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

四、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

(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基層行政管理和基層民眾團體、自治組織管理相結合的基層社會管理格局。發揮鄉鎮街道黨委(黨工委)龍頭作用,加強鄉鎮街道黨委(黨工委)規範化建設,紮實推進鄉鎮街道機構綜合改革,理順條塊關係,提高鄉鎮街道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能力。不斷健全完善以“四化一核心”為重點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和運轉機制,開展“和諧班子”創建活動,推動城鄉村(居)民委員會承擔起依法組織開展自治活動、協助政府工作的職責。加強非公有制經濟和社會組織中黨的建設,深入實施“雙強爭先”活動、“兩新”組織黨組織組建“百日攻堅”行動和“黨建雙增工程”,推進“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擴面提質。大力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深化“格線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創新城鄉一體的流動黨員管理機制,探索推廣外來黨員教育服務管理“六步法”,發揮好流動黨組織、流動黨員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基層群團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建設,努力形成與黨委、政府互聯互補互動的社會管理網路。

(二)整合基層管理和服務資源。最大限度整合基層管理服務資源,強化基層工作基礎,形成覆蓋城鄉、條塊結合的管理服務體系,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社會管理終端化。進一步拓展和發揮各級服務平台的功能,構建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方便民眾辦事。全面加強鄉鎮街道綜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公共安全監管中心等三大社會公共服務管理平台的規範化建設,並推動其功能向村級延伸,提高覆蓋率,增強聯動性。加強基層綜合執法機制建設,重視發揮垂直部門在基層派出機構的社會管理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基層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有人幹事、有錢辦事。

(三)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以城鄉社區(村)黨組織為核心、以民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社區(村)管理機制,推進社區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深入開展“社區建設年”活動,積極推進和諧社區創建活動,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健全社區管理服務機構和內部組織結構,發揮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機構、駐區單位等在社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志願者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積極引導民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社區建設,吸納流動人口參與社區治理。完善社區硬體建設,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大財政對社區建設的保障力度,積極探索一條社會化、市場化管理和服務的新路子。

(四)建立完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儘快形成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推進“數字**”建設,搭建地理信息數據交換與共享平台。加強公安、綜治、人口和計畫生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建設規劃、民政、教育、金融等部門各類信息的整合,加快建立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探索創新“一站式”服務管理平台,實現互通互聯、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有關實名登記制度,探索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代碼、統一共享的人口基礎信息庫。加快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大力推廣“市民卡”,真正方便民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