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法綜治工作調研報告

我縣就是通過夯實這一個個有效“工程”,全方位構築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之路”,在社會治安形勢嚴峻情況下,總體營造出了治安秩序穩定,人民民眾安全感普遍增強的良好治安環境。我縣由此榮獲“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連續五年獲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

二、新形勢下存在的新問題

從座談、調研中,我們看到,當前發動和組織民眾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還有許多新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五難”:

(一)民眾難發動

一些基層幹部反映,過去維護社會穩定,緝拿違法犯罪嫌疑人,踴躍參加,、覺得是一種榮耀,現在千方百計搞發動,又是標語口號、又是大小會議布置,又是專欄報導,有些人還是“發”而不“動”。有的村(居)委會就連召開村(居)民會議都召集不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視賺錢越多越榮耀,視社會治安工作為“負擔”、“麻煩”,視見義勇為為“管閒事”、“傻瓜”。二是怕報復,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遇到問題繞著走,一旦出頭露面,擔心歹徒會找上門來。三是政法隊伍中一些幹警素質不高,不願做民眾思想工作,不會做民眾思想工作,有利益的案件搶著乾,無利益的案件不聞不問,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覺得無“油水”就置之不理,有少數政法幹警吃了原告吃被告,酒桌上稱兄道弟,尤如“魚水”關係,酒後翻眼不認人,致使警民關係不密切,民眾敬而遠之,有事不願參與、有問題不願反映、有線索不願提供。

(二)群防群治報酬難兌現

雖然市縣綜治委在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求的群防群治經費保障機制,根據“誰受益、誰出資”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採取政府出資為主,受益單位和民眾出資為輔的方式。但常常出現,一是政府財政緊張,無錢投入到這支可要可不要的隊伍中去;二是受益單位下崗職工多,待業青年多,離退休職工多,發工資都十分困難,哪有“閒錢補灶頭”;三是民眾不願攤派,政府不願投資,受益單位不願拿錢,僅靠自己創收的錢哪能維持群防群治隊伍的開支?致使群防群治隊伍組織名存實亡,許多積極因素無法推行。

(三)民警下責任區難保證

實行警力前移,在村(居)、社區設立警務室,是走民眾路線的一種基本方式,由於警力的嚴重不足,每個民警管理的責任區一般為2—3個行政村,多者在4000戶左右,一警多區、多區一警現象普遍存在,加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許多潛在深層次、多層面的矛盾不斷出現,多種不穩定因素的交織和疊加,待處理的矛盾糾紛多,臨時應急的任務多,致使基層幹警無時間沉下去做民眾思想工作。基層幹警反映:過去有事沒事要到責任區、現在是無事不到責任區,許多住戶遷入或遷出都有不知道。派出所所長反映:過去派出所留一個值班人員和內勤就能運轉,現在要留2-3個民警或巡防員,不然處理不了突發性矛盾糾紛或治安問題,這也影響了幹警在責任區了解民眾思想動態。

(四)基層安全創建工作難以開展

開展基層安全創建是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的載體,是新時期解決突出治安問題、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治安好轉的有效形式。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利益出現多元化、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因素大量滋生,一切為了“錢”,一切盯著“錢”,“錢”已成為萬能;加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差的地區不但各項基礎設施滯後,而且對基層安全創建認識程度也很低,仍願丟失一頭目牛,也不願花一分錢買平安。有的村民直言不諱道出:“創安”工作是一項不能給村(居)民帶來實惠的工作。致使“防、控、堵”自治組織難以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