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研實力,提升教育品味--教研會議發言稿1

何老師是一個資源,我們就得好好利用,學校每次的大考、小考,其試題我們都交由他把關,我們還動員他在各大報刊攬活,在校內組建編寫團隊,近三年的時間裡,他就帶出了朱小華、朱麗、劉菊芳、崔貞瑜、曹紅波、張亞等一大批試題擬寫高手,在省內外各大刊物發表了大量試題研究文章。

XX年,我校開始啟動書香校園建設。在創書香校園的活動中,七(9)班的姚其福老師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把本班的晨誦、午讀、暮省,安排得有條不紊。他還創新思維,每周專辟一節課進行課外語文活動,舉行讀書交流、專題辯論、才情展示。他的做法引領了一種潮流,而且很有效果,短短的一個學期,李一露、姚露、彭戀戀、王寧等一批語文綜合素養極高的學生就脫穎而出,在學校的大型活動中擔綱金牌主持。教科處發現這一現象後,即時行文,號召各位教師參與到這一課外語文的研究中來,並特意安排七(9)班的學生搞了一台匯報演出。XX年,彭戀戀代表實驗中學參加全市的“安全在我心中”主題演講比賽,以一等獎第一名的成績捧回了獎牌,她的總成績高出了第二名5個百分點。荊州的評審們在了解到她國小在鄉村渡過進實驗中學才一年光景後,很驚訝地說:一個鄉村女孩,在台上竟然顯得如此的落落大方、揮灑自如,不簡單。其實,這不簡單里蘊含著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語文活動才是促進學生迅速成長的最佳途徑。姚老師在探索,也帶動了一大批實中語文教師在思考,在追逐。

在座的很多同志參加過監利縣新教育論壇第二屆年會,聽過唐琴老師的《乘著音樂的翅膀》。那節課的設計很特別,李教研在她的通訊報導中曾這樣寫道:“

其實,在學校組織教研活動的時候,唐老師的這節課就引發了一場爭鳴——綜合性學習課如何守住他的語文本色。聽完唐老師的課,有音樂老師說:這節課的主要環節是談你欣賞的音樂、改寫喜歡的歌詞,演練勵志的歌曲,應屬於一節典型的音樂創作課;有思品老師說:這節課荒了語文的田,種了思品的地,因為整節課除了一個改寫歌詞還算與語文的工具性沾邊外,其他的環節都是彰顯人文性的,是思品老師的活。老師們的評課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有幾位教師甚至寫成了文字,要與唐老師商榷。唐老師很惶惑,作為實驗中學綜合性學習的領軍人物,她的課堂一向是以新、奇、特見長的,那么,這堂課到底是否合乎綜合性學習的範例?她閉門細讀新課程大綱後,作出了回應,她說:“只要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本著教育就是發展的觀點,摒棄學科中心論的思想,我相信綜合性學習這塊荒蕪地會承包到戶,變成生機勃勃、科學引種的課改實驗田。”一堂課,一堂普普通通的校內競賽課,不僅引發出如此大的震動,還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型向縱深進行了推進。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確立領軍人物,組建學習小組,不僅能提升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也有助於群體的提高。

魏老師、崔老師、還有已退居小科崗位,改教歷史了的孫老師也都是我校語文教師中頗有威望的領軍人物,他們的身邊,同樣有著一批虔敬的教師。孫老師的作文系列化學案《國中作文“八個一”工程》更是吸引了大批追隨者。

總之,在發掘領軍人物這一點上,我們做的是慧眼識珠,發現人才,推波助瀾,確立威信。

2、構建教研網路,為教師成長搭建平台

樹榜樣,立旗幟,還得有一個平台,給這些領軍人物以布道的機會,給青年教師學習、展示、交流的舞台。為此,我們編織了一個大型教研網路。我們組織了每期一次的大型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主辦了大型教研月刊《實中教育》,開闢了實中名師講壇。

先說說每期一次的大型課堂教學競賽活動。XX年,我們請了餘映潮老師參加我們的活動,余老師和青年教師們同台獻藝,評課、講座,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

XX年,我們將遠程教育的模組嵌入課堂教學競賽,在網路上聽了李鎮西等名師的課,還邀請了王佑軍同志、鄧禹南老師進行評課、講座,修正了很多教師的觀念。王院長聽了朱麗老師的課,點評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值得大家共勉: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追求的是,在無情感的地方講出情感,在無波瀾的地方掀起波瀾。要學會引聯穿插,巧妙安排結構,同時還要注意懸念的設定。因為很多東西一旦告知,就顯得無味了。授課雖不同於寫小說,但他們有通同的地方。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我們更應該巧妙設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XX年,我們再次創新形式,施行了當堂評點,每位教師授課後,即時安排30分鐘的交流、點評時間。那一年,我們集中外投獲獎的教學反思、論文達到了30篇,得益的就是這當堂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