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散曲社新春聯誼會發言稿:讓"詩國"成為現實

各位曲友,各位詩人, 波瀾壯闊而又展現了我國越來越堅強自信和國力強盛的甲午年即將過去,我們作為當代中國的詩人,當代的散曲愛好者,從心裡講是非常欣慰的。這個甲午年的中國,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講,都已經不是120年前的那個甲午年的中國了。

在象徵吉祥的乙未年即將到來之際,晉陽工人散曲社成立了,我對這個新生事物的出現表示衷心地祝福,祝她在繼承中努力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精進,在精進之後大踏步地創作、創新。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健康、正直、活潑、清新、團結。

十年前的XX年,山西詩詞學會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散曲,成立了黃河散曲社,出刊了以"繼承元代散曲精華,創新當代散曲形式"為宗旨的「當代散曲」。

當然這一方面是由於山西燦爛的唐代詩人的盛世底蘊,境遇憋屈的元代曲家在輝煌的文脈延續方面所做的引領,另外一方面也是山西當代詩人的責任感所致。大家還記得這件非同尋常的事件的出現,在當時詩詞界所造成的轟動,也應該記得十年來在全國造成的比較大的方方面面的影響,正如一些詩詞界前輩學者專家所預言:"山西帶了這個頭,成立了黃河散曲社,在不遠的將來,會有長江散曲社、珠江散曲社等等許多散曲組織的出現。"

現今在黃河內外,大江南北,秦嶺路上、長城腳下,誕生了許多散曲社、散曲創作研究會。出現了若干散曲組織。這個預言已經成為現實。

我作為當代中華詩詞領域、山西詩詞界這一個大事件的參與者、親歷者,尤其是作為傳統散曲的一個仍在畢恭畢敬,懷著敬畏感努力學習的一個學生,當然也作為一個積極推進散曲創新進步的促進者,我談一點看法:

一、繼承詩人的學習傳統以及不斷創新的精神

我國的詩人有一個好的傳統:繼承先輩的傳統,從不否定先輩的業績而且認真學之習之,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凝練、更合乎規則。又敢於創出自己的新意。師古而不泥古,既專注於中華詩詞的繼承,更敢於"吃螃蟹",致力於新詩體、新形式的出現,故有王國維"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總結。這個前提是學習和繼承,這個過程是文化人特有的創新自覺,若是沒有前輩先賢的這種自覺性,恐怕現在詩仍然在先秦早期徘徊,沒有燦爛輝煌、如花似錦的當前局面。

前天在北京召開的科技大會上,中央領導講的幾句話,我感觸很深:要鼓勵創新思維,要倡導科學民主、淡泊名利、追求卓越,摒棄急功近利、學術失范等行為,破除論資排輩、門戶之見,、頭銜崇拜,使創新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在全社會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為創新提供豐厚肥沃的土壤。

曲友們一定要反覆讀唐詩宋詞元曲的精華作品,它們有個不間斷的傳承關係,有的甚至要背誦下來,這樣才能了解曲在寫作上與詩詞形式上的不同之處,語言上的不同特色,才能有曲的語言。不反對學得再高深一些,但要量力而行,一些是專家學者該幹的事情我們不必越俎代庖。要事半功倍而不能適得其反。若從來不寫律詩和詞,而只說自己喜歡曲,只是在研究曲,那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詩詞對於曲而言,有繼承的東西在其中。

創新也應該或者說必須注意到漢語言文字特有的抑揚頓挫感,尤其是在音節處。否則你來個五連平,七連仄讀讀看,那樣是很不成體統的,很拗口的,會失去詩的美感的。詩詞是雅文化,而曲是俗文學的範疇,很適合我們大眾的創作、欣賞。曲的詼諧、幽默、俏皮、挑逗、誇張、活潑、敘述的各種特色能讓人淋漓盡致的發揮。長篇大論可作套數,短小精幹可以小令,意猶未盡可以帶過、重頭。家長里短皆可以入曲。別人來借馬可以嘮叨上半天。但是一定要注意通俗而不粗俗,雅俗共賞而不能讓別人讀不懂。當然也可以以物代指,所謂"代言體",寓自己所感所思於其中,給人留以無限遐想。結社的目的是為了切磋、為了互相學習而不是其他,"嚶之鳴矣,求其友聲",一定要互相接納,互相體諒。互相理解,互相幫助。

二、 發揚詩人曲家廣博接納的優點

結社的目的是為了切磋、為了互相學習而不是其他,"嚶之鳴矣,求其友聲",一定要互相接納,互相體諒。互相理解,互相幫助。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其中簡潔明快而又涵養深厚者,莫過於詩人之間的交往。以詩會友,以文相識是最為普遍的方式。“不藏人善”是做一個詩人必備的品格和素質。可以說:詩人的友誼超越了世俗的偏見,遠離了功利的泥沼,掙脫了派閥的羈絆,摒棄了金錢的誘惑。是最純真的交往關係。雖然素昧平生卻知心,縱然千山萬水而親近。詩人可以有討論、有爭論,甚至爭執,但誰都有長處,誰也有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