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灣學習考察報告

從我們直觀的感受,各個農會經濟實力都很強,組織能力和協調功能都發揮得很好。特別是各個農會都設立了購銷服務點,商店裡賣的基本上是本農會組織農民自己生產和加工的特產農產品。粗略估計一般特色產品在100個左右。台灣正在向旅遊農業發展,因此,各個農會都能接待遊客。所以,特色農產品非常好銷。這也增加了農會的收入,壯大了農會的實力,增強了農會的聚合力。

3、紮根底層、不斷創新的農業科研

台灣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離不開實用型、創新型的農業科研。我們考察中發現,台灣農業科研已經根植於產業內部。每一個農會、每一個園區、每一個品牌都有強大的科研團體。這些科研團體,常年專門負責對所生產的品種進行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我們所考察的“農友種苗”生產企業,自己獨自研究的世界領先新品種系列達300餘個。政府組織也十分注重農業科技的創新研究和實際套用,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重點是支持品種的研發。在農作物品種改良方面,台灣從世界範圍內廣泛收集作物品種和種源資源,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及其分所,均有相當規模的種質庫;在高新技術方面,台灣積極發展自動化技術、生物技術等。台灣農委會採用航空遙測技術,迅速有效收集第一手資料,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而準確的信息。用在農業生產上的自動化技術還有農作物受災預測及遙測、地理資訊系統、衛星定位技術等;在生物技術方面,以基因工程為基礎培育出抗蟲白菜、甘蔗、花椰菜、抗病木瓜,以組培方式培育出果樹、花卉的種苗。

4、制度健全、管理嚴格的農產品質量

追求農產品的多樣化、高品質、**全是台灣現代農業的精髓,而**全是台灣農產品的生命。台灣發展“精緻農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夠有效控制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從生產到餐桌,從土壤到農資,基本上是全過程監控。他們對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尤為重視。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農產品安全標準。目前針對台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法規有:《食品衛生管理法》、《農藥使用管理辦法》、《農藥殘留檢測要點》、《蔬菜安全管理辦法》等等。根據農業生產、流通和檢驗工作的需要,針對20種不同作物、289種農藥,制定了1149項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二是農產品管理部門職責明確,檢測體系健全。台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分別由農業委員會、衛生署、標準檢驗局三個部門負責,分別承擔農產品進入市場前的檢驗、市場銷售農產品的檢驗、進口農產品的檢驗。同時健全了藥物殘留監測體系,嚴格把好農產品的生產和入場質量安全關,台灣各市縣設有18個農藥檢測中心、14個農藥檢測站。各鎮市農會、合作農場、農產品貿易市場均有農藥殘留生化檢驗站。三是推行農產品質量論證。在果蔬方面推行gap(吉園圃)、cas(優質農產品)認證和有機蔬菜的認證。四是嚴格農產品市場準入。台灣的所有蔬果批發市場均設有農藥殘留超標快速檢驗室,對進場交易的果菜進行抽樣快速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入市場,若經確認檢出農藥殘留超標者,供應人要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和相關的法律責任,重者可被判刑。進入市場的產品均依據標準進行分級包裝,註明農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編號)、產品等級、供應市場,這樣在產品檢測發現有質量問題後,就很容易追溯到產品的生產者。五是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高,質量意識較強。通過考察發現,現在台灣的農業生產者及其經營者的質量意識普遍較強,他們都知道不注重產品質量就會失去市場,就會承擔經濟和法律責任,因而大多能自覺主動地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和規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