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讀後感

在前些日子裡,我讀了《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這本書,我認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無論是促進我的課題研究還是提升我對科學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觀點。

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它大致包括:根據實際情景、觀察到的現象和可以獲得的信息,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學概念(想法)出發,提出問題;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推測;為證實推測而設計實驗或進行觀察;收集和整理數據;得出結論和進行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在有些探究課題中,還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繫。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給出了定義:探究是一種多層面的活動,他包括: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通過閱覽書籍和其他信息資源來了解什麼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制定調查研究計畫;根據實驗方面的證據,評價已經知道的知識;用多種手段來蒐集、分析和解釋數據;提出解答、闡述和預測;交流結果。探究需要對假設進行證明,需要運用批判和邏輯思維,並考慮其他可供選擇的解釋。

在科學教育中,經常爭論的問題是:探究式科學教育究竟是一種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方法,還是本身就作為一種課程的目標。〈科學課程標準〉認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對年幼的學生來說,可能學習探究的過程比掌握具體的知識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認為,國小的科學教育中只是承擔科學啟蒙的任務,不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不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兒童已有的科學基礎上精心選擇和組織兒童探究的內容,而只是在課堂上採用零碎的、雜亂的案例,那么這樣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將會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達到培養兒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把讓兒童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想法)、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起來考慮。

教師是課堂中科學探究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學生探究進程中掌握主動權的人。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和設定環境,單進行探究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能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最終取決於學生本人的情況和努力。作為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識:科學概念和模型、教學法以及兒童認知和情感的發展規律。

在對學生進行探究式科學教育時,我們強調學生應有一本連續使用的記錄本,這是科學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記錄可以幫助我們對探究的過程進行評估,幫助我們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