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攜起手來——在初一家長會上的講話

讓我們攜起手來

——在初一家長會上的講話

各位家長:

首先,對各位家長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這次家長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我們學校和年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謝,今天我們聚在這裡,共同探討教育學生這樣一個重大的話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有許多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老師,更是把教育學生當作自己的事業和生命。然而,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的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繫和協調一致的配合。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召開這次家長會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老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聯繫,相互交流一下學生在校及在家的情況,以便老師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實施教育,家長能夠更好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與成材。我相信,這次家長會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圓滿的成功!

一、初一年級學生的特點

這段時間心理和生理變化比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較矛盾。對這一關鍵期和危險期的監護要高度重視。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但他們的願望與自己的實際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們的獨立性增強了,總想擺脫對教師和家長的依賴,總認為自己不是孩子了。有事不太願意和父母及師長交流,處於一種半封閉狀態,和同齡人訴說又冒著曝光的危險,所以他們感覺沒有朋友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們,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女生這種會更加強烈。他們的情感很脆弱,最容易衝動,做事也很莽撞,後果意識能力差。

二、親職教育

學校教 育式是群體性的,一個老師至少要負責幾十個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所以學校不可能象父母那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把教育的對象,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從教育的全過程來看,無論是在教育的時間和精力上,還是在教育的對象和情感上,親職教育始終占有特殊的優勢地位,其潛在能力是巨大的,有這樣一種現象:孩子在同樣的年齡段里,同時走進同一所學校,在同樣的班級里學習,授課的時間是相同的,教育的環境是一致的,然而接受教育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這種分化的原因,並不在於學校教育質量,而在於親職教育的配合上。有這樣一個比喻,老師好比醫生,父母好比護士,醫生開藥後,護士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教育永遠離不開正確的親職教育,假如沒有良好、正確、合理的親職教育相配合,再好的教師、再好的學校也不可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親職教育的失敗,往往導致學校教育事倍功半。為此,我們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共識。

一、要掌握孩子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現在,學生已沒有了剛入學時對中學生活的新奇,也沒有初三面臨畢業、升學的兩難選擇,從表面上看,這時是學生潛心學習的平穩發展期,但實質上卻是學生心理和生理產生劇烈變化的階段,這段時間,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但自己的願望與實際能力有著很大的距離,他們總認為自己不是孩子了,總想擺脫老師和家長的束縛,有事不太願意與父母及老師交流,情感脆弱,做事莽撞,不記後果,衝動和好奇是他們的最大特徵。這時,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悉心引導。在教育上更應講究方式方法,態度不能粗暴,語言不能過激。。家長要儘量抽時間與孩子們在一起,經常與孩子溝通,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一起看待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平時要和孩子多交流,詢問學習情況,不能等成績出來了,問題出來了才想到去關心孩子。

二、要全面而準確地估計自己的孩子。這種評估不能過高,也不可過低,過高和過低都會導致家庭施教的不準確。錯誤和不準確的估計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情緒。有的家長在沒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況下,單憑某一學科或某一單元的學習成績就盲目斷定孩子“不行”,還有的家長過高估計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農村有句古話叫“莊稼人家的好,孩子自已的好”,在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怎么看都覺得很聰慧的,但到上學後,一比較就看到了差距,再到中學階段就心灰意冷,這就是對孩子智力估計不準確造成的。作為智力好些的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三、多給孩子一點信心,做孩子成長的強有力的後盾。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免不了成績有好有壞,孩子由於不肯學習,導致成績差,我們就應該適當的批評,如果孩子很盡力了,成績卻不怎么理想,我們更應該給他信心,而不是一味的給他潑冷水,這樣反而會使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的情緒。我們應特別要尊重孩子,孩子們這樣寫道:“如果我考試成績不理想,爸媽肯定會陰沉著臉,這對我的自尊心殺傷力是100%”。“我最不能容忍的是父母對我藐視的態度,那時侯我就想對他們說,你們有沒有考慮過我的自尊心?你們以為我不想考好嗎”“我懼怕考試,怕回家看到爸爸失望冷酷的臉”,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不要一味地去斥責孩子,幫助他們分析存在的問題,尋找對策,那樣孩子才不至於產生逆反心理,才願意和你交流。的面對行為習慣差的孩子,家長不應該一味的責備,更不應該放棄。要多鼓勵,給他們以自信,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耐心地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共同制訂計畫幫助他們改正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