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危無照經營分類管理分析建議

“高危無照經營”破壞了市場準入管理秩序,損害了公平競爭,給人民民眾身體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造成極大隱患。然而,從實際的執法成效來看,由於高危無照成因複雜、職能部門協調錯位、基層執法資源匱乏等客觀因素存在,造成“高危無照經營”執法成本高而行政效能低,常常出現“眉毛鬍子一把抓”卻又“滅而不絕、打而不死”的局面。如何治理這一頑疾?筆者結合**新區實情,對深化“高危無照經營”分類管理進行了積極的思考,並對突破高危無照經營管理瓶頸、實現長效監管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字】**新區 高危無照經營 分類管理 近期對策 遠期思路

一、對“高危無照經營”實施分類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危無照經營有其巨大危害性,但就無照成因、法律現狀和執法實踐等來看,決定了工商監管過程中很難用“一刀切”的執法方式加以根除。採取差別對待、分類管理措施,具有其一定的可行性。

1. 從無照成因分析。就**當前實際情況看,首先,大量的高危無照經營者是外來人員、下待崗職工、低保人員等弱勢群體,其比例占無照從業人員的95%、在新區無照經營量最大的三林地區比例高達100%;其次,高危無照經營的行業大部分集中在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其經營場所91.3%集中在老城區、城鄉結合部及農村等“草根經濟”旺盛區域。這類高危無照的存在是不同層次、多元化產品和服務需求的衍生物,與受暴利驅使非法從事高風險行業無照經營有著本質區別,其以維持生計和滿足低端需求為直接誘因,且對我區經濟主要形式不足以構成衝擊。如對他們不加區分,單純採取取締、清除等單一化管理方式,勢必激化執法衝突、削弱監管效果、加大執法成本、增加就業壓力、影響社會和諧、損害部門形象。

2.從監管實踐分析。高危無照有其流動性、短期性、錯時性等特點。針對這些特性,**工商部門群策群力,適時採取了“白加黑、5+2”等全天候監管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實踐中我們也看到,無照經營蔓延與執法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成為治理的困局所在。**新區原轄區面積572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市場主體110364戶,基層工商所在編人員291人,實行格線化監管以後,處於一線責任區監管人員151名,責任區監管幹部與市場主體的比例為1:731,若加上無照經營數(截止2011年底為22382戶),兩者比例為1:879(通常以1:200為宜)。至南匯併入**後,管轄面積擴大一倍,執法資源短缺的制約影響將更加凸現。怎樣在現有的執法資源上提高工商執法效益,創新監管方式、深化分類管理為高危無照監管打開了思路。

3.從準入管制分析。高危無照經營包含的行業幾乎全部涉及前置審批,而市場準入管制的不協調是無照經營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經由**新區分局與文化部門研究、協商,取消了文化娛樂行業的噪音測評前置條件,兩職能部門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然而,我們也看到,這些有效調整的管制政策在眾多無照經營面臨的政策瓶頸前,還是微乎其微。目前,**因場地性質不符規定而無法辦理營業執照的經營戶,約占無照經營總數的53.19%。大量的“居改非”、違章搭建、部隊用房等場地,因不符合有關檔案規定,在申請辦照的道路上舉步維艱。部分職能部門趨利執法,在設定苛刻門檻的同時,怠於行使監管職責。對於這些因素導致的高危無照經營,工商部門不能一手包攬,“拿到籃中都是菜”,必須合理區分、分解責任、科學監管,否則就成了上接下檔的守門員,勞而無功,不堪重負。

4.從經濟規律分析。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邏輯假定就是“經濟人”,即在既定限制條件下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高危無照正是力圖突破現有社會資源和法律制度的約束,通過違反遊戲規則來追求違法收益的最大化,而這正是我國現有二元結構解體、城鄉差距加大、城鄉加劇融合等特定背景下必然產生的社會現象,也是管制部門無法迴避的現實。經濟發展規律也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活動都有從初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在我國現有的社會發展初級階段,高危無照經營必然有一個規範的過程,市場競爭者最終將以合法的、經登記的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獲取更大經濟利益。所以,對於高危無照經營監管,我們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必須採取“大禹治水”的辦法,順應規律、抓住重點、分清步驟、細化措施,才能既保障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又兼顧市場個體的經濟利益,逐年逐步實現高危無照經營的管理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