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感悟表達最佳化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教師普遍感到學生的寫作水平不高,只要一提起作文,教師嘆氣,學生頭疼,這一現象與當前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有著很大的差距。學生的作文質量長期得不到提高與沒有抓住作文教學的關鍵有著根本的聯繫。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因此,在作文教學時應重視培養學生觀察認識事物的能力、感悟寫作方法能力的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就目前學生實際的寫作能力而言,是不容樂觀的。因此,我對國小階段的作文教學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  觀察

觀察是學生了解周圍事物的主要技能,也是積累作文素材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要敘述事物,必須認識它們,了解它們,這惟有下功夫去觀察。”可見觀察對於學生寫作文的重要性。因此,作為教師要在觀察內容、觀察方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

(一)豐富學生觀察的內容。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一切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而學生往往是不注意觀察的,對於這些現象他們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就從拓展學生的觀察範圍著手,引導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生活中去進行觀察。這樣,每個學生就有豐富的思維內容,就能產生寫作的熱情,就能寫出內容具體實在、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因此,我就利用班隊活動、遊玩、家庭生活、校園環境等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訓練學生的觀察。要求學生有定向性地觀察人、觀察物、觀察景。例如,結合“學雷鋒”活動,啟發學生自覺為班級、為學校、為身邊的人做好事,來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活動中,班上出現了不少的好人好事:植物角多了一盆花,衛生角多了肥皂、擦布,牆上壞了的字畫有人補好了……這一“讓我也獻上一份愛”的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熱愛集體、熱愛生活的好品質,而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內容。由於學生是有親身的體驗,又留意地觀察了自己身邊的事,因此,在寫作時,活動中一幕幕動人的情景就成了寫作的素材,活動中自己的深切感受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作品之中。

(二)教給學生觀察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懂得並學會觀察的方法:

1.觀察時要有目的。

生活中可以觀察的景物人事,千千萬萬,隨時隨地都有。如果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人、每一事都去觀察,這樣既不可能,又沒必要。因此,我就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目的去選擇觀察一定的景、物、人、事。

例如,在指導寫《我愛秋天的__________》一文時,我就讓學生選擇能反映秋天特徵的公園、校園、田野去觀察。

有位學生是這樣描寫秋天景色的:

“秋天到了, 天空中,成群的大雁排著整齊的隊伍向南方飛去;果園裡,黃澄澄的梨掛滿了枝頭;花園裡,千姿百態的菊花竟相開放;一陣秋風過後,一片片樹葉慢慢地飄落下來,把整個街道都鋪滿了,像鋪了一條黃色的地毯……”

2.觀察時要有順序。

在觀察時,要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等順序。 

例如,我在指導學生寫《頂氣球》一文時,我就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球賽的場面。觀察時,可以從中央看到兩面,也可以從前看到後,要按方位順序觀察。經過這樣地觀察,下筆時,就能做到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