一就是社會對院士的此種“崇拜”與過度保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顧海兵曾表示,人們對院士的“崇拜”,表面上看是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但也從反面映襯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即終身制榮譽的背後,是權勢、資源和影響力。

因貪腐入獄的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索賄2300萬為當選中科院院士“鋪路”,這筆巨款究竟去向何處現在仍不得而知,但此案對整個學術評價體系、評價程式和學術道德都產生極大負面作用,院士評審背後隱藏的利益初露端倪。

作為“學術王國”里的“皇冠”,原本是一種至高的學術榮譽,卻承載了太多不該有的東西。地方、高校、研究院爭相利用科研費、住房、高額年薪等招攬院士,也有院士帶著所謂的“副省級”待遇,忙於走穴參加各種評審、考察、頒獎或座談會,個別院士的行為令“皇冠”失色不少。

針對這些現象,許居衍認為,“我所了解的多數院士品質都是非常好的,並不像報導的那樣,有個別不良現象存在不足以代表整個群體。問題就是社會上有些人、有些地方給予院士的資源多了些,制度的改革要促使不再發生這些現象。”

趙梓森提到,“我覺得院士退休不必要,但是錢不需要。院士每月有1000塊錢的特殊津貼,這筆錢可以不發,院士是不在乎錢的。”

事實上,除了豐厚利益之外,院士還持有學術話語權。自當選起,院士就一直處在學術金字塔的頂端,始終是重大課題的帶頭人。如果年老體衰的院士不能正常退出學術機構,就無法實現科研人才的“新陳代謝”,一方面擠壓了年輕科研人員的上升空間,另一方面也催生出造假、賄選等惡劣行徑,客觀上成為學術不端的溫床和學術活力的“攔路虎”。

要打倒這隻“攔路虎”,必須打破院士“終身制”的壁壘。光明網網友“ganming”表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消除學術腐敗是關鍵,根除學術被權異化是關鍵,創建權力和學術的安全距離和文明相約關係是關鍵,只有這樣,中國的院士質量才能向好的方向走,中國才能出世界頂級的學者大家。”

光明網網友“光明在望”留言稱,“院士,是學術水準的級別表達,所謂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檢驗學術的作用與價值是在於實踐。授予院士,是為了肯定;廢除是為了鼓勵。”

網路上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即院士退出機制將有效地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打破學術“終身制”既淨化了學術隊伍,也促使科學家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有利於學術與科研的健康發展。

吹響院士制度改革“集結號”

吳江:改革存在的阻力來自於人們的認識,比如論資排輩這樣固有的人才觀念,那么大歲數的人哪好意思讓人家退休呢?個人、部門、也包括個學科都想保住這么一個院士,因為這個院士走了,下一個什麼時候來就不知道了,這些是利益固化問題。

吳江:一個孤立的改革會有很多困境,但現在大的環境已經有了,可以說目前是黃金時期,在整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相信院士制度的改革可以抓住這個良好機遇。

許居衍:在現在社會中,兩院及其院士仍是最乾淨,最民主活躍的科技群體,這是由一人一票的體制決定的。從我國最高科技獎、發表論文、科技成果等方面,比重也是最高的,出現不端行為是極其個別的。強調院士制度的改革應該是一種對院士的保護。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今年11月,年滿80歲的沈國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輩子的院校表達退休的意思,結果黨委書記和校長都不放。“他們說,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還要靠你說話呢。他們不肯放,即使我到80歲了。”

此言一出,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央廣評論稱,“院士不該是終生不退休的特殊公民,更不是為學校裝點門面的‘花瓶’或謀求利益的工具”,學者、經濟學家王福重則表示,“院士制度已經變成腐敗僵硬的制度,大多數院士,垂垂老矣,除了為親信和單位爭取不當利益,壓抑年輕人成長,霸占學術資源外,一點正事沒有。”

王福重的言辭似乎有些尖銳,很多網路評論也讓院士群體倍感壓力。但這些都釋放出一個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一脈相承的信號:院士制度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國外院士制度深有研究的顧海兵介紹說,“世界上除了俄羅斯、中國台灣地區等極個別地域,根本不存在中國含義的院士稱號。在美、英、日、德、法等絕大多數科技發達的國家,只有科學學會與科學學會會員,會員只是一種學術榮譽,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也不是最高學術稱號。”

因此,顧海兵曾呼籲將“院士制”恢復為“會員制”,把附著在院士身份上的權力與利益剝離。

許居衍在採訪最後跟記者傾訴說,“在現在社會中,兩院及其院士仍是最乾淨,最民主活躍的科技群體,這是由一人一票的體制決定的。從我國最高科技獎、發表論文、科技成果等方面,比重也是最高的,出現不端行為是極其個別的。強調院士制度的改革應該是一種對院士的保護。”

許居衍的話代表了一部分院士群體的心聲,儘快推進改革正是為了還其學術榮譽的本來面目。

院士制度改革已經提出多年,但遲遲沒有徹底有效的落實,箇中阻力可見一斑,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提院士制度改革,有怎樣的歷史背景?又有怎樣的深遠意義?吳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院士制度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一點點積累下來的,媒體報導的不好的現象可以說只是個別情況,但制度方面需要做出調整,以解決目前凸顯的問題,讓院士群體繼續發揮好的主流作用。

其次,作為學術界的最高榮譽,“目前的院士制度像一灘死水,要防止院士權力無限膨脹。調整學科布局、讓人才合理分配,年齡偏大、成果不足的院士退出,年輕有潛力的人才上來,讓院士制度重新煥發活力,這是廣大院士的願望,也是創新型國家自主創新的必然要求。”

院士制度改革具體面臨哪些阻力?吳江認為,“改革存在的阻力來自於人們的認識,比如論資排輩這樣固有的人才觀念,那么大歲數的人哪好意思讓人家退休呢?”

“還有就是利益層面的阻力,個人、部門、也包括各學科,都想保住這么一個院士,因為這個院士走了,下一個什麼時候來就不知道了——這些是利益固化問題”,吳江分析說。整個科技體制的改革仍然任重道遠,而院士制度的改革或許能成為一個突破口。

光明網在採訪過程中,也體會到了院士們對於深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非常贊成對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希望能夠動真格的”,中科院院士歐陽鍾燦說,“雖然政策從來沒有提出過院士是不會退休的,但只有真正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機制,才能激勵更多年輕人才成長,讓院士不僅僅是一個一勞永逸的終身榮譽,也能鼓勵院士們踏踏實實為科學做出貢獻。”

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院士制度改革的表述,吳江抱有很高的期待。他認為,“一個孤立的改革會有很多困境,但現在大的環境已經有了,可以說目前是黃金時期,在整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相信院士制度的改革可以抓住這個良好機遇,真正貫徹落實下去。”(文章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