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導遊歡迎詞範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揚州市是中國的月亮城,揚州的月色美,賞月的地方也多,“月觀”就是其中之一。“月觀”坐西朝東,前臨開闊的湖面,每當皓月東升,憑欄而立,天上水中的兩個月亮交相輝映,我們就能體會到這“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們常說“月色如水”,在這裡,月光和湖水相溶,雲影和山影相連。瘦西湖五亭橋也是賞月佳處,《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說是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來此,說不定就能領略到這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絕妙奇境。晚清第一園的何園,片石山方中一輪人造月,更有一番趣味。

揚州三把刀

①廚刀——淮揚菜系

中國烹飪是文化,是科學,是藝術。淮揚菜是其一大結晶,也是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這一本質特徵的一大體現。回溯中國烹飪的歷史長河,千古菜系,除了魯、川、粵外,就是惟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區域稱謂的淮揚菜系。四大菜系中,淮揚菜刀功最精細。淮揚菜的主要特點是講究選料、注重火候、擅長刀工、強調本味、濃而不膩、淡而味鮮、鹹甜適中。

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淮揚菜系是淮安、揚州、鎮江三地風味菜的總稱;“淮”即淮菜,以淮安。為代表,“揚”即揚菜,以揚州、鎮江一帶為代表。明清以後,淮菜和揚菜開始相互滲透、逐漸融合,並糅合南北風味於一爐,從而形成了統一的菜系。

古運河把海、黃、淮、江、錢五大水系貫通,立時將揚州提拔到全國烹飪人才、技藝、原料交流樞紐位置,北方的豆、麥、雜糧、油料南下,南方的糧、茶、果、鹽、水產北上,統統會師在揚城。而隋煬帝三幸江都,將長安、洛陽中原美食,隨龍舟帶進揚城隋宮,進而外傳民間食肆;更兼帆檣驟經之處,“夜煮百羊,以供酒饌”,州縣上貢珍饈,廚師刻意鬥妍,據載當時上貢的食品就有魚鱭、河蟹、蜜姜;地方官吏更是設宴獻珍。

淮揚菜作為一個“系統”,至唐代基本形成了。

揚州,因地處海上絲綢之路北上赴京的咽喉重地,至唐代,發展為東南經濟中心,舉足輕重到天下三分明月,揚州便占二分!“萬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風酒並壚”,揚州飲食市場被刺激得火爆了,廚藝精湛了。李白詩云:“玉瓶沽美酒,銜杯大道間。”這一切因素,使淮揚菜發展到一個新高峰。

宋慶曆八年春,一代文學巨匠歐陽修給揚州美食界帶來福音,這位醉翁常攜賓客舉行平山堂飲宴,文章太守,揮毫萬字,尊中看取美食文;此後,蘇軾又知揚州,與四學士飛雪堆盤燴魚腹,明珠論斗煮雞頭,開創了給淮揚菜系注入文學新鮮血液的先河,淮揚菜典雅俏麗的文人風格由此而起,其後經年不衰。菜系南北風格的碰撞,終在揚州發生又一輪大爆發。公元1125年,宋徽宗在金人入侵之際,倉惶南逃進了揚州城,小市春燈煮百羊,要吃要喝;時隔一年,徽欽被擄,高宗攜社稷皇室四萬人也逃進揚州城,“行在”玉燴金齏不空口,也要吃要喝!揚州城雖遭掠,但是飲食業卻在亡國背景下得到畸形推動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