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業歷史演進的國際比較

內容提要:

當今世界各已開發國家的信託業發展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這些性質是在漫長的信託業歷史演進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其中以英國、美國、日本的進程最有代表性。對這些國家信託業的歷史演進過程進行分析比較,有利於理解不同的時代、實際情況對信託業的制度、特點和發展方向的影響,也有利於正確理解我國信託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和問題。

關鍵字:信託、歷史演進、比較、制度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rust’s evolution

key words: trust evolution comparison system

一、引言

我國信託業自誕生之初就顯得有些怪異,為數眾多的信託公司有信託之名卻無信託之實,打著信託公司的旗號經營著與銀行相類似的業務,並孕育了大量的金融風險。但是一味指責信託公司的行為也有失公允,信託公司的金融風險大多是服從地方政府指令的結果,信託公司業務上的“出位”倒毋寧說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要解釋當時我國信託公司的不規範行為,還要從培養信託公司的土壤中尋找濫觴。我國信託業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曾經也在日本信託業發展的歷史中出現過,比較兩國的制度基點會發現許多相似之處。對比日本信託業如何度過當時的混亂階段並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有助於分析我國信託業的現狀。另一方面世界信託業發源於英國成熟於美國,只有理解英美信託業演進的制度基點和發展方向,才能認清信託業的本來面目。本文以下就首先從英美信託業演進的制度基點談起,分別按照時間和國別的順序考察世界信託業的歷史演進,希望對我國信託業的發展能夠有所借鑑。

二、信託業演進的制度基點比較

各國的信託制度是在經濟和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確立的,帶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英國和美國信託制度的確立過程是一條典型的制度需求引致制度供給的路徑。信託最初起源於變相英國教徒饋贈教會土地這一特殊事件1,隨後不斷地被效仿,並擴散到一般的遺產繼承及其他的財產管理方面。英國最早的信託是個人承辦的,主要處理公益事務和私人財產事務。採用這一規則的人數逐漸增多,以至於達到了一定數量的臨界點,信託成為社會的一種內在制度2。信託的業務量和業務範圍不斷增長,信託內部關係協調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也越來越明顯地顯露出來,政府感覺到有必要以規範的法律來協調信託的內部關係。隨著有關法律的制定和執行,作為外在制度3的信託產生了。英國政府1893年頒布《受託人法》,開始對個人充當受託人承辦的信託業進行管理。

美國信託業的開端則更加市場化,很少有英國式的官辦信託局4等公營機構,基本上都是民辦信託機構。美國一方面繼承了公民間以信任為基礎,以無償為原則的非營業信託,另一方面一開始就創造性地把信託作為一種事業,用公司組織的形式大範圍地經營起來。美國最早完成了個人受託向法人受託的過渡、民事信託向金融信託的轉移,為現代信託制度奠定了基礎。1853年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專門的信託公司——美國聯邦信託公司,在信託業發展歷程中有里程碑的意義。英美的信託制度發展走的是一種漸進式反饋和調整路線,信託制度和信託業的發展都比較平穩。

日本的情況與英美有所不同。在日本,信託的制度供給並不是建立在制度需求充分發育的基礎之上,而是以一種突發的制度供給方式建立起來的。日本最初建立信託制度,源於明治維新後全面學習西方的浪潮,隨後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資金缺乏的問題,迅速轉化為一種資金籌集的工具。但是沒有制度需求的基礎,制度供給難免顯得單薄,伴隨著信託業表面上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的深層問題不斷生長出來:信託活動極不規範,信託業務特徵不明顯,多從事中介、信貸、保險等非信託業務;信託公司的資本金不足,信用度低,容易造成對公眾利益的損害,導致經濟秩序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