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考察報告範文4篇

XX年1月22日至2月2日,以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農村處調研員郭正文為團長的民政部農村基層社會管理考察團一行9人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參觀了澳大利亞的悉尼、坎培拉、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和紐西蘭的奧克蘭等城市,訪問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新南威爾斯州農業部、昆士蘭州農業協會、紐西蘭農場等,聽取了有關情況介紹,進行了熱情友好的交流。通過考察,初步了解了所到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基層管理狀況。考察期間,全體成員團結互助,遵守紀律,順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務。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農村、農業基本概況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其中74.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占4.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占2%。先後有來自全球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來這裡謀生和發展,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成為澳大利亞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75%,僅悉尼和墨爾本就集中了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農牧業以小麥、養羊為主,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410多萬,其中歐洲移民後裔占78.8%,毛利人占14.5%,亞裔占6.7%。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奧克蘭,人口近80萬,是國家最大的工業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紐西蘭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畜牧業、園林都包括在農業中,在這個大農業中,從事農業的人口才10%,但農牧業的各種產品收入約占整個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三,國家60%的外匯收入是這個大農業創造的,僅畜牧業就占到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農業人口的80%。另外,紐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產國和出口國,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

澳、新兩國的農牧業生產基本上是以農場為單位來組織進行的,生產規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頃,農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且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非常高,一個飼養了幾千頭牲畜的農場,僅需3至7名工人。作為高城市化率的國家,澳、新的大部分農業從業者都居住鄰近農場的大、小城市,僅有少量的農業人口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又往往以一個個農場為居住單位,所以居住相對分散,兩戶之間相隔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是很正常的事,基本上很難找到與我國類似的人口聚集的農村社區。

二、澳、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主要情況

澳、新都是大英國協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由議會中占多數的黨派執政。澳大利亞同時又借鑑了美國式的聯邦制,成立了聯邦制國家,實行聯邦與州分權。全國分為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六個州,首都直轄區和北領地兩個地區(領地),此外還有諾福克島等一些零散的海外領地。各州有自己的議會、政府、州督和州總理。澳大利亞實行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管理體制,聯邦議會和政府負責處理涉及全國利益的外交、國防、移民、高等教育、就業和社會福利等事務。州議會和州政府補充聯邦政府的活動。全國有大約700個地方政府實體,各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職責不盡相同,但一般主要負責城鎮規劃、建築標準的監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共健康與衛生、公共圖書館和社區娛樂休閒設施等。

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XX年新獨立,成為英屬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成為主權國家。紐西蘭每三年選舉一次議會。議會控制公共財政及制定法律。總理領導紐西蘭政府。總督和部長組成的行政會議是法定最高行政機構。行政會議由總督主持,總督缺席時由總理或高級部長主持。總督行使權力必須以行政會議的建議為指導。內閣掌握實權。紐西蘭全國分為12個大區,下設有74個地區行政機構,其中包括15個市政廳、58個區議會和查塔姆群島議會。

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市政府或地區行政機構是最低層次的社會事務管理機關,基本上相當於我國的鄉鎮,但又兼具我國村委會的某些功能。市政府一般只管部分地方社會事務,區域性公共事務由州政府實行州內條條管理,如社區間的主要道路、消防、緊急救護、社會治安和國小和中學教育,而聯邦政府管理社會保障、公民就業和公共醫療等。市政府直接面對居民,在居民與市政府間再沒有中間機構。所有房地產業主及在社區登記選民資格的年滿18歲的公民,都有選舉市長和市議會委員的權利。市長和市議會委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居民、服務機構和部門、地方企業都是公共管理的責任者,所有居民都有權參與市政府的決策過程,也有權參加市政議會。地方政府最為重要原則就是保障轄區居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參與權、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以便幫助市政府在公共管理上準確和有效地做出決策。市政府必須保證轄區內所有成員在生活中享有平等機會,平等地參加市政府的決策過程、服務和計畫。為了做到這一點,一般市政府都採用多種語言印發多種出版物,如雜誌、周報、年度報告等向居民免費發放。

三、澳、新基層公共服務的發展及其成就

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社會貧富差距很小,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社會福利網,包括廣大邊遠地區。社會福利種類多而齊全,公民從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貼,如家庭津貼、失業救濟金、生育津貼、免疫津貼、家長補助、子女補助、託兒津貼、住房補助、殘疾兒童津貼、護理人補助、土著青年助學金、偏遠地區兒童補助、健康護理卡、老年津貼、鰥寡津貼、殘疾人津貼、老年優惠卡、老年健康卡、電話補助、退伍軍人津貼、孤兒養育津貼、領津貼者的教育補助,等等。1997年,澳大利亞專門成立了一個新機構,名為“聯絡中心”,是政府出資設立的非贏利性事業機構,它負責原先由聯邦政府幾個部所承辦的一系列社會工作。這個全國性的網路注意為邊遠地區服務,並安排為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解決困難的工作方案。聯絡中心的總部設在首都坎培拉,在全澳各地社區有1000多個服務網點,提供的服務項目多達70多項。該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受家庭與社區服務部委託發放養老金,負責養老金領取人的情況登記、費用申報和通知發放,工作一直做到家庭,同時負責收集匯總全國養老金申領發放信息。聯絡中心的設立,使政府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家庭疏而不漏的社會服務網。

當然,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樣存在,資金、人才、公共資源等也容易從農村流向城市,帶了農村老齡化、公共服務落後等一系列現象。在澳大利亞,由於地域廣闊,人口稀少,環境複雜,地理社會多樣化,許多地方相距遙遠,有的甚至與人口聚集區相隔絕,缺乏社區服務和交通設施,教育和就業機會少,農民生活時常感到寂寞和無助,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農民自殺。

四、澳、新基層社會管理經驗的啟示和借鑑

由於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他們的模式,但公共服務的理念和某些管理方式,對我國的農村基層管理和農村社區建設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鑑的意義:

一是要大力發展各類農村民間組織。澳、新在發展農村、農業的過程中,十分注意發揮農村各類協會的作用。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的農業協會有14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共有各類農業協會2400個,成員200萬人,遍布各地,不僅城市郊區有,而且邊遠的漁區也有,且形式多樣。協會種類繁多,既有生活服務型的協會,也有生產服務型的協會;既有勞動合作的,也有資金股份合作的。協會的規模也大小不一,有十來戶組成的,也有上千戶甚至幾千戶組成的。協會既有全國性的,如紐西蘭肉類畜牧業協會;也有地方性的,如墨爾本穀物生產者聯合會。協會由理事會進行管理,理事會成員按章程規定,定期選舉,集體決定合作社重大事項,每個成員在協會事務中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協會的利潤一般根據各成員與協會之間所達成的業務量進行分配。協會為社員統一購買農資,降低了生產成本;引進新品種和技術,指導農民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通過培訓、教育活動,改善社區的環境等。所以協會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農民可以離開政府,但不能離開協會。由於協會發達,澳大利亞政府對農民的許多公共服務都是委託民間組織來完成的,這既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時也造就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二是要大力培養發展各類志願者組織。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志願服務事業已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隨處可見到各種不同的志願者。他們在社會事務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大到為緩解社會矛盾,促進族群和諧,小到為農牧民解決生活困難,做心理疏導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超過30%的居民參與志願服務,這些志願者把幫助他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當成自己的一種精神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方式,不求回報的。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志願服務還不普遍,或者說有的地方根本沒有真正開展,而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關鍵一點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村志願服務,這確實需要政府切實加以引導呀。

三是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必須向農村延伸和傾斜。為了緩解城鄉差別等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如提升邊遠地區各類人員的工資待遇,有的甚至可以高出城區一倍以上;開出眾多優惠條件,吸引移民申請者到邊遠地區服務;雇用民間組織或人員為分散的農戶提供公共服務,聽取農戶意見和要求,在政府和農戶間建立起橋樑和紐帶;定期組織醫療衛生人員到邊遠地區為農民提供醫療服務等。這些做法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南山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農村考察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南山新農村建設考察報告 

5月14日到21日,經區委同意,區委黨校組織第十四期科乾班的學員到海爾工業園及南山村等地方參觀考察。按照黨校的安排,現在將在南山考察的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南山集團位於山東半島的港口城市——龍口市,這裡地處中國環渤海經濟帶,東臨煙臺、南靠青島、西依龍口港、北與大連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南山集團從一個隊辦小廠,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兼併周邊十餘個村莊,不斷發展壯大,現已發展成為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國家級大型民營股份制企業集團,實現了由農業向工業化,由鄉村向城市化的戰略轉變,進入中國大型企業500強。目前,南山集團轄屬三個園區(南山工業園、東海工業園、南山旅遊區),十個居民生活區,40 余處企業,涉足煤炭、電力、鋁業、輕合金等十幾個產業。主要產品:精紡呢絨、服裝、煤、電、電解鋁、氧化鋁、鋁型材、等十幾種產品。 南山實業 A 股股票於1999 年 12 月在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標誌著企業發展已經駛入資本運營的快車道。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等多次到南山考察工作,並對南山的發展給予了親切的關懷和高度的評價。

二、主要特點

一是堅持走產業發展的路子,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南山集團現有40 余處企業,涉足煤炭、電力、鋁業等十幾個產業。主要產品:精紡呢絨、服裝、煤、電、電解鋁等十幾種。 

牐犠吖昨天,創造今天,迎接明天,“追求發展,永無止境”是南山集團永恆的主題。南山集團以創建現代化集團為目標,以先進的設備,一流的管理為先導,配之高新科技,生產出獨具特色的“南山”牌系列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國際市場。企業先後通過 ISO9001、ISO9002 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 環境管理認證。“南山”牌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南山”牌系列產品連續多年被評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 南山精紡呢絨、南山鋁型材為“中國名牌”、“國家質量免檢產品”。被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經濟論壇共同評審為中國500最具價值的品牌。據有關資料顯示,南山集團固定資產達到152億元,年經濟總收入102億元,年實現利稅15.2億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經濟的迅猛發展為南山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是堅持全面建設新農村的新理念。南山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的要求,在抓好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積極著手發展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在轄區辦學校,建賓館 ,辦醫院,建老年公寓等(南山的老年公寓建設)。在南山參觀的給我們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秩序井然、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生活便利、交通發達,現代化的氣息非常濃厚。

三是堅持旅遊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南山旅遊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之一。南山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把南山建成了一個融宗教文化、歷史文化、旅遊文化、飲食文化、商業文化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旅遊文化景區,分為宗教文化區、歷史文化區、高爾夫休閒區、賓館會展區、海濱度假休閒區,形成了功能齊全的度假休閒、旅遊觀光、餐飲娛樂、會議接待體系,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旅遊觀光。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充分帶動了當地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幾點感想:

借鑑南山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區實際,認為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做到四有:既有支柱產業、有發展規劃、有人才隊伍、有正確的理念。

一是要堅持發展支柱產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是實現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物質基礎。不能簡單地把建幾座房屋,修幾座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全部內容。沒有產業支撐的新農村建設是空洞的新農村,也是不切合實際的、虛無飄渺的 。要立足村情,找準本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要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要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從而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路子,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二是要結合實際,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由於各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千差萬別,因此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新農村模式或標準。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全面掌握本地人口、地理環境、資源等情況的基礎上,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和反覆論證,制定出本地的新農村建設規劃,規劃要做到科學、合理、既有中長期規劃,也有近期目標。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可以有效避免實際工作中打亂仗,無序狀態,減少重複性建設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損失;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事變動引起的新農村建設的擱淺或變更,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可以有效避免基層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不高、熱情不夠、行動滯後的現象發生。

三是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隊伍。真正對建設新農村有需求的是農民,只有農民才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農民隊伍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質量問題。要健全完善現行教育機制,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如南山的職業大學,現有10個專業,45個系,1.8萬人),不斷提高當代農民的文化素質。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堅持我們原來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十好農戶”評比、“好媳婦、好丈夫”評選及“文化中心戶”活動,繼續經常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

四是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主要表現在兩點:一要全面理解新農村建設。中央關於建設新農村的精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包括了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環境建設和政治建設在內的綜合性、全方位的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內容中,生產發展是中心,是實現其他要求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基本尺度;鄉風文明和村容整潔體現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環境的雙重要求;管理民主則顯示了對農民民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各項內容之間是緊密相聯的,要完整地予以把握,才能真正領會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實質。二要有長期奮戰的思想準備。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強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此外,從南山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來看,南山發展到目前這樣也是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這都說明建設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不是短期的過程。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避免將建設新農村作為一種政治利益來追求。要引導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環境的改善,民主管理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存在短期實現的可能性,要拋棄急功近利,在較短時期內完成新農村建設的思想。要在按照制定的新農村規劃,抓好開局,從最緊迫的事做起,並依據本地生產力發展和財力增長的狀況,逐步推進。(作者:王雯區委宣傳部副部長)

赴*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農村考察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赴*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3月3日-6日,我帶領州政府辦、州農辦、州扶貧開發辦、州農業局、州水利局、州建設局、州交通局、州林業局、州財政局等單位負責人,到長沙市和江西省贛州市專題考察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考察期間,我們先後與長沙、贛州兩市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並實地考察了長沙市瀏陽縣、長沙縣和贛州市信豐縣、龍南縣的10多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同時收集了兩市建設新農村相關資料。所到之處,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兩市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場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一、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和作法 [本文出自-/]

通過考察發現,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深入人心,新農村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初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和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長沙市的“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贛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和創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廣泛發動,引導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長沙市組織萬名幹部深入村組農戶宣傳推進新農村建設政策,發動民眾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印製了126萬張新農村建設年畫,編印了《新農村建設讀本》和《新農村建設農民住宅推介圖集》,攝製了新農村建設專題片,編排了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春暖紅土地”系列節目,舉辦了“新贛州、新農村、新家園”攝影大賽,營造了濃烈的宣傳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民眾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在新農村建設推進過程中,贛州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幹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原則,組建村民理事會,讓農民自主管理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同時,注意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吸引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參與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在村鎮規劃、“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廁、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務中,聽取農民民眾的意見和建議,真正落實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二)點面結合,推進新農村建設縱深發展。長沙市結合實際實施了“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從起,對全市1000個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離(即改電、改水、改廁,整修鄉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態環境和實行人畜分離),建設長沙新農村”的要求,進行整治。其中用3年時間,建設100個左右“農民富、村莊美、風尚好、班子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後再擴大示範範圍,分期分批推進。以“百村示範”,帶動“千村整治”,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實行“四步走”,第一步從民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把“三清三改”作為啟動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同時把搞好村莊規劃作為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工作來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農村違規批地、亂占耕地建房的基礎上,堵疏結合,引導農民拆除“空心房”、流轉宅基地,改造舊村落,建設新村鎮。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村莊整治和改造,使農村的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在較短時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在村莊整治改造中,該市探索和總結出五種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莊整治改造型、整體拆舊建新型、社區新村型、自然生態農莊型,實踐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點連線擴面,適時開展了文明路創建活動,用點線面結合的辦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線新農村示範村落,使新農村建設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擴大。目前,該市已完成264個小城鎮1046個行政村總計6621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完成了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抓緊實施;“空心房”改造面積達410平方米,騰出老宅基地5980畝,墾復耕地5.36萬畝,拆除廢棄牛欄、豬圈、茅廁5.76萬處,完成村莊改水6718個,改廁6.7萬座,受益人口達50多萬人;建立各級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600個,發展會員7.8萬名,聯結農戶20.3萬戶;通過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農民57萬人。 

(三)強化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經驗,贛州市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即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託培育新農民,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以“三民”活動為抓手創建好班子。該市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首先是在組織機構上,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通過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採取“統一扶助標準,擇優選擇定點,實行以獎代補,農民自主建設”的辦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過理事會發動民眾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補助水泥、按施工標準硬化路面,節省不少投資。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著力建立長效機制,出台了農村建設評估考核獎懲制度,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縣市和縣市直部門的年度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考核中,並進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資源,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一是整合組織資源。長沙市、贛州市都成立了以黨委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黨建、組織、農業、意識形態和規劃建設的領導為副組長,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新農村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和具體指導。二是整合幹部資源。兩市都結合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分別組織數以萬計的幹部深入農村廣泛宣傳發動,與民眾一道制定新農村建設方案。三是整合資金資源。對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項目進行統籌安排、集中投放。贛州市建立了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受益民眾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六個一點”籌資機制,廣辟資金渠道。9月至今,全市累計整合資金4.9億元投入新農村建設。四是整合社會資源。贛州市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該市契約引資213.5億元,實際到位145.89億元,其中農業引資57億元。逐步掀起社會支持農業、關愛農民、服務農村的熱潮。 

(五)穩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平穩較快發展。一是優先規劃設計。兩市均組建了規劃設計專門班子,對新農村建設總體安排和具體布局進行前期考證和規劃設計。二是突出產業發展。長沙市著力建設百里優質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優質茶葉、百里優質水產四大產業走廊,四大優勢產業帶面積達280萬畝,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贛州市做大做強農業、生豬、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戰略。該市發展水果類產業面積達208萬畝,其中臍橙105萬畝,年產值達115億元。農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三是著力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長沙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縣鄉公路多公里,水利建設完成投資44.5億元。贛州市完成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60%以上村實現了農村“五通”,增強了農村發展後勁。四是注重違章立制。兩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規範性檔案的形式明確下來,使新農村建設逐步轉入制度化、規範化的科學發展軌道。 

二、當前我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困難 

1、農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由於我州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步伐不快,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夠高,產業致富的帶動能力較弱,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不快。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加上一些體制性障礙等因素,都制約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我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766元,相對全國全省來說十分偏低。目前全州還有25萬低收入農村人口。 

2、農村公共產品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來水,60%的村沒有實現穩定通電,1071個村不通電話。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設施落後,基礎脆弱,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廣大民眾對公共產品的需求。 

3、農村環境衛生令人堪憂。一直以來,我們對農村的規劃建設缺乏有力的指導和管理,農村投入相對短缺,農村建設基本處於自髮狀態,民房設計單一、道路建設粗糙,廁所亂建,柴草亂垛,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污水亂流、人畜混居現象隨處可見,管理雜亂無序。 

4、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掌握實用農業技術和務工技能不強。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陳規陋習嚴重。遠遠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素質需要。 

(二)發展機遇 

1、我國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已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完全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惠農政策力度加大。如取消農業稅,加大農村基礎設施、衛生和教育等公共事業建設投入等。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發展農村的路子,如韓國的“新村運動”,日本的“造村運動”,我國廣東、山東和江西等省新農村建設都為我們提供了好的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鑑。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開發”升溫。我州是全省唯一進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地區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隨著省委、省政府“湘西大開發”戰略的升溫,省直部門和長、衡、株、潭、常、岳六地市對口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州將得到更多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 

4、成功範例提供了建設經驗。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發展農村的路子,如韓國的“新村運動”,日本的“造村運動”,我國廣東、山東和江西等省新農村建設都為我們提供了好的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鑑。 

5、我州農村具備發展基礎。近年來我州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加快,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廣大農民民眾盼望加快發展,這些都有利於我州加快新農村建設。我們一定要振奮精神,把握機遇,開拓進取,全力推進我州新農村建設。 

三、我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對策及建議 

借鑑外地成功經驗,我感受最深的是,當前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在統一思想、宣傳發動、科學規劃、點面結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統一思想。一要充分認識現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其目標和要求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我州實際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反映;不僅是加快我州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我州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不僅是當前的中心任務,也是今後的奮鬥目標。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形成合力。新農村建設基礎在村,關鍵在縣市。各縣市、鄉鎮主要負責人是本地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要切實加強領導,進一步明確責任,落實好“州里統籌,縣市組織、鄉鎮主抓、村寨實施”的工作運行機制。州要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幹力量,集中辦公,負責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督查和考核,並做好駐村工作組的管理工作。各縣市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儘快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重點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資金扶持,村莊規劃的編制和審核,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發展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協調和技能培訓工作。鄉鎮黨委、政府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要組織廣大幹部深入村組,全面了解產業發展、村莊道路、住房結構、環境衛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質、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設等情況,因地制宜,幫助村組科學編制規劃,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組織發動民眾,形成合力,開好頭起好步。州、縣市直部門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務。如規劃建設部門要搞好村莊規劃,並提供樓院設計圖紙供農民參考;交通、水利、水電、教育和衛生等部門要搞好農村通路、通水、通電以及學校和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其他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三要嚴格實行目標管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驗收,獎優罰劣,並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典型。 

(二)宣傳發動。從韓國新村運動和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經驗來看,建設新農村必須要堅持廣泛宣傳發動,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一要利用媒體宣傳發動。各級宣傳部門要把新農村建設工作列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制定詳細周密的宣傳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各新聞媒體要成立專門班子,開闢“新農村建設”專欄,及時報導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和政策要求,突出報導各縣市、各部門落實情況,尤其報導在建設新農村過程湧現出來的典型。報導要形成規模,產生影響。二要運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發動。要充分運用標語、宣傳欄、宣傳展板、文藝演出、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三要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宣傳發動。要組織機關幹部下農村宣傳新農村建設,採取開座談會、夜訪農戶等形式,進村入戶宣講新農村建設。要用好“一事一議”和“民辦公助”政策,組織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業建設,激發和調動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三)科學規劃。根據我州農村實際,我認為要堅持以下原則。一要堅持民族風格、傳承文化的原則。我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每一個村莊的形成都具有其自然、歷史等淵源和經濟、社會條件。千百年來形成的風格各異的村落民居,承載著底蘊豐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新農村建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質狀況等各種因素、氣候條件、資源特點,以及歷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學制定規劃。對於臨近風景名勝區的農村要結合風景名勝區的綜合整治,將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建設旅遊型村莊。對於歷史文化積澱較深的古村落,要進行保護和維修,對環境進行整治,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傳統。二要堅持美化環境、設施配套的原則。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要實施村莊周邊的封山育林、植樹綠化,進行田邊、河邊、山邊、路邊的綠化,實現村莊道路硬化、街院淨化、環境美化。要堅持布局合理,設施綜合配套,下大力氣解決好道路、電力、通信、飲水排污以及衛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設施。三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村莊建設在速度、規模、標準等方面要區別對待。經濟實力較強地區,村莊建設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採取舊村拆建、人口遷移、改造“空心村”、建設農業園區等進行村莊建設。相對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村建設,由於村莊布局分散,則應當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逐步建設,重點發展潛力大的村落,使之成為中心村。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山村,則可採用退人還山或遷並等辦法進行。徹底改變過去農村“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現象。 

(四)突出重點。一是要突出重點產業建設。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重中之重是發展生產,抓好重點產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要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形成我州農村水果、烤菸、草食牧業和藥材四大支柱產業的區域規劃布局,實現:“一村一品或一縣一業”。要發展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批農產品品牌,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行銷體系。要與農村改水改廁改灶相結合,大力推廣“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農業模式。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決好農村“五通”問題,以及環境改善、醫療衛生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問題。當前特別是要結合農村環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綠化美化,搞好組與組、戶與戶之間道路硬化。全州要完成500個村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點抓好農民培訓。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提高農民素質,必須搞好農民培訓。要制定科學培訓規劃,把農民培訓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機結合起來。要整合資源,扶貧、農業、科技、勞動以及職業技術學校等部門要整合農民培訓資源,加大對農民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四是要重點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和農村民主政治與鄉風文明建設。要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基層黨支部要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核心和帶頭人,同時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新農村建設的責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要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落實農民自治和村務公開,充分調動村民自力更生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推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開展創建生態文明和科技示範戶活動,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文明和諧的農村新風尚。五是要突出重點區域。突出以鐵路、國省縣道及城鎮周圍經濟實力較強的村為重點,集中力量,整合資源,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示範作用的新農村示範點,以發揮其示範和輻射作用。州、縣市級領導都要聯繫一個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州縣市直建整扶貧單位都要把扶貧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來建設,力求辦成樣板。 

(五)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和主導產業的投入。要堅持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項目的統籌安排、集中投放到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上來。各級財政都要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進入預算,並確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長。要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優勢產業和重點產品,抓好項目的論證、立項、申報、建設和儲備工作,切實加大農業爭資上項的力度,爭取上級增加投入。同時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把扶貧、以工代賑、農業、水利、交通、國土、衛生、教育和能源等專項資金相對捆綁使用,多方籌資,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後勁。二要加大對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投入。進一步拓寬支農資金渠道,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幫助農民進入市場。三要爭取社會資金的籌集,爭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捐助,爭取企業家、個人捐款捐物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養老保險等社會救助體系。要進一步擴大對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範圍。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農村基層幹部南方學習考察報告
農村考察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按照黨校統一安排,6月12日到20日在蘇州農村幹部學院參加了為期 8天的培訓。培訓期間,蘇州市有關領導和專家教授對蘇州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功經驗的介紹,實地參觀考察了蘇州市新區、崑山開發區、張家港市和海瀾集團等,近距離、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蘇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視點、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強烈震撼,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對今後工作有很大啟發。現將我的學習考察情況和一些體會匯報於下。 

一、蘇州印象

蘇州是一個地級市,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傍無錫,北依長江,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優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下轄7個區和5個縣級市,全市人口630萬人。蘇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蘇州園林名揚天下,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上海的後花園”。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經濟總量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飈升,發展速度飛快。現有外企超過萬家,世界五百強中有118家到蘇州投資,蘇州下屬5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前十名。5個縣級市都是國家級衛生城市,全部為國家級園林城市。蘇州發展如此之快,固然有著區位優勢、人文優勢、旅遊資源優勢等等,但也與蘇州人解放思想、大膽作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意識分不開。

二、蘇州經驗

一是解放思想引領發展。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是蘇州破除障礙、引領發展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30年,蘇州藉助背靠大上海的區位優勢和悠久文化的人文優勢,看準時機,搶抓機遇,培育“不管東西南北風,咬住發展不放鬆;不闖官場闖市場、不比官職比貢獻,有作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親商、安商、富商;幹部辦企業、老闆當領導,全部放開、全民創業”的新觀念,強化“小發展大困難,大發展小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的新意識,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道路--蘇南模式,誕生了“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和“園區經驗”三大法寶。蘇州的實踐證明,思想活躍,發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發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搶抓機遇,才能高人一籌;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勝出,才能在加快發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帶動助推發展。文化已成為蘇州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蘇州從思想上認識到文化是一種經濟狀態,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堅定做優做強文化產業的信念,積極利用蘇州“文化高地”的優勢,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不斷提高蘇州的文化競爭力,促進和推動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蘇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護,已經走出了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為基礎、為主體,打造新區、園區,形成了“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實現了新區園區對古城的反哺。目前,從蘇州老城區內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內最高建筑北寺塔,僅從這點就體現了蘇州在古城保護上的力度和效果。蘇州也非常注重現代文化的發展與張揚,近年來蘇州興起太湖文化論壇,為蘇州太湖確立了“文化新地標”,進一步推動太湖的保護和利用,推動太湖生態文明與區域內經濟、文化、旅遊等的互動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也建設性地推動蘇州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是最佳化環境促進發展。蘇州視環境為形象與財富,視環境為經濟資源與生產力。一方面,加強硬環境建設,“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的核心,相繼高標準成立了崑山開發區、蘇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一批國家級開發區,以及吳江開發區等一批省級開發區和一批鄉鎮工業園區。同時,加大園區周邊環境整治力度,讓蘇州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徹底改善了城區和園

區的環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園林式東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強軟環境建設,發揮“以一帶十、以十帶百”的乘數效應。通過職能歸併、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壓縮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一站式”、服務體系、“電子政務”建設等措施,不斷提升辦事效能;樹立服務第一的觀念,倡導“辦事高效,信守承諾,不講不好辦,只講怎么辦”的服務理念,變“管理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營造與國際接軌的良好投資軟環境,以人性化服務、契約型服務等舉措吸引外商投資。

四是揚長避短善於發展。蘇州與上海各方麵條件相比,明顯優勢不足,但是蘇州人能找準定位,沒有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上海力爭發展項目,而是充分依託上海及周邊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自己的人文、旅遊資源等優勢互補,真正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被譽為了“上海的後花園”。 今年,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在上海舉行,“蘇州廚房”走進世博會、世博動漫宣傳片由蘇州打造、世博論壇登入蘇州、世博會遊客中心落戶太倉、世博會“水世界”簽約周莊等等,都可以看出蘇州發展的勃勃生機,可以說,善於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也造就了蘇州的輝煌。

三、蘇州啟示

在學習考察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蘇州有很多東西我們學不到,但也有很多東西我們是可以借鑑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資、服務環境和抓落實等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發展觀念。縱觀蘇州經濟發展歷程,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是蘇州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加快發展,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達地區快速發展的實踐證明,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本取決於領導幹部。要積極培養各級領導幹部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主動熟悉和掌握市場經濟知識,主動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海,爭做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帶頭人。

二要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積極招商引資。進一步加大力度,把最佳化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建立政府與企業的聯繫機制,定期發布關於審批、辦稅等方面的政務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資政策,真正營造出公開公平公正的軟環境;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使關卡少下來,使門檻降下來,使程式簡下來,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生產領域;要創新招商方式,放寬進入領域,配套招商引資政策,同時政府繼續增加引導性投入,吸引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參與創業,推動我市經濟發展。

三要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轉型發展。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科技進步。要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觀念,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業;要用先進、適應的技術提升我市傳統產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開展技術創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帶動產品、產業升級,提高企業和產品競爭力;要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建設

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蘇州人的認識是:所有競爭實質上都是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一個一流的國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個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學,一個一流的地區和產業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為支撐。

四是要找準市場定位,推動產業升級。在晉城,以煤炭、電力、冶鑄、化肥為主的傳統產業,占到全市工業經濟的80%以上,這是優勢所在,不能丟了優勢找優勢,必須把傳統優勢發揚光大。在展方式上,我們必須要準確定位,大膽創新產業形態,推動產業升級、產業延伸、產業替代和產業拓展,指導各類產業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從依託資源到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由黑變綠、由

重變輕、由粗變精、由大變強的根本性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新路;要堅持把產業轉型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謀劃,協調推動增長方式、發展動力、經濟環境、體制機制和社會建設全面轉型。

阜陽農村環境現狀分析
2016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退耕還林與農村經濟調查的報告
2024年4月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考察報告
有關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分析考察報告
赴紐西蘭參觀新農村的考察報告
考察報告: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大學生社會主義新農村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