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生感恩教育之人格教育觀後感

——走出孩子教育誤區

看完于丹老師的“人格教育”專題節目後,我沒有像看完以往教育節目那樣如飲甘露的興奮,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此時此刻,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們目前在教育方面的迷茫和誤區。這是一個激勵競爭的時代,我慶幸我們同時處在一個覺醒的年代。我們的教育究竟會走向何方,我覺得教育孩子的成長,還得先從家長下手。

現在全國的獨生子女7000多萬,面對這龐大的“小祖宗”隊伍,有多少家長還深陷於孩子 “不聽話”的困境之中而束手無策。

其實,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只是我們在市場經濟改革的過程中,由於認知的不足、不全面,在親職教育方面偏離了航線,陷入了誤區。至聖先師孔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先後順序、重點難點上都給出了精闢的總結,這也是人文倫理的客觀規律。回想我們家長們的認知,很大部分是剛好順序顛倒。

我們的孩子處在前所未有的優越教育條件下,自然艱苦條件越來越少,家長們都在比條件、比硬體,盡一切之力“推動”孩子的“成績、分數、文化知識……”,卻忽視了人格教育,真可謂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令人膽寒。

古往今來,一個成功人士的塑造,無一不是從“磨難”中走出的,無論是父母故意設定的障礙,還是本身從逆境中的走出,“磨難歷程”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從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到台灣乞丐企業家賴東進,無一不是從苦難中一路走來,他們的人格和經歷告訴我們,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

為什麼有的孩子成績非常優異,名牌大學畢業,滿腹經綸,卻很難成事,在單位上班不招人喜歡,有的甚至走入歧途;有的人學歷平平,卻朋滿天下,成為一方之主,創造更多社會價值,這就是“人格”的作用。因為一個人具有吃苦耐勞精神、抗挫折能力、拼搏意志、責任意識、親和溝通能力的人格魅力,他可以給別人信任和誠服。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也沒有哪個公式和法則可以推論出來的。

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我們一定要遵守人文倫理的客觀規律,首先應該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我們家長要根據理論不斷完善自己,靈活運用於實踐,並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出實踐題”,帶領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孩子自己慢慢領悟,真正認識到“任何人不幫你是應該的,幫你是對你的恩賜”,從而學會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責任,才會為自己的責任抵抗挫折、拼搏進取、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