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研實力,提升教育品味--教研會議發言稿1

2、能力不強,活動組織不力

魏書生說:“同樣是課堂,有的老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視為樂園。同樣一篇文章,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換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索然寡味,忽而閉目養神,忽而驚覺欠伸,上課簡直成了受罪。課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於老師的功底不足,能力不能。”

這幾年,我們監利正在推行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新教育的追求只有一個——讓所有師生都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一直認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以活動促發展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理念落到了實處,語文教育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但是,綜觀三年來的成效,我們真的將新教育的理念落實到了教學之中嗎?我覺得沒有。我們很多同志遇到綜合性學習內容就繞道走,那種主題活動、辯論賽三年下來,組織不了一次,我們的教師還沒有達到“幸福”的境界,學生也就沒有幸福可言。

3、單兵作戰,協同能力較差

面對新課改,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識,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但也離不開同伴的合作。集體備課,已經推行了很多年,但有多少學校能持之以恆,做真正落實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講人,規範地開展活動?沒有協同意識,惰性十足,這也是制約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校九年級語文組的同志曾嘗試過集體備課,常聚在一起,相互聽聽課,談談班級的管理問題、課前的教學設計、課中的疑難解答,有很多次,我都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有教師提出,學生年級越高,舉手回答問題的越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常常無奈地採取“點將式”“火車式”等方式提問,這一現狀該如何改變?有老師就嘗試著進行改革,提出“無需舉手,自由發言”。這樣操作看似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了不少,但又帶來了新的問題:有時,一個問題同時有幾個同學爭著發言,有時卻冷場……這樣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我們人人都曾關注過,但思維的火花,總是一閃即逝,沒有得到深化。即使最終有人能進行一番深入的研究,但於整個教研組來說,也出不了集約化的成果。我們缺乏領軍作戰的將帥,缺乏協同作戰的能力。

介於以上問題,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有的放矢,實施了三大策略。

一、以點帶面,全面搭建教研平台

聽餘映潮老師談過這樣一個觀點,教育是技術,技即為技巧,技藝嫻熟,熟能生巧,術即為方法,點石成金,育人有法。余老師認為一個教師首先應是一個熟練的技術工人;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在聽說讀寫的指導,課堂調控的把握,運用教材的能力等方面必須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那么,如何快速提高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這就成了我們要應對的問題。我們的作法是:

1、發掘領軍人物,為教師成長樹立榜樣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一個青年教師要成長,首先要有戲可看,有高品質的戲看,也就是說,要有學習的榜樣。孔老夫子授徒三千,門下七十二賢人,個個學有所長。餘映潮先生自創板塊式教學門戶,影響遍及大江南北,眾多語文教師都以余老弟子為榮。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我們一方面在派員赴洋思、杜郎口等學校取經,一方面請在語文教學上有影響的名家餘映潮、王佑軍先生到校傳道,另一方面內部挖潛,挖掘並培養了眾多在語文教學的各個領域小有研究的領軍人物,並通過青藍工程、互結師徒、定向指導等形式,讓他們的力量逐漸得以生髮、龐大。

下表即為我校語文教師在各個領域的把關大將:

研究領域

領軍教師

研究領域

領軍教師

中考試題研究

何相成

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魏兵

課外語文研究

姚其福

作文教學課堂研究

崔貞瑜

綜合性學習研究

唐琴

作文教學模式研究

孫桂枝

大家最熟悉的當屬何相成老師,作為實驗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面旗幟,他在課堂教學、試題研究、論文寫作等方面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但近年來,其主攻方向是試題研究,他與《課易通》、《探究線上》、《語文周報》、《中學生學習報》的編輯有密著切的通聯,是一位深受小編喜愛與信賴的一線教師。何老師常說,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一份試卷都出不好,那他平常的授課在鬼混,在打亂戰。仔細琢磨這句話,很有道理。一份有質量的試卷,它的訓練點、難易度、考查方向都應該是緊跟時代潮流、切合心智規律的,它反映的是一個教師對教材、對考綱的把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