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工作總結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廳的正確領導下,常州教育高舉“教育為人民服務”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發展不動搖,銳意改革,奮力創新,積極啟動學校主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各級各類教育得到了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常州建設特大城市、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和現代製造業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

2006年,我們著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整體發展,全面提高教育現代化實施水平

1.繼續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鄉鎮達到教育基本現代化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育現代化內涵,修訂區域教育現代化實施意見,完善並積極啟動實施轄市(區)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和規劃。

2.繼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制訂全市中國小教育信息化建設規範和技術指南,召開全市教育信息化暨教育技術套用工作會議,中國小信息技術建設和套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新增中國小校園網120個(使全市達到233個);完成常州教育網站新一輪改版,每月點擊數超過30萬,累計訪問量超過800萬人次;網上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不斷加快,容量已達700G;100%學校實現“校校通”,全市鄉鎮中心國小和中學都普及了信息教育技術;大力推進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研究與套用,舉辦網路套用培訓班,啟動新一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2.4萬名中國小教師通過以計算機和網路操作技能為重點內容的培訓考核,占全市教師人數的88%。

3.規劃新一輪教育布局。為適應常州特大城市建設,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初步完成2007-2024年常州市區教育布局規劃,並積極啟動實施新一輪城區教育布局調整。對物資學校、旅遊學校、三職高等3所職業類學校進行最佳化整合,會同新北區政府採取股份制形式籌建一所公辦股份制中等職業學校——新北區職教中心。

4.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市北郊中學新北校區、常州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體改造、花園中學多功能教學樓等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少年科學藝術宮二期工程、正衡國中學生公寓、三中教學綜合樓、田家炳實驗中學圖書綜合樓、劉國鈞職教中學圖書館擴建、聾啞學校整體改造以及6所學校的塑膠跑道等工程按時竣工。

5.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全年組織教育管理幹部、教師出國(境)考察、培訓90人次,接待國(境)外教育團組21批、計80餘人來訪;新通過聘外資格學校8所(使全市達到36所),聘請外國文教專家110餘名,新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個(使全市達到7個);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競爭,穩步推進赴境外辦學項目。正式與北京朝陽區簽訂教育合作交流協定書,在互派專家、校際交流、高層論壇、教育研究、合作辦學、教育培訓等方面全面實施兩地教育合作項目,共同促進雙方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注重協調發展,促進各類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6.著力推進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宣傳“家門口的學校都精彩”和“要擇校、找民辦”政策,嚴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數量,“小升初”依法實行就近入學;中招工作繼續實施重點中學30%名額分配各國中校的做法,嚴格按照省廳檔案精神,擴大高中統招比例,擇校實行“三限”政策(限錢數、人數、分數);在重點普高錄取前,專門舉辦中職招生市場,實行雙向選擇、自主選擇,使大部分預計在普高分數線下的考生儘早明確就讀方向,理智地選擇適合的學校,保證了公辦與民辦、普高與職校、熱點與非熱點等各級各類學校各得其所,共同發展。

繼續實施“金邊工程”,重點扶持城郊結合部薄弱學校,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教師到薄弱學校從教;全面啟動實施“藍天計畫”,出台“常州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管理辦法”,在積極鼓勵公辦學校盡力吸納的同時,創辦藍天實驗學校、新市民子弟學校等流動兒童少年專門學校,規範各類外來工子弟學校辦學行為,保障適齡流動兒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全年市幫困助學金理事會共對2495名學生髮放助學金181萬元,市區各級各類學校為特困家庭學生減免學雜費254萬元,同時構建快捷透明的愛心通道和幫困助學體系,確保在常州就讀的每個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7.基礎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加強示範學校、實驗學校建設,新增省級示範實驗幼稚園5所(使全市達37所)、省級實驗國小8所(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