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江蘇省部分國中名校參觀考察報告

赴江蘇省部分國中名校參觀考察報告

為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深化課程改革,4月11日—16日,國中教研室組織兩區教研室副主任、全市國中教學示範學校校長及部分市直、區直學校校長等12人,赴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南通市教研室、南通市崇川區虹橋二中、海門市東洲中學、溧水縣東廬中學等單位進行了參觀考察。整個考察活動安排緊張而有序,內容豐富而充實。為確保考察活動取得紮實效果,國中教研室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帶著問題去,帶著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學校的經驗學到手、學進腦,以更好的指導我市的國中教育教學工作。在考察過程中,大家不辭辛苦,不怕疲勞,帶著激情和對教育工作的責任感,認真聽取所考察學校的校長介紹,深入課堂聽課研討,並與師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座談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現將考察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一、所考察學校的基本情況

這次考察的學校,是江蘇省甚至在全國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學校,它們在學校管理、新課程改革、隊伍建設、課堂教學等方面都創出了自己的特色,洋思中學的“四清”教學模式、虹橋二中的協同教育、東洲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東廬中學的以“講學稿”為載體的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洋思中學

洋思中學課堂教學特色:敬業的教師創造了教育的神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1、“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先學”,即教師揭示教學目標後讓學生自己去看書、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自學。第二步是“後教”,即教師針對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點拔。第三步是“當堂訓練”,即當堂完成作業。此可謂“洋思經驗”之精華所在。理解和掌握的知識要通過訓練去強化,通過運用去鞏固和提高,作業放在課堂上完成,促使學生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課堂上學生自學、聽課都特別認真,學習目的性強緊張程度高。

2、“每節課都要像考試一樣緊張學習”的課堂教學效率。洋思中學衡量課堂教學效率高的標誌是“每節課都要像考試一樣緊張學習”。每節課都經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通過有意緊張來完成。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個人備課精心設計學生的學案,主要解決學生學什麼、怎么學的問題。集體備課勾畫出框架,個人備課處理好環節,充實好內容。每節課學生從上課到下課都是考試,教師講課的實質是對考試的評價。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級教學把關制度。“四清”的實質是不停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課教師和學生來完成的,內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過不了關的學生要用自習時間或課間同學之間補課,直至過關。“周周清”是由年級組組織進行的,過關內容就是本周所講的教學內容,過不了關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師補課。“月月清”是由學校組織進行的,是一種正式的考試,由學校統一出題、統一制卷、統一考試、統一閱卷。

(二)虹橋二中

虹橋二中實施素質協同教育,即以管理協同、德育協同、教學協同、社區協同、評價協同為主要內容的素質協同教育。以素質協同教育理論為指導,形成和諧教育體系。和諧教育來自和諧的管理。學校協同管理確立了六種理念:堅持以全面發展為本質的素質教育觀;堅持以學科觀念為核心的科學教學觀;堅持以塑造人格為中心的發展評價觀;堅持以掌握學法為目標的主動學習觀;堅持以分層施教為主題的教育效率觀;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根本的辦學質量觀。

在這六種理念的指導下,學校在辦學模式上樹立了十個觀念,即:管理理念上樹立法德雙治的觀念;管理宗旨上樹立協同發展的觀念;管理志向上樹立爭當龍頭的觀念;管理目標上樹立學生至上的觀念;管理策略上樹立主動超前的觀念;管理動力上樹立科研提質的觀念;管理人力上樹立競聘上崗的觀念;管理財力上樹立優績優酬的觀念;管理物力上樹立效益優先的觀念;管理實踐上樹立不斷創新的觀念。在工作實踐中,確立了以“學生管理上採取‘一主四師’協同模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為主要內容的十二大創新模式。正是這些創新的理念和協同的模式將學校的各項工作和諧地統一成一個整體,保證了學校的良性循環,也成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點。

(三)東洲中學

海門市東洲中學位於海門市區東部,是1987年創辦的一所海門市直屬中學。學校自建校以來,先後被評為首批省實施現代化教育示範學校、全國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連續三屆被評為省模範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省德育先進學校。近幾年來,又成功舉辦了江蘇省德育整體改革現場會、江蘇省國中教育現場會和江蘇省農村國中素質教育現場研討會。學校創辦人張炳華校長先後被授予全國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個人、省心理教育專家、省勞動模範等稱號。張校長多次應邀到省內外講學,2000年還參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研究會,受邀作專題演講,交流辦學經驗。他的辦學理念是當名校長、鑄名教師、創名學校,創造自然教育生態環境,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高素質人才。學校的辦學經驗,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教育電視台、江蘇省教育電視台、江蘇省衛視台、《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江蘇教育》、《成才導報》等報刊媒體都專程到校採訪並予以宣傳報導。

東洲中學的辦學特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依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校自1995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歷經心理輔導(針對學生已經發生的問題)、心理預防(預防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著眼未來(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三個階段,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常規管理、教師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管理介入互動,為東洲中學學生的健康發展、終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張炳華校長富有前瞻性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從實際出發的治校策略的管理下,學校發展成“領導個個教育行家、教師人人教學能手”的先進群體,連續八年獲市中考綜合考核第一;校園展現出“師生物皆可入畫、山水樓交相掩映”的秀麗環境,處處張揚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

(四)東廬中學

東廬中學是一所鄉鎮中學,辦學條件相對薄弱。自1999年以來,該校在陳康金校長的帶領下,大膽摒棄傳統管理模式,嘗試進行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學合一”的教學改革。其教學過程是:讓廣大教師充分占有資料,根據各個教師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工,每位教師輪流主備部分內容,其他教師協助查找資料,形成初稿;再由備課組全體教師討論修改後定稿,形成包含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習過程及探索提高等內容的格式統一、師生共用的“講學稿”。教師將“講學稿”提前發給學生,學生預習後交給老師,教師批閱後課前再發給學生,然後師生共用這一文稿實施課堂教學。課堂上,學生會的教師不講。教師主要引導全體學生邊練習邊訂正錯誤,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提高。課後,教師要在“講學稿”上填寫“教後記”,針對課堂教學情況形成“錯題簿”,學生填寫“學後記”,當作複習時注意的問題。對每份“講學稿”教師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課堂上,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走近課堂,變從教師出發的題海訓練為學生自主的先思考後練習。測試時教師從“講學稿”上選擇題目,引導學生利用“講學稿”這一優質資料經常地進行複習,極大的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了課堂效率。

東廬中學憑藉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學合一”的教學改革,在短短几年內連獲殊榮:被江蘇省確認為示範國中;獲得南京市教育教學突出貢獻獎;被評為南京市師德先進集體;成為全縣、全市乃至全省中國小學習的先進典型。

二、所考察學校的基本經驗

(一)開放鮮活的辦學理念是鍛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江蘇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僅僅表現在教學成績的炫目上,其魅力源頭還在於開放鮮活的辦學理念。所考察的幾處學校,在辦學主體上,改變了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積極探索政府、社會、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多元辦學主體;在教育對象上擴大了教育範圍,普遍建立了家教輔導中心,家長也成了教育的對象;在教育內容上,除國家規定的課程外,增設發展型課程,如東洲中學的心理教育課就頗具特色,教育效果顯著;在教育空間上,把課堂搬到部隊、工廠、農村甚至國外,讓學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質教育,如東洲中學每年都組織師生到國外考察、學習,真正實現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在教師隊伍上,城鄉之間、中小與村小之間經常互派教師,進行長期交流,學校內部實施“青藍工程”,實行捆綁式評價,開放、靈活的教師對流動交流機制和評價機制極大的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提高。

(二)以校為本的課改實踐是創建特色學校的關鍵

課程改革堅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名優教師帶動一般教師,加強課程資源、評價、個案方面的研究,將課程改革植根於學校的教育教學當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成了以上考察學校創辦特色的關鍵。洋思中學敬業的教師創造了教育的神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每節課都要像考試一樣緊張學習”的課堂教學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級教學把關制度,均稱為全國關注學習的土生土長的課程改革實驗經驗。東廬中學的“講學稿”的利用,將學、教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東洲中學採取“交叉聽課、對話點評,一題多課、課例展示”的形式,積極組織全員參與的校本課例研討,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同時堅持開展校本課改研究,每學期初,學校制訂學期課改工作計畫,圍繞教學方式的轉變、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評價等學習相關理論、開展集體研究,堅持走以課題開發促進課程開發的校本化道路,積極開展“農村國中進行親職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組對此進行專題採訪並報導,校本課程開發取得顯著成果;虹橋二中則以協同教育理論為指導,形成素質協同教育,構建和諧教育體系,以人為本,以校為本的改革舉措,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和諧地統一成一個整體,保證了學校的良性循環,也成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點。

(三)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是鑄就輝煌成績的根本

江蘇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關鍵有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是取得輝煌成績的根本。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從領導到教師,都有強烈的教育發展意識,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來辦,把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與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結合起來。

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校。東洲中學校長張炳華是江蘇省人大代表、心理學教授,他積極倡導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並承任教師培訓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上有遠見卓識,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培養,提出了“讀書不能增加一個人的長度,而能增加一個人的寬度”的理念,倡導教師多讀書、多學習。東洲中學還建立了“青年教師發展中心”,每位教師都制訂自己的發展計畫和目標,同時還為每位教師建立成長檔案,客觀地記錄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促進了教師素質的快速提升。東廬中學在發展初期,也多次派出教師在洋思中學蹲點學習。所考察的四處學校,名校長多、名教師多,還得益於他們對“青藍工程”的重視。各學校都成立了活動組織委員會,通過活動使青年教師儘快成手、成材。青藍結對,不拘一格。他們打破原來“一對一”、“一幫一”的格局,逐漸變為“一師多徒”、“多師一徒”,有的教師既“上拜師傅”又“下帶徒弟”,形成多層次的師徒結對。許多青年教師在名教師的“傳、幫、帶”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讀教育教學科學規律的“金鑰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時,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做到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定期進行教育系統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的培養和評選,初步建立了教師成長成材的合理梯隊和人才脫穎而出的活力機制,促進廣大教師積極進取、奮勇爭先。正是多年以來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質良好的教師隊伍。

(四)嚴謹務實的管理舉措是實施高效辦學的核心

江蘇省、市均實行模範學校評選,以此推動學校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實效化。管理是學校的生命線,管理是學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處學校,給我們的普遍印象就是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實效化。

一是學校管理突出以人為本。考察學習中處處感受到各個學校的管理,都是在嚴格有序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如何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潛力上作文章,充分體現了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二是環境建設突出園林特色。注重體現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學校辦學理念、發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滿校園各個角落,把學校建成學生學習的學園,生活的樂園。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設涉及方方面面。虹橋二中編印的《學校管理制度》,大到學校總章程,小到駕駛員崗位職責,均制定了科學而又嚴格的規章制度,做到每個部門處室、每個人職責分明。同時,各學校嚴格按照規章抓好落實,確保制度的權威。如東洲中學“沒有制度外的人,也沒有制度外的事”已達成學校師生的共識,確保了學校管理制度的紮實有效地貫徹落實。

(五)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是促進學校發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四處學校,在各類評價改革上,都明顯的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對教師評價,按照教育教學、教科研、差生轉化、教學常規、履行職責等方面,分A、B、C、D四檔進行考核,對教師上課、輔導、綜合實踐活動、興趣小組等所有教學環節也都進行了量化細化,並直接與教師的績效工資掛鈎。對學生的評價,則注重學生的發展,突出整體發展質量的評價,堅持各學段教育教學有機結合,關注學生未來發展情況,把學生聯考及未來發展情況也作為對國中、國小及其教師評價的重要依據。對學校的評價,各地市將重點學校與薄弱學校教學工作捆綁起來進行綜合考核,作為重點學校的評估成績,這樣既有利於加強重點學校對薄弱學校教學指導,也有利於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幾點思考與啟示

對照江蘇先進的教育理念、嚴謹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質量,反思我們自己的教育工作實際,我們深深地感到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緊迫與壓力,在今後一段時間裡必須大膽改革,敢於創新,嚴格管理,精細求實,發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內涵發展之路應當成為學校長期發展的戰略決策

江蘇教育能夠取得今天這樣驕人的成績,保持這樣一種“高位持續走強”的態勢,的確是與其苦練內功,堅持內涵發展分不開的。走內涵發展之路,是南通人從自身實際出發作出的現實而明智的選擇,同時也應和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要素化、集約化、內在化的發展特點,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流的、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但這不能成為學校上等級、上台階的根本標誌。在確立發展規劃時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實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個性”上下功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辦學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師隊伍建設要創新、教學質量控制體系要最佳化、校園文化建設也要重新整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探索和實踐的。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完全在規模上,而在內涵建設、科學管理上。惟有如此,學校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創出品牌,才能將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積澱校園文化,發展學校特色,努力增強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打造學校的獨特文化內涵,形成學校的辦學風格與理念。我們以往在學校的辦學質量上強調了管理、師資和生源等顯性要素,但卻忽視一個極其重要的隱性因素——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面:一是表層的物態文化。物態文化首先是師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課、論文發表等,其次,比如校園環境、學校建築等等;二是淺層的行為文化,包括聽課評課、學術交流等等;三是中層的制度文化,包括學校常規制度等等;四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這是學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團隊風貌等等。一所學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種精神文化存在於師生員工的腦海和心靈之中,正是這種精神文化才產生強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的學校所缺少的正是這種學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們應當學習南通人,立足學校實際,充分挖掘學校內涵發展的要素,如辦學理念、治學風格、優質師資、優良傳統等。努力積澱自己的校園文化,發展自己的校園特色,提煉出自己的學校精神核心,聚結成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激發出廣大師生奮發向上的情緒與敬業勤奮的精神,推動學校工作不斷前進。

(三)將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強化推進措施

強化教學科研,夯實課題研究,讓教研直接為教學一線服務。現代學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學研究),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推動因素,是大面積、加速度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不僅是一種現實的生產力,而且是一種凝聚力、組織力和戰鬥力。下一步,我們也要將教育科研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校長要親自抓科研,從各自優勢出發,以課題為紐帶,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團軍,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幹隊伍。大力推廣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更多的教學骨幹和教科研能手成長起來,邁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的行列。同時,緊密結合高中教學區域化管理,探索加強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徑,形成合力,為提高高中教學質量服務。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全市教師儘快形成良性的梯狀發展格局

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興教之本。如南通市在紮實推進“名學校、名校長、名教師”工程的基礎上,又把名教師、名校長等教育精英整合起來,建立了南通教育的專家庫,用他們成功的經驗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師,帶動了整個師資隊伍的建設。“以教師為本,以人才為貴”產生了巨大的核聚變能量,這一點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學校內涵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教師隊伍的整體最佳化。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另一方面也要扎紮實實、持之以恆地推進自己的“青藍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育幹部、教師隊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本基礎。

(五)進一步增強抓質量的意識,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江蘇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質量一流。始終堅定不移抓質量,正確處理好課改背景下實施素質教育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既不用聯考成績代替素質教育,也不把實施素質教育與爭創聯考佳績對立起來。他們持續走強的秘密就是走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研究的就是學生怎樣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校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升學率。通常,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從而提高學校的升學率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是“揠苗助長”——通過加班加點、針對考點,進行機械反覆的“應試訓練”,促使學生出好成績,這是拼消耗;二是“順其自然”——通過巧妙地組織、引導和必要的科學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力,學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績,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長們都樂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學送。他們這樣做,不只是孩子學得好——“進了通中的門,就是大學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裡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有文化學習和琴棋書畫球等興趣愛好發展之樂,無拖課、補課之苦和“題海戰術”、機械訓練之累。南通中學的老師們是怎樣讓學生輕輕鬆鬆成為大學的人呢?他們的“生根之策”便是“導學”——按認識規律,為學生設計一條求知之路,一條將教學內容、方法及師生活動組合起來的最好進程,不僅讓學生會學,還讓學生樂學。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國中教研室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