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村考察報告4篇

為了學習借鑑濟源、洛陽、欒川、西峽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經驗,XX年4月13日至16日,縣政府常務副縣長xxx、縣人大副主任xxx、縣長助理xxx、組織部副部長xxx,及城建、文明委、林業局、工商局有關同志,城關鎮、楊集鄉、券橋鄉的主要領導一行,赴濟源、洛陽、欒川、西峽等地對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考察。通過實地參觀、聽取介紹和座談了解,對四個縣市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深入了解。學習考察中,我們既學習了濟源等四個縣市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新農村建設和加強城市規劃與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又學習了當地政府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的新舉措。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討論,進一步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轉變了我們的觀念,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使我們看到了我鎮在觀念上的差距,在發展思路和發展環境上的差距,切實感受到發展的壓力,同時在考察比較中也堅定了加快發展的信心。現將考察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主要感受

濟源、洛陽、欒川、西峽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起點較高,規劃科學,特色鮮明,帶動作用強。每到之處,我們都受到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受到一派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回顧考察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1、領導思想解放,重視程度高。我們考察的四個縣市在城建及新農村建設當中,地方領導層都十分重視城建工作,給我們的感受是縣市主要領導把城建作為重頭戲,傾注全力投入工作,思路開闊,思想解放,邁步大,力度大,效果明顯。領導重視。堅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明確政治責任,夯實各級各部門包重點的工作責任,著力建設示範樣板工程,形成了抓城建就是抓發展的濃烈氛圍。

2、宣傳到位,社會認識到位。各地都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牛鼻子”,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強化“項目是生命線,投資者是上帝,引資是功臣”,破除陳腐思想的束縛,樹立以城建發展凝聚人心,以城建發展論英雄的觀念,始終堅持以發展說話,發展以數說話,數以事實說話。各地都堅持圍繞城建發展抓合力,形成合力促進城建發展,四大班子之間、各級各部門、廣大幹部民眾都圍繞發展這箇中心,轉變觀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了“一心一意抓發展、萬眾一心求發展、千軍萬馬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3、科學規劃,嚴格標準。在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總體規劃上,注重實施亮化工程,大力培育特色城建。在具體規劃上,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努力發揮優勢,做到一地一特色。濟源、西峽以工業發展為推動發展城建,抓城建抓新農村建設,欒川就發揮地理優勢發展城建,洛陽東城新區立足區域優勢,以金融貿易區、出口加工區、高科技園區為基礎,建設功能完備的產業園區。

4、項目支撐,資金到位。在重點工程建設工作中,堅持引進項目,以項目為支撐,整合各類資源,傾注人力、物力、財力,全力支持重點開發建設。堅持外向帶動戰略,增強發展動力。這幾個地區城建發展呈現出強大的活力與其堅定不移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積極擴大項目招商,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不同階段的重要機遇,不斷鞏固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密切關係。以項目招商為龍頭,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擴大開放,堅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盡其力、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安排各類項目,整合各類資金,建立捆綁使用機制,形成了整體推進的強大合力。

5、措施得力,力度較大。強化領導責任制、責任分包制、建設督查制、效果評價制、責任追究制等各項制度,確保建設進度和質量。建設措施硬,力度大,速度之快。同時,強化全程服務,創造“四個環境”:一是創造上下同心,開明開放的輿論環境。二是創造主動熱情、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著力建立長效服務體系,推行服務全程代理制,從各個環節服務投資。確保政策不在自己手中截留,差錯不在自己身上產生。三是創造公正嚴明,安全穩定的法治環境。四是創造優惠寬鬆、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6、整體效果好。從四個縣市建設的整體效果上看,都表現出重建設出成績的良好效果。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建設標準高,展現了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良好的外部形象給招商引資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

二、主要啟示

濟源、洛陽、欒川、西峽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設格局,他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值得我縣學習和借鑑。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領導重視是前提。領導重視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城建開發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各行各業,僅靠城建部門是不行的。搞好城建開發工作,必須進一步夯實各級各部門一把手抓的責任,形成一把手總負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格局;必須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走“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路子;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真正把城建開發工作作為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開發縣域經濟的突破口來抓,真正形成全社會抓建設的局面。

(二)科學規劃是基礎。科學規劃是做好建設的基礎。在實施建設中,要堅持把科學制定規劃放在首位,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一是堅持立足長遠,著眼當前;二是立足實情,注重實效。規劃工作要充分結合

實際,既要看到基礎,又要看到潛力,既不好高騖遠,又不畏首畏尾;三是注重特色,準確定位。要充分發掘優勢和特色,在結合現實的基礎上,充分借鑑外地經驗,形成獨具特色的建設格局。

(三)資金是關鍵。資金投入是事關城建工作的關鍵。城建工作,既涉及路、水、電、廣電、通訊、民居等基礎設施建設,又涉及產業發展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僅靠政府的資金,根本無法滿足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只有通過項目招商,充分利用外商資金,才能形成強大的助推力,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同時要組織發動民眾對直接受益的建設項目進行自我投入,引導民眾作為投入主體,充分發揮受益民眾積極參與建設和管理,成為推進城建開發工作的不竭動力。

(四)真抓實幹是保障。城鎮建設工作項目多,任務繁雜,能否樹立真抓實幹的作風是保證建設項目取得實效的關鍵。要通過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夯實工作任務。實行一個重點落實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套工作機制考核,一套幹部力量實施,各部門聯動,將工作項目細化到具體部門,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加強督促檢查,確保規劃項目、資金、技術、人力捆綁使用到位。

三、幾點建議

學習濟源、洛陽、欒川、西峽等地城建及新農村建設工作經驗,建議我縣今後在以下四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尋求城建及新農村建設的新突破。

1、加強領導,理順體制。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強化各級各部門抓建設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明確各級各部門一把手抓城建工作的責任,切實將城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理順城建工作機制,形成領導高度重視,各級各部門超常工作的運行機制,形成縣、鄉鎮、部門三級聯動,齊抓共管的格局。

2、注重規模,形成特色。堅持把規劃工作做在建設之前,做到著眼長遠、抓好當前,突出特色,著力挖掘資源,形成獨特的建設布局。建議縣裡今年將老城區開發建設作為重點,加快項目招商,以招商項目促進建設步伐。

3、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引進力度,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盡其力、各記其功”的原則,最大限度的引進項目資金,集中投向重點工程建設,確保重點工程建設資金投入。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加大監督、檢查、考核工作力度,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落實到位。

4、明確職責,狠抓落實。進一步加大對各級各部門抓城建工作的考核力度。要進一步明確領導、部門在重點建設工作中的責任,加強督查,強化考核,形成上下一心抓城建,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工作格局。

赴*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2024年農村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赴*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3月3日-6日,我帶領州政府辦、州農辦、州扶貧開發辦、州農業局、州水利局、州建設局、州交通局、州林業局、州財政局等單位負責人,到長沙市和江西省贛州市專題考察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考察期間,我們先後與長沙、贛州兩市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並實地考察了長沙市瀏陽縣、長沙縣和贛州市信豐縣、龍南縣的10多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同時收集了兩市建設新農村相關資料。所到之處,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兩市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場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一、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和作法 [本文出自-/]

通過考察發現,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深入人心,新農村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初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和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長沙市的“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贛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和創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廣泛發動,引導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長沙市組織萬名幹部深入村組農戶宣傳推進新農村建設政策,發動民眾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印製了126萬張新農村建設年畫,編印了《新農村建設讀本》和《新農村建設農民住宅推介圖集》,攝製了新農村建設專題片,編排了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春暖紅土地”系列節目,舉辦了“新贛州、新農村、新家園”攝影大賽,營造了濃烈的宣傳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民眾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在新農村建設推進過程中,贛州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幹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原則,組建村民理事會,讓農民自主管理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同時,注意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吸引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參與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在村鎮規劃、“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廁、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務中,聽取農民民眾的意見和建議,真正落實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二)點面結合,推進新農村建設縱深發展。長沙市結合實際實施了“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從起,對全市1000個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離(即改電、改水、改廁,整修鄉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態環境和實行人畜分離),建設長沙新農村”的要求,進行整治。其中用3年時間,建設100個左右“農民富、村莊美、風尚好、班子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後再擴大示範範圍,分期分批推進。以“百村示範”,帶動“千村整治”,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實行“四步走”,第一步從民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把“三清三改”作為啟動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同時把搞好村莊規劃作為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工作來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農村違規批地、亂占耕地建房的基礎上,堵疏結合,引導農民拆除“空心房”、流轉宅基地,改造舊村落,建設新村鎮。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村莊整治和改造,使農村的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在較短時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在村莊整治改造中,該市探索和總結出五種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莊整治改造型、整體拆舊建新型、社區新村型、自然生態農莊型,實踐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點連線擴面,適時開展了文明路創建活動,用點線面結合的辦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線新農村示範村落,使新農村建設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擴大。目前,該市已完成264個小城鎮1046個行政村總計6621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完成了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抓緊實施;“空心房”改造面積達410平方米,騰出老宅基地5980畝,墾復耕地5.36萬畝,拆除廢棄牛欄、豬圈、茅廁5.76萬處,完成村莊改水6718個,改廁6.7萬座,受益人口達50多萬人;建立各級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600個,發展會員7.8萬名,聯結農戶20.3萬戶;通過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農民57萬人。 

(三)強化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經驗,贛州市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即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託培育新農民,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以“三民”活動為抓手創建好班子。該市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首先是在組織機構上,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通過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採取“統一扶助標準,擇優選擇定點,實行以獎代補,農民自主建設”的辦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過理事會發動民眾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補助水泥、按施工標準硬化路面,節省不少投資。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著力建立長效機制,出台了農村建設評估考核獎懲制度,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縣市和縣市直部門的年度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考核中,並進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資源,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一是整合組織資源。長沙市、贛州市都成立了以黨委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黨建、組織、農業、意識形態和規劃建設的領導為副組長,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新農村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和具體指導。二是整合幹部資源。兩市都結合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分別組織數以萬計的幹部深入農村廣泛宣傳發動,與民眾一道制定新農村建設方案。三是整合資金資源。對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項目進行統籌安排、集中投放。贛州市建立了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受益民眾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六個一點”籌資機制,廣辟資金渠道。9月至今,全市累計整合資金4.9億元投入新農村建設。四是整合社會資源。贛州市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該市契約引資213.5億元,實際到位145.89億元,其中農業引資57億元。逐步掀起社會支持農業、關愛農民、服務農村的熱潮。 

(五)穩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平穩較快發展。一是優先規劃設計。兩市均組建了規劃設計專門班子,對新農村建設總體安排和具體布局進行前期考證和規劃設計。二是突出產業發展。長沙市著力建設百里優質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優質茶葉、百里優質水產四大產業走廊,四大優勢產業帶面積達280萬畝,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贛州市做大做強農業、生豬、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戰略。該市發展水果類產業面積達208萬畝,其中臍橙105萬畝,年產值達115億元。農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三是著力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長沙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縣鄉公路多公里,水利建設完成投資44.5億元。贛州市完成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60%以上村實現了農村“五通”,增強了農村發展後勁。四是注重違章立制。兩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規範性檔案的形式明確下來,使新農村建設逐步轉入制度化、規範化的科學發展軌道。 

二、當前我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困難 

1、農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由於我州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步伐不快,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夠高,產業致富的帶動能力較弱,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不快。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加上一些體制性障礙等因素,都制約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我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766元,相對全國全省來說十分偏低。目前全州還有25萬低收入農村人口。 

2、農村公共產品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來水,60%的村沒有實現穩定通電,1071個村不通電話。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設施落後,基礎脆弱,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廣大民眾對公共產品的需求。 

3、農村環境衛生令人堪憂。一直以來,我們對農村的規劃建設缺乏有力的指導和管理,農村投入相對短缺,農村建設基本處於自髮狀態,民房設計單一、道路建設粗糙,廁所亂建,柴草亂垛,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污水亂流、人畜混居現象隨處可見,管理雜亂無序。 

4、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掌握實用農業技術和務工技能不強。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陳規陋習嚴重。遠遠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素質需要。 

(二)發展機遇 

1、我國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已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完全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惠農政策力度加大。如取消農業稅,加大農村基礎設施、衛生和教育等公共事業建設投入等。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發展農村的路子,如韓國的“新村運動”,日本的“造村運動”,我國廣東、山東和江西等省新農村建設都為我們提供了好的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鑑。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開發”升溫。我州是全省唯一進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地區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隨著省委、省政府“湘西大開發”戰略的升溫,省直部門和長、衡、株、潭、常、岳六地市對口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州將得到更多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 

4、成功範例提供了建設經驗。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發展農村的路子,如韓國的“新村運動”,日本的“造村運動”,我國廣東、山東和江西等省新農村建設都為我們提供了好的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鑑。 

5、我州農村具備發展基礎。近年來我州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加快,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廣大農民民眾盼望加快發展,這些都有利於我州加快新農村建設。我們一定要振奮精神,把握機遇,開拓進取,全力推進我州新農村建設。 

三、我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對策及建議 

借鑑外地成功經驗,我感受最深的是,當前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在統一思想、宣傳發動、科學規劃、點面結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統一思想。一要充分認識現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其目標和要求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我州實際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反映;不僅是加快我州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我州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不僅是當前的中心任務,也是今後的奮鬥目標。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形成合力。新農村建設基礎在村,關鍵在縣市。各縣市、鄉鎮主要負責人是本地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要切實加強領導,進一步明確責任,落實好“州里統籌,縣市組織、鄉鎮主抓、村寨實施”的工作運行機制。州要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幹力量,集中辦公,負責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督查和考核,並做好駐村工作組的管理工作。各縣市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儘快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重點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資金扶持,村莊規劃的編制和審核,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發展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協調和技能培訓工作。鄉鎮黨委、政府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要組織廣大幹部深入村組,全面了解產業發展、村莊道路、住房結構、環境衛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質、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設等情況,因地制宜,幫助村組科學編制規劃,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組織發動民眾,形成合力,開好頭起好步。州、縣市直部門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務。如規劃建設部門要搞好村莊規劃,並提供樓院設計圖紙供農民參考;交通、水利、水電、教育和衛生等部門要搞好農村通路、通水、通電以及學校和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其他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三要嚴格實行目標管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驗收,獎優罰劣,並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典型。 

(二)宣傳發動。從韓國新村運動和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經驗來看,建設新農村必須要堅持廣泛宣傳發動,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一要利用媒體宣傳發動。各級宣傳部門要把新農村建設工作列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制定詳細周密的宣傳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各新聞媒體要成立專門班子,開闢“新農村建設”專欄,及時報導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和政策要求,突出報導各縣市、各部門落實情況,尤其報導在建設新農村過程湧現出來的典型。報導要形成規模,產生影響。二要運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發動。要充分運用標語、宣傳欄、宣傳展板、文藝演出、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三要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宣傳發動。要組織機關幹部下農村宣傳新農村建設,採取開座談會、夜訪農戶等形式,進村入戶宣講新農村建設。要用好“一事一議”和“民辦公助”政策,組織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業建設,激發和調動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三)科學規劃。根據我州農村實際,我認為要堅持以下原則。一要堅持民族風格、傳承文化的原則。我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每一個村莊的形成都具有其自然、歷史等淵源和經濟、社會條件。千百年來形成的風格各異的村落民居,承載著底蘊豐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新農村建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質狀況等各種因素、氣候條件、資源特點,以及歷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學制定規劃。對於臨近風景名勝區的農村要結合風景名勝區的綜合整治,將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建設旅遊型村莊。對於歷史文化積澱較深的古村落,要進行保護和維修,對環境進行整治,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傳統。二要堅持美化環境、設施配套的原則。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要實施村莊周邊的封山育林、植樹綠化,進行田邊、河邊、山邊、路邊的綠化,實現村莊道路硬化、街院淨化、環境美化。要堅持布局合理,設施綜合配套,下大力氣解決好道路、電力、通信、飲水排污以及衛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設施。三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村莊建設在速度、規模、標準等方面要區別對待。經濟實力較強地區,村莊建設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採取舊村拆建、人口遷移、改造“空心村”、建設農業園區等進行村莊建設。相對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村建設,由於村莊布局分散,則應當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逐步建設,重點發展潛力大的村落,使之成為中心村。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山村,則可採用退人還山或遷並等辦法進行。徹底改變過去農村“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現象。 

(四)突出重點。一是要突出重點產業建設。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重中之重是發展生產,抓好重點產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要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形成我州農村水果、烤菸、草食牧業和藥材四大支柱產業的區域規劃布局,實現:“一村一品或一縣一業”。要發展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批農產品品牌,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行銷體系。要與農村改水改廁改灶相結合,大力推廣“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農業模式。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決好農村“五通”問題,以及環境改善、醫療衛生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問題。當前特別是要結合農村環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綠化美化,搞好組與組、戶與戶之間道路硬化。全州要完成500個村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點抓好農民培訓。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提高農民素質,必須搞好農民培訓。要制定科學培訓規劃,把農民培訓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機結合起來。要整合資源,扶貧、農業、科技、勞動以及職業技術學校等部門要整合農民培訓資源,加大對農民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四是要重點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和農村民主政治與鄉風文明建設。要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基層黨支部要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核心和帶頭人,同時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新農村建設的責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要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落實農民自治和村務公開,充分調動村民自力更生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推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開展創建生態文明和科技示範戶活動,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文明和諧的農村新風尚。五是要突出重點區域。突出以鐵路、國省縣道及城鎮周圍經濟實力較強的村為重點,集中力量,整合資源,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示範作用的新農村示範點,以發揮其示範和輻射作用。州、縣市級領導都要聯繫一個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州縣市直建整扶貧單位都要把扶貧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來建設,力求辦成樣板。 

(五)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和主導產業的投入。要堅持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項目的統籌安排、集中投放到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上來。各級財政都要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進入預算,並確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長。要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優勢產業和重點產品,抓好項目的論證、立項、申報、建設和儲備工作,切實加大農業爭資上項的力度,爭取上級增加投入。同時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把扶貧、以工代賑、農業、水利、交通、國土、衛生、教育和能源等專項資金相對捆綁使用,多方籌資,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後勁。二要加大對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投入。進一步拓寬支農資金渠道,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幫助農民進入市場。三要爭取社會資金的籌集,爭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捐助,爭取企業家、個人捐款捐物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養老保險等社會救助體系。要進一步擴大對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範圍。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2024年農村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XX年年11月5日至11日,我們前往重慶市九龍坡區和成都市溫江區學習考察,重點學習兩地區的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經驗。兩地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探索,其成功經驗對我縣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

一、九龍坡區和溫江區的做法

第一,探索“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換宅基地”的辦法,解決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礙。九龍坡區作為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的先行示範區,在符合國家相關法規的基礎上,探索以“社會保障換承包地、住房換宅基地”,解決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礙;農民變市民後,能夠享受到城市比較完善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培訓、低保等社會保障,解決戶籍難題。今年2月,九龍坡區探索制定了《城鄉統籌發展戶籍制度改革試行辦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試行辦法》等12個配套措施,以解決農民變市民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權益不平等問題,選擇西彭、白市驛和華岩等三個鎮作為重點突破區域實施改革。

在解決農民住房問題上,九龍坡的思路是用農村宅基地來換住房。經報批同意後,按照“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鈎”的試點要求,拿出原農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興建新型農村社區,可以騰出80%左右的農村宅基地指標置換為城市建設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讓金等收益來補貼農民購房。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個村作為第一個試點,這三個村有740畝屬於農村建設用地,按照城市小區建築密度,只用原來20%的建設用地,就可以解決全部農民的住房問題,安置1200多戶,平均每戶100平方米(主要戶型為80平方米)。其他80%的建設用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新建住宅成本價每平方約900元,售給農民580元,差價部分從城市建設用地的土地收益中支出。農民原有的舊房拆遷補償每平方米270元,加上舊房面積比較大,這樣算下來基本上農民不花錢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標準的城市小區住房。

在解決承包地問題上,九龍坡區規定,農民變市民,在享受市民社會保障的同時,必須自願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例如,清河、高田坎和高峰寺三個村在用宅基地換住房後,這三個村剩餘的3000多畝耕地統一流轉到花卉園區,由園區統一招商用於發展花卉產業。考慮到農民進城務工的收入仍不是十分穩定等實際情況,其土地流轉的收益仍歸農民所有。當地農民如果仍種糧食,每畝地每年收益僅400元左右。九龍坡區花卉產業占重慶市場的80%,具有使耕地大幅增值的優勢。花卉園區與農民商定,每畝地流轉費用1500元,其中100元為村級工作經費,50元為社(村民小組)經費,流轉後農民每畝地每年可得1350元收益,農民比較滿意。

第二,因地制宜地解決農民變市民後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培訓、最低生活保障等問題。九龍坡農民與城市人一樣,享受到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子女入學。區教委以農民變市民人員實際居住地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學。其子女在九龍坡入學的,繼續享受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二是就業扶持。農民變市民人員中有勞動能力和勞動願望的適齡勞動者,由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符合條件的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就業再就業援助等政策。三是養老保險。農民變市民人員在單位就業的,由用人單位統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未就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按自願原則,規定分類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於入保門檻更低,農民也可選擇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四是最低生活保障。農民變市民人員符合城鎮低保規定的可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此外,農民變市民人員退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後,仍享有退出時集體積累資產分配權利。所在集體經濟組織應按照農村股份合作制要求,對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對淨資產進行量化,對農民變市民人員分配股權,實現股權參與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農民變為市民後每個人所享受的城市社會保障,平均每年財政需支出600元左右。

在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的過程中,九龍坡區委確定了“三個可行”的原則:合乎情理、不違背基本法律,就可行;民眾滿意、能確保社會穩定,就可行;不謀私利、能促進城鄉統籌,就可行。除了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九龍坡區城鄉統籌改革還涵蓋以下內容:推進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城鄉公共服務均等的管理體制改革、活躍農村資本市場的財政金融制度改革和服務高效的行政體制改革。

第三,溫江通過“土地換社保”和“兩股一改”辦法,建立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補償制度,加速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多形式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規劃聚居區集中。如何保證農民的利益,激勵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承包地,讓農民解除後顧之憂,由農村走向城鎮,實現農民變市民的轉變是推進城鄉統籌的關鍵問題。溫江區對自願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由政府按規定給予補償,並解決社會保障(簡稱“雙放棄換社保”);推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農村集體土地股權化和以轉變農民身份為主體的村民委員會改社區居民委員會試點工作(簡稱“兩股一改”),為農民轉市民走出了一條新路。

“雙放棄換社保”具體做法是:對符合條件申請“雙放棄”的農民在批准申請之日起,按照不同年齡段分級享受社會保險(分男滿60歲、女滿50歲;男滿50歲不滿60歲、女滿40歲不滿50歲;男滿40歲不滿50歲、女滿30歲不滿40歲的三個檔次享受不同的社會保障)。為確保“雙放棄換社保”工作的持續性,溫江強化配套措施,一是實施“安居工程”,確保農民進城有去處。XX年,全區啟動並建設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區13個,年底竣工總面積73.8萬平方米,可吸納入城農民10200戶。轉移農戶可按政府規劃要求在全區範圍內購買集中居住區的定向安置居住房,人均35 平方米以內的按安置價350元/平方米購買(當地商品房均價為24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XX多元的差價由區政府補貼給接收鎮(街);進城自主購房的,人均35 平方米以內按所在鎮(街)定向安置居住房安置價與成本價的差價給予補貼,應徵的個人購房契稅由區政府全額補貼,並免收產權登記費。二是實施“樂業工程”,保障遷居農民住得穩。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推行培訓券等補貼辦法,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農民轉產轉崗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兩股一改”具體操作程式為:一是全面清理核實集體資產家底,並經社員大會確認;二是明確股權享受對象;三是制定“兩股一改”試點具體政策規定和操作實施方案,經三分之二社員同意,並報政府批准;四是按照批准的改革方案,設定股權,進行股份量化,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五是將相關資料整理歸檔,並報政府備案。

二、啟示及建議

重慶市九龍坡區和成都市溫江區推進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的做法顯然是比較成功的,但由於我縣的基礎條件遠不如人,我們不能完全複製、照搬照抄,關鍵是要學習和借鑑他們敢於創新的膽識和統籌發展的機制。為此,考察組建議:

一要解放思想。推進土地流轉,涉及千家萬戶,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項改革,首先都要解放思想,要有“不破不立”的決心。我們既不能坐等上級優惠政策的照顧,也不能僅僅是依靠上級項目資金的支持,而要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鼓勵自下而上的改革,凡是人民民眾需要的、盼望的,我們都要鼓勵和支持相關職能部門創造條件去適應和滿足這些需求,要有“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勇氣,突破那些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陳規舊習。

二要明確重點。堅持“土地集中經營、項目集中落戶、資金集中使用、農民集中居住”,把農村居民點納入統一規劃,編制村莊布點規劃,按照規模適度、合理集聚、梯度縮並和有利於生產生活的原則,調整村莊布局,形成梯次合理的農村居住點布局,構建基礎設施共享網路。

認真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長遠發展規劃,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的延伸。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完善農田灌排體系,抓好骨幹道路沿線的路、溝、渠、田、林、塘、村的綜合治理,塑造新的田園風貌。加強村莊整治,重點抓好道路、上下水改造及衛生管理等工作,使農民不需花很多錢就能使居住環境有明顯變化。對農民確實需要新建住房的,引導其向中心村鎮集中,結合實際設計一些有引領作用的新式住房,供農民建房時選擇。

結合我縣工業園區建設,在春店鄉建立試點,採取溫江等地的做法,推進土地流轉,建立農民新村,解決園區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積極解決失地農民的住房、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將土地被征占農民全部納入社保,享受城市社保標準。對土地未被征占農民,要儘快建立和完善社保制度,確保土地被征占後就能享受城市社保標準。

三要創新政策。實行集約用地政策,對中心城市規劃區、鄉鎮規劃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規劃區內的農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條件下,積極推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對符合城市規劃功能已集中改建的農民居住房用地被依法徵用或依法確認為國有土地後,可不再進行房屋拆遷,農民住宅納入城市房屋管理,可以直接發放房屋產權證和國有土地使用證。農民自願退出原農村宅基地進入城鎮購買商品房的,應進行貨幣補償或享受相鄰區位經濟適用房的優惠政策。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鼓勵和支持農民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採取出租、入股、轉讓、轉租、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紀王場鄉、張村鎮等條件成熟的地方,要探索發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為主的股份合作經濟,為農民離土離鄉創造條件。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採用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營利性項目的開發建設。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式,及時給予農民合理補償。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機制,實行多種補償安置辦法,切實解決好土地被征占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

四要

有關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分析考察報告
2024年農村考察報告(4) | 返回目錄

農村信息化不僅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滿足農民獲得、交換信息的需求。除了農村通信實現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設也必須得到重視”。“村通”的目的是要促進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針對富拉爾基區所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研,並根據調研結果,提出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路現狀

富拉爾基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頻網際網路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頻到戶;無線數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富拉爾基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套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頻網際網路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網際網路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二)農村部分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頻網際網路業務,達到了在網路上索取農業信息、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為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頻網際網路業務,占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目前對電視、網際網路的套用還基本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沒有真正把信息與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缺乏正確引導。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套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路推進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為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套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欲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著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戶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路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為一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過去沒有網路,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餵牛。自從有了網路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路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里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滑鼠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了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網際網路,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民眾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畫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套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路建設更為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台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台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路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布、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路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路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編輯推薦:
阜陽農村環境現狀分析
2016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退耕還林與農村經濟調查的報告
赴紐西蘭參觀新農村的考察報告
紐西蘭農村社會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農村基層幹部南方學習考察報告
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大學生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查報告
農村社會體育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