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

(三)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推進“**法治建設”,堅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注重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保障公民權益。認真組織實施“xx”普法規劃,努力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的氛圍,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更加注重對領導幹部、執法人員、公務員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不斷提高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規範行政決策和行政執法行為,深化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進綜合執法,減少執法層級,整合執法資源,提高執法效能。進一步深化司法及工作機制改革,大力推進“陽光司法”,保護公眾的知情監督權和當事人合法權益。規範自由裁量權行使,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司法過錯與瀆職責任追究制度、案件質量評查與責任追究制度,維護司法公平公正。

(四)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入開展“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全面推行村委會“海推直選”和“自薦直選”,努力實現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法制化、民主決策程式化、民主管理規範化和民主監督制度化。健全基層黨員參與制度、基層黨內民主監督制度等,完善基層黨組織內部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深化民主懇談活動,不斷規範程式、改進方法、豐富內容,使該活動成為基層組織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大力總結和推廣村級組織民主決策五步法、參與式公共財政預算、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等經驗做法,繼續深化部分機關、企業、學校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公推直選”試點。建立健全基層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探索民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加強黨代會常任制制度體系建設,探索街道黨員代表會議制度,全面推廣黨代表工作室等做法,推進代表履職常態化。

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組織保障體系

(一)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新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監督職能,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反映民眾利益訴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的作用;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推進法治政府、陽光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支持政協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參政議政、獻計獻策、民主協商;支持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充分發揮作用。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承擔社會管理第一責任,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建立健全各級社會管理組織領導和協調機制,整合部門管理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制定社會管理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其納入市對縣市區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中去,並把社會管理工作實績作為對領導班子、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推進社會管理項目化建設,加強跟蹤督查,及時總結推廣創新做法,確保工作實效。

(二)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各級領導幹部要主動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加強對社會管理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自覺學習掌握社會管理相關理論和科學分析社會形勢的方法,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增設社會管理相關課程,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社會管理知識教育培訓,對鄉鎮、村和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集中輪訓。提高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幹部的民眾工作能力,堅持教育民眾和服務民眾相統一,繼承創新民眾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新時期民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牢固樹立民眾觀點,自覺踐行民眾路線,健全完善服務民眾、聯繫民眾制度,深化完善領導與民眾面對面的“懇談日”活動、“走進矛盾、破解難題”專項行動和“雙服務”等活動,健全領導下基層調查研究和領導聯繫重大事項制度,與時俱進地做好聯繫民眾、組織民眾、服務民眾、團結民眾的各項工作。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肅查處損害民眾利益的違紀違法案件,以懲治腐敗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