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經驗交流材料

讓學生在小組裡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匯報。然後教師又出示圖片:

由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主動在頭腦中積極建構的過程。這裡通過四個開放的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表象,進一步深化了對噸的認識。

3、變式練習,深化表象

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套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分化,這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三個層次的變式練習達到了這一目的。⑴噸在生活中的套用。先由學生說說你在生活的什麼地方見到過寫著幾噸幾噸的呢?再由教師從實際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這一重量單位的實際運用。由1噸轉向對幾噸的認識,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套用數學的意識。⑵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看似簡單,卻是對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整合,在讓學生回憶已經認識了哪幾個重量單位之後,再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它需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所出示的物體重量進行合理的估計,需要學生對所學重量單位有清晰的認識,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⑶修改數學日記。日記一般是語文里的內容,而這裡呈現的卻是數學日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記錄生活,讓學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記的內容設計也讓學生忍俊不禁,在會心的笑聲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克、千克、和噸”的認識。

㈡讓方法在體驗中生成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學習方法。

⑴知識引入----自由猜測,激活思維。在猜一猜在坐同學的體重合起來有沒有1噸的遊戲中,開始是學生是自由猜測,分為兩派:有1噸和沒有1噸。

⑵問題探究----驗證猜測,促進理解。在學生自由猜測後,教師以問題:“到底有沒有1噸呢?有沒有辦法?”引起學生再思考,這時有同學想到了算一算的辦法,假設每個同學的體重是50千克,50個同學的體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噸半,超過一噸了。

⑶實踐套用----延伸練習,啟迪思維。教師在肯定上一位同學推理方法的同時,對學生的估計作出了科學的引導,三年級同學的平均體重約是30千克,隨後再次讓學生猜測55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嗎?有了前一位同學的啟示,這裡同學們很快地作出了判斷,超過了1噸,。這時教師再讓學生進行逼近估計:哪究竟要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呢?這時學生猜測的結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這等火候,教師方才宣布正確結果,大約是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整個環節中從“知識引入----問題探究----實踐套用”,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充分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在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學生不僅再次感受了1噸的大小,而且也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三、關注生命,傳承文化———讓數學課堂閃耀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