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建設制度

3.運用激勵機制,深化學生的自主管理

“牽一髮而動全身”,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學習成績會相繼提高,班級的風氣也會隨之好轉,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須反覆抓,抓反覆。尤其是對那些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學生,在管理中,教師應適當地採用多種形式的激勵方式,以表揚為主,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成功的喜悅強化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初一、初二年級時,我對班上每周操行成績列前三名的同學,都要通過打電話的方式給家長對其進行通報表揚,並叮囑家長,孩子周末回家時,一定要及時地給予肯定,給孩子鼓勵。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教師的一丁點兒表揚肯定,對他們來講都是一種榮譽,一份驕傲的資本,是他們向“善”的動力。

4.通過自我反思,指導和監督學生進行自主式管理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白,作為成長中的學生犯點錯誤應該是不奇怪的,也是應該原諒的。班主任尤其要樹立“允許學生犯錯誤”的教育觀,要學會寬容,要把育人當作一項長期的事業,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面對學生的種種失誤或者是錯誤,班主任進行耐心引導和必要的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時,教學生學會反思,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我班學生在升入初三後,我感覺他們中絕大部分在自我管理方面已具備一定的能力,也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習慣。以前所執行的操行條例在很多方面已沒有必要再過分強調。所以,從初三第一學期開始,我就及時地“淡化”了操行分,而把主要精力調整在指導升學考試上來。面對少數學生的反覆違紀或是失誤,我採取每周一次的“反思日記”和談心疏導的方式來指導和監督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反思是一種美德,反思讓學生學會做一個勇於承認自己的失誤並改正失誤的人,通過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與老師的交流與溝通,更加讓學生體會到“該”與“不該”、“對”與“不對”之別,這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非常繁重的,但也是饒有興趣的。我們可以通過轉變觀念,轉換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識,大膽地讓學生去摸索,讓學生從管理者的角色中學會管理他人,學會自我管理,從而實現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輕鬆、有序且高質量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