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結題報告

2.反思實踐法

反思實踐法是在行動研究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本課題研究中,我採用反思實踐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據課題需要確定子課題、形成假設,建構研究方案,從學情和理論等方面深入理解做好預案,嚴謹細緻地開展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依據反饋的信息進行反思調節,通過實證和思辨同步進行以達到適度的理論概括和用理論改進實際工作的雙重目的。反思實驗法的方案和假設來自教育實際,又在實踐中經過檢驗和完善,再用來指導教育研究和實際工作。反思實踐法的起點是對教育實踐的調查和總結,在有關理論指導下建構理論框架,然後在實施中進行評價和反思調節,完善研究的理論和方案,再進一步實踐和反思,整個研究是循環式螺鏇上升的過程。每一個循環圈包括四個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環節:建構、實施、評價和反思。“反思”這一環節主要是對計畫實施和研究過程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根據反饋信息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它包括研究人員、實驗教師及共同反思等三個層次。研究人員的反思所追求的是發現問題和一般的結論,在必要時對研究方案作出調整、修改。而實驗教師反思是反省自身行為與設計要求的差距,使自己的經驗進一步重構,追求的是教育活動的合理化、理論化。在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深入思考後再開始新一輪研究。所以反思是一個循環圈的結束,又是新循環圈的開始,處於中介狀態。這個課題中,我既是研究人員又是實驗教師,所以理性思考和實際反思操作都由自己承擔,雖然對自己理論儲備和反思歸因上的要求更高了,但是減少了兩級層次中人員溝通可能帶來的誤讀,利於課題順利迅速的開展。

3.文獻研究法

在我進行本課題研究之初和研究過程中,理論界基於網路套用的教學思想、教學策略、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等等都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同樣的,理論界基於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思考與實踐也已經積累了很寶貴的經驗。面對這些文獻資料,我認真學習,細緻分析,在理清基本理論和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梳理出了一些對於本課題而言是有價值的、可供課題研究參考的意見。但是,我也發現直接將這兩者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與語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進行的思考與探索還不十分充分,於是我就著手將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和主要存在問題加以進一步梳理,首先在文獻資料方面進行研究,尋找可資課題研究的規律性和指導性的東西。我利用文獻研究法,將搜尋掌握的多達上百篇的資料整理成網路與教育理論、網路與建構主義、網路與研究性學習、網路與語文教學、網路與閱讀教學和網路與寫作教學等多個專題,一方面做文獻綜述的研究,一方面做主題提煉和尋求依據的研究工作,為本課題的順利開展做了充分的理論儲備和前期準備工作,從中也獲得了一些直接有益於本課題開展的寶貴財富。

六、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探索——以網路閱讀教學為例

在研究性學習剛剛被作為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候,我在自己的摸索中發現,它所追求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理想境界正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內涵或者基本理念。由於當時自己對於網際網路的興趣正與日俱增,於是很自然的將網際網路的種種好處與建構主義學習、研究性學習接合起來思考,我發現它們三者之間的契合實乃天成。在我的思考與實踐中,建構主義理論與網際網路便有機結合起來,其結果就是在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環境中,網際網路成為學生探索、體驗、建構、交談以及思考的工具,他們能夠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與外界信息互動的過程中建構出新的知識。下面將以閱讀教學為例談談課題的開展及反思實踐的探索過程。這個探索過程中的實驗研究對象為1999年入學的高二(9)班學生和2002年入學的高一(13)班學生。實驗在兩屆學生當中持續,中間有一個融合過渡的階段,其中第二屆學生進入持續階段之前的一段受培訓過程略去,只陳述關於探索發展的這條線索。

閱讀是人類帶有普遍意義的行為。閱讀活動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和交流。胡塞爾現象學後期所大力倡導的“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人與文本是一種互為主體,互相解釋,互相溝通的關係。在閱讀活動中,文本溝通了閱讀主體和創作主體,進而在兩個“主體”間產生心靈的碰撞與靈魂的問答。在網路文化衝擊下,作為人類社會傳統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閱讀正在發生著“一場強大的裂變”!網路文化語境中的閱讀不僅對傳統的文本閱讀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使長期困擾於“費時低效”的課堂閱讀教學又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基於網路的文本閱讀的閱讀過程的互動性、閱讀環境的開放性和閱讀內容的豐富性以及網路閱讀強大的即時雙向互動功能形成了網路閱讀消費與生產的共時性特徵。

基於文本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這個階段筆者常常將自己網上閱讀過程中發現的精品資源推薦給學生,並組織學生上網瀏覽。這些精品資源主要是網路文學、經典作品的網上評論和具有時尚或時事性質的文字等內容。在筆者的個人主頁上還保留了第一批實驗對象閱讀篇目的某些痕跡(參見個人主頁頁面),只是這兩個表格中的有關篇目是後來組織研究性學習時根據需要重新編輯過的。因為當初本地網際網路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校園網始有雛型,家長和學校對學生接觸網際網路還持有觀望態度,所以當初的主要意圖在於激發學生對於網路的熱情和對網路資源的接受心理,使他們認識到世界在網路里成為一個可視的小小的村落,這個村落里可謂應有盡有琳琅滿目。尤其是網路文學的廣泛閱讀,使得當時的實驗對象幾乎熟知網上所有的知名寫手及其作品,他們在同齡人當中甚至產生了一種擁有非凡閱讀經驗的優越感。他們非常喜歡上這樣的網路閱讀課。

對這個階段的反思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網路閱讀是不是必要的閱讀形式,傳統平面媒體閱讀是否需要網路閱讀的補充,網路閱讀與傳統閱讀方式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怎樣的網路閱讀才是積極高效的,語文教學需要怎樣的網路閱讀,網路閱讀如何有效介入傳統語文教學而不流於形式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開始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網路閱讀中,試圖提高網路的利用效率和語文教學的效率。

基於專題網站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這是網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初期,筆者對網路套用教學的理解還是比較機械和偏至的,主要體現是將網路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轉換平台,進行資料搬家,本應寫在教案簿子上的顯示到了電腦螢幕上,本應消化吸收的搜尋到的網路資源也被簡單整合之後掛在一個課題之下。這樣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專題學習網站也就誕生了,因為這個集中了同一課題資源的WEB綜合體上還連結了基於校園網和網際網路的兩個BBS供學生討論問題。教學清代散文《五人墓碑記》(參見個人主頁)等篇目時,筆者就是採用了這樣的網路教學方式。彼時彼刻筆者曾天真地認為這些東西放到網上去了學生就可以進行自主學習了。事實上筆者並沒有將它作為資源供學生研討,而是將它當作授課的腳本了。筆者非但沒有覺得省力,反覺得花去了若干倍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學生的學習氛圍與學習效果並不比傳統課堂教學來得更好,有些學生明顯失去思考的動力、學習的壓力和受到激勵的活力了。

基於專題網站的網路閱讀教學不再是純粹的散篇閱讀,也不再是純粹的文本閱讀,而帶有了專題研討性質,或者說提供了探究性學習的可能性條件。但是靜態網頁的更新速度慢,對於新鮮資源的灌入不是十分便捷,而且BBS的空間有限與發言審查制度使得交流不能以即時狀態呈現,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但更主要的是筆者對於基於網路環境的語文學習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相對落後的層面,只是將網路作為一個可依賴的呈現工具而沒有充分發揮它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沒有將網路功能與人的能動性結合起來,某種程度上使網路處於一種被孤立和隔離狀態。

基於問題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網路套用於教學也應當與其它媒體工具套用於教學一樣,需要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明白了這一點之後,筆者進行的第一步設計是網路教學問題化,這樣使學生的學習不止滿足於瀏覽教師準備好的專題網站內容或者學生自己搜尋的網路資源,而是要將主要精力貫注於問題的思考以及討論交流上。筆者在進行《〈寬容〉緒言》教學時即採取了這樣的做法,即教師事先請學生對所學篇目提出問題,經過篩選之後的重要問題被發到個人主頁的論壇上,上課時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與討論。這篇課文的網路教學過程中主要設計了“學習本文要把握哪幾個寓理形象?”等六個大問題,學生討論非常積極踴躍,對問題的討論也比較深入,甚至有很多新鮮獨到的見解。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尤其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學生表現出了投入的勇氣,學習效果很好。不少學生表現出了對這種學習方式的認同和渴望。(詳情參見個人主頁BBS《〈寬容〉緒言》網路教學的主要討論頁面)問題教學法的介入使得網路閱讀教學終於獲得了生命,開始生動起來,活潑起來。

問題的介入使得學生有東西可學而且有路徑可循,再加上參與和發言的廣泛性、交流和反饋的即時性,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是網路給閱讀教學帶來的令人驚喜的一面。但同時筆者又在思考另外一些相關問題,即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僅僅是討論空間和介質的簡單轉換,先前實驗中對網路資源的運用與專題網站的建構是不是可以成為這種問題介入式的網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這樣整合起來它的運作又會是什麼樣的模式等等。尋求整合,以挖掘網路環境對於語文教學的潛能,這樣的思考使筆者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視野之中,作者在“惟存教育”的啟示下找到了新的實驗點。

基於探究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引入WebQuest模式是我著手整合實驗成果和拯救課題實驗進入高原現象的重要手段。WebQuest是一種面向探究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來自網路。這種在網路環境下由教師引導並以一定的任務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僅從模式定義看,它已經將我所思考的若干問題含括進去,指向了網路,指向了資源,指向了主題,指向了探究。一個標準形式的WebQuest教學設計包括選題介紹、任務描述、相關資源、過程描述、學習建議、評價方式和交流總結等七個部分,其中前三要素是活動前提,過程描述和學習建議是探究學習的關鍵,評價總結是對目標與過程的測量和反饋。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創設和學習任務在這裡可以得到更細緻、生動的描述與呈現,學習資源模組的建立解決了海量信息與專題網站對課題研究的有效性問題,學習主題的確立和探究過程的設定保證了學習主體不被網路冗餘信息與噪音干擾,評價與總結利於學生對所建構知識進行再認知和科學重組,對於新主題研究能起到指導作用。筆者所做的《〈寶玉挨打〉的WebQuest課例設計》(參見本報告附屬檔案一)和教學實踐遵循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既解決了實驗前期的存在問題,又將實驗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階段,課題研究進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對於這個階段的實驗,我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這在《〈寶玉挨打〉的WebQuest課例設計》的反思板塊中已有說明,這裡還要再次引述以作為探索的一個必要的階梯。首先是問題意識往往是學生最缺乏的,“設問提示”環節正是基於刺激學生“知困”的需要而設定的,它有利於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是這種提示容易使這種開放式教學回到牽著學生鼻子走的老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初衷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可能被沖淡甚至瓦消。第二點想法是這個課例或者這個探究階段的設計層級分明的特徵可否生髮一個高中階段進行課外閱讀擴展的總體構想,即基於網際網路的WebQuest形式分層探究閱讀方案。如果按年級依照“高一設計突出探究的示範性、高二提升層次強調探究的指導性、高三階段強調探究的自主性”的序列進行設計,這個“設定”的流程,能否展示完整的探究閱讀過程和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自主學習。

基於發現與建構的網路閱讀教學階段。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力量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求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途徑。這個意義上的發現與建構主義的自我建構有某種相通之處。在探索中從發現走向建構就成為了我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