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轉變農村幹部工作作風的建議

落實富民政策。實踐證明,要穩定農民,穩定社會,關鍵要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要嚴格執行中央關於減輕農民負擔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決糾正虛報農民收入,變相加重農民負擔的錯誤做法;要教育引導廣大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興辦各種社會公益事業一定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民眾的承受能力,決不能為追求“政績”而做勞民傷財之事。同時,通過加強宣傳,把政策交給民眾,讓民眾來監督農村各項政策的落實。

推廣富民經驗。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活動的決策主體、利益主體和實踐主體都是農民。但是政府有責任進行引導。怎么引導,再也不是過去的下指標、做計畫、催耕種的老套套,而是要把推廣典型經驗作為首要任務,通過經驗推廣,使其在點上深入、線上延伸、面上展開,從而做好示範工作。如我鎮在劉家坪辦大棚蔬菜,帶動了近100戶農戶,興建了200多畝大棚蔬菜,農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培養致富人才。“農民要致富,關鍵在支部”。為農村選配一批勤勞致富帶頭人,至關重要。去年以來,我們把精心選拔居幹部作為一項“富民工程”來抓,主要是從知識青年、致富能手、務工經商人員和復退軍人中選拔能人進居支兩委。培養出一批既會當幹部、又懂經營的致富人才。同時,加強對支部書記的培養,增強帶領民眾致富的能力。通過開展“科技入戶”活動,培養和宣傳農村致富帶頭人和示範戶,基本達到了“一戶一張明白紙(致富信息)、一家一個明白人(致富能手)”。截止目前,全鎮農業居委會均培養、扶持了一批種養加工服務等行業的致富人才,建立了科技服務大院和致富信息服務站。一些種菜、養殖、營運、餐飲大戶應運而生,直接帶動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常行安民之事,給民眾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在一些地方幹群關係緊張,農民民眾上訪增多,家族、宗教勢力有所抬頭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我們一些基層幹部的作風不無關係。“農民安,天下穩”。我們只有以農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才能更好地代表農民利益,穩定農村工作。

察民情,順民心。順民是最大的安民。欲順民心,必察民情,這是安民之基礎。為了強化鎮居幹部的責任意識,增強反映民情民意的敏銳性,我們建立了聯絡民情制度,主要包括民情聯絡點制度、幹部參加民眾議事制度、民情報告制度、民情失察追究制度等,較好地了解和掌握了社情民意。在充分體察民情的基礎上,摸清民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急需我們乾什麼,效果比較好。如去年我鎮幹部在居走訪中,發現民眾對街道建設、居民建房、吃水難等有意見,我們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在永固居委會建起了38號居民小區,在寶塔居委會建起了肖家崗居民小區,共投資200多萬元。另外,我們還向上申請,解決了紅土和龍風兩個居委會近XX人的吃水問題,一下子解決了民眾多年想解決的問題,得到了人民民眾的廣泛稱讚和普遍擁護。

解民難,暖民心。認真解決好當前農民和農村工作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村幹部必須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增強戰勝困難、知難而進的決心和信心。針對當前影響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落實和民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一些突出問題,如計畫生育、農民負擔、財務管理、征地折遷等,我們都是找準癥結,制定措施,及時協調,認真解決。決不能推諉扯皮,更不能久拖不決,甚至於故意掩蓋矛盾和問題。當前,儘管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其自身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困境,特別是鄉村財政緊張問題,在稅費改革後將會更加嚴重。但我們只能靠改革解決難題,用發展擺脫困境,決不能把負擔轉嫁給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