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導遊歡迎詞範文

《望江南百調》中提到: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蕭。如果乘船從橋下穿過,我們可以數出五亭橋一共有著 15 個橋洞。這 15 個橋洞,洞洞相連,洞洞相通。《揚州畫舫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每當清風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莫可名狀。”說是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來到揚州——這箇中國月亮城。說不定就能領略到這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絕妙奇境。

乾隆皇帝偏愛揚州,六下江南,六游揚州。

七弦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稱為“國樂之父”。在古時文人心中視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遠,高山流水知音流傳至今。七弦琴,又稱琴或者古琴,是一件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台上的古老樂器。在中國古代社會 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 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彈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時至今日,古琴音樂依然作為中國音樂的靈魂與精髓,鑄刻在美國“旅行者”號太空飛船的鍍金唱片裡,晝夜不息地迴響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尋覓著宇宙間的“知音”。

揚州八怪 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邊壽民、閔貞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揚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層,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xx,均有所了解。

面對現實生活,結合自身的遭際,產生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在貧富不均面前,他們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時代為發出憤怒之聲。但由於他們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當時清王朝又正處在所謂“盛世”,其感慨和不滿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出仕則期望能有所建樹,使百姓安居樂業,以維護封建秩序。絕意宦途或歸隱,則潔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標榜。然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附,因而常處在思想矛盾的極端痛苦之中,在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協以求生存。他們當中鄭燮可為代表,留下了較多的言論,可謂“八怪”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