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蘇州考察報告3篇

最近,隨學習考察團一行去蘇州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習考察活動,期間聽取6場頗有深度和啟示的專題講座,包括現代行銷理念、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招商引資策略與技巧、外向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法和經驗,參觀了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和開發區、長盛集團公司等一批現代企業,外向型經濟強鎮周莊及常熟市蔣巷村等新農村典型,遊覽了蘇州園林景區、第一絲綢廠、張家港市區等地,感受頗深,可謂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得到了啟迪。尤其是蘇州的重教崇文和招商引資做法引人思考。

首先是蘇州的重教崇文。蘇州自古就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教育事業一直比較發達,讀書重學蔚然成風。尊師重教自古以來就是蘇州的優良傳統,歷史上蘇州曾出過XX多名狀元、進士,當代蘇州籍的兩院院士就有80多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基本上實現每十年上一個新台階。去年蘇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礎教育,高中段 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教育各項主要指標均已達到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上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蘇州先後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市、高中教育先進市、幼兒教育先進市、特殊教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並被確定為國家城市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市、農科教結合示範區和江蘇省素質教育實驗區。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為蘇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20多年來,蘇州gdp年均增長14.3%,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7.7%。去年,全市實現gdp3450億元,人均gdp按現行匯率折算超過7000美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219億元,教育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近年來,蘇州市委、市政府牢固確立“發展教育也是發展經濟,而且可以更好地發展經濟”的理念,堅持像抓經濟一樣抓教育,堅持貼近經濟辦教育,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農村教育等,形成現代化大教育格局,不斷強化教育服務功能,為蘇州經濟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發展,主要取決於人的發展,人的素質的提高。在蘇州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蘇州人的綜合素質是很高的,上到政府官員、大學教授,下到百姓對各類知識的通曉程度,讓我們感到這個城市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人們接受教育的觀念之強及教育體系的完善。蘇州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經驗詮釋了一個最根本的真諦,人才興,則思路活,企業旺,經濟強。蘇州教育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啟示:

一是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加快發展高等教育。遵循穩步、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方針,堅持加大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為輔,積極吸引社會投資主體直接辦學、多種投資主體合作辦學,多元化發展高等教育,儘快的建立雙鴨山大學,可通過招商的形式對外招學校,提高城市品味,雙鴨山人的綜合素質。構建與雙鴨山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

二是從雙鴨山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特色出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為重點,調整職業教育布局結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育體系。

三是著眼於提高勞動者素質,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構建以就業培訓和職業培訓為主的社會教育網路。加強成人教育培訓、農村科技致富骨幹培訓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

其次,通過認真學習《蘇州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啟示》和《蘇州地方招商引資的策略與技巧》以及實地參觀崑山開發區、外資

企業,感覺蘇州招商引資工作上的幾大亮點值得借鑑,很受啟示。

一是思想觀念上的新亮點。蘇州人認為,招商引資的差距是觀念上的差距。“你可以眼前落後,但不可以眼光落後”。蘇州崑山人“不比驕車比卡車,不比住房比廠房”。在崑山人心中:能打開招商引資局面的幹部是能人,給招商引資工作造成壞影響的人是罪人,能吸引投資的人是恩人,前來投資的老闆是親人。

二是發展理念上的新亮點。崑山市政府親商理念:無論什麼形式,能搞活就好;無論公有私有,有作為就好;無論規模大小,能發展就好;無論歸誰所有,能交稅就好。“不靠優惠政策讓投資者起疑心,不靠熟人、朋友讓投資者煩心”。崑山市認為,招

商引資不等於拚命喝酒,政府管理要外松內緊,關鍵是管好自己人。

三是幹部隊伍建設上的新亮點。蘇州市認為:招商引資是智商運動,關鍵在幹部。“不怕幹部乾錯事,就怕幹部不幹事”。市政府出錢給幹部上政治課、法律課、補理財課等。培養“三三制”幹部:三分之一到國外去招商引資;三分之一到國內各地招商引資;三分之一留在當地招商引資。要求幹部做到五懂:懂政

治、懂經濟、懂業務、懂科技、懂法律。要求幹部三會:會開車、會使用電腦、會門外語。

四是軟環境建設方面的新亮點。蘇州市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要創造招商引資的良好環境,好環境快發展、差環境慢發展。全市著力營造了四種良好的環境。一是政策環境;老闆怎么順心怎么辦;二是法制環境,老闆怎么安心怎么辦;三是服務環境,

老闆怎么開心怎么辦;四是人文環境,老闆怎么舒心怎么辦。

五是招商引資定位上的新亮點。蘇州人體會,招商引資工作一定要與本地的特色和優勢聯繫在一起。一要突出重點。抓小引大,大小並舉,內外並舉。二要培育一批專業載體。大到建設開發區,小到一朵花、一座山都可能產生好的效應。三要抓住一個

招商主體。可以是社團,可以是企業,可以是個人。

蘇州市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的一些成功做法,認人深受啟發。如何學習借鑑蘇州市的成功經驗,開展我市招商引資工作,有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必須在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上謀發展。沒有思想的大解放,沒有觀念的大更新,就沒有招商引資的大突破,經濟的大發展。今年是“xx”開局之年,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要樹立創新求發展意識,要組建招商引資工作“小分隊,鼓勵走出去招商,營造一種全員抓招商引資工作的濃厚氛圍。

啟示之二:必須在最佳化環境、轉變作風上出實招。環境是形象,是吸引力,更是生產力。因此,必須著力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全力打造服務品牌。

啟示之三:必須在招商方式、項目引進上想點子。一是要加強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招商隊伍。招商引資是一項政策性強、責任重、難度大的工作,它不僅要求招商人員懂經濟、懂政治、有文化,而且還需要識大體、顧大局、有修養。能不能招來商,引來資,招商人員舉足輕重,其素質和能力極為關鍵。只有加強培訓,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招商隊伍,才能完成招商引資工作任務。二是要不斷拓展招商渠道。要通過各種展會、同鄉會、聯誼會、行業協會以及諮詢公司,了解投資者及其企業投資情況;要通過新聞媒體和招商網來推介本地優勢和招商項目,提高知曉力和吸引力;要通過已到本地投資的企業來聯繫了解相關投資者。二是要掌握招商方法。要採取感情式招商、“政策式”招商、服務招商、產業鏈招商、項目招商、人文招商以及把外商請進來實行公開招商、派小分隊走出去實行流動招商等多種方式進行。

啟示之四:必須在改善交通、提升城市品位上尋突破。實踐證明,一個髒、亂、差、品位不高的城市是無法吸引投資者、創業者的,要進一步實施城市發展帶動戰略,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做美做靚城市,不斷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同時,加強公路、鐵路建設,構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啟示之五:必須在強化幹部教育培訓和激發工作動力上下功夫。一是要將招商引資理念納入幹部教育培訓之中,每年至少舉辦一期專題培訓班,引導幹部從興趣和職業需要出發加強自學,倡導一種積極進取、精神飽滿的狀態。二是要帶出去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在消化、深化和轉化上作些思考,並提出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奮鬥目標。三是要建立一套招商引資激勵機制。實行重獎重罰,提倡獎要獎到讓不乾者眼紅,罰要罰到當事人疼,最大限度調動幹部招商引資工作的積極性。

當然,蘇州的招商引資的的確確推動了蘇州的快速發展,但是同時也看到了蘇州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存在的不可迴避的嚴峻而現實的社會問題。正如在與蘇州人交流中感受到的,現在的蘇州已不是那個水清天藍、水土肥沃的時候了,蘇州的明“天”會何去何從?的確我們每天感受到的蘇州真的是灰濛濛的天,綠瀅瀅的水。正如一位大學教授為我們講課時提到的:現如今的長江水和蘇州河已經嚴重遭到污染和破壞。舉例:一個歐洲人跳進了蘇州河,一會上來時竟然變成了非洲人。笑話的背後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蘇州的經濟社會快速而輝煌的發展,是用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沉重代價換來的。還好蘇州的市委、市政府領導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資源保護上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招商引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實加強軟環境建設,把招商引資變成選資。要求來蘇州投資的必須是世界五百強的企業,而且,投資中必須要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同時兼顧,這一舉措大大改善了蘇州的環境的現狀。當然,能否還蘇州人民及我們的子孫後代一個晴朗的天空,一個清澈的蘇州河,那就要看執政者的思想和理念了。

一個城市的發展必然會有資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為代價。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學會保護與彌補。我們都知道雙鴨山具有著豐富的煤礦資源,靠煤吃飯靠煤發家一直是我們秉承的理念,但是我們也應清醒的看到,全世界的煤炭資源平均要2XX年就挖掘空了,那么雙鴨山的煤碳資源能夠讓我們的子孫享用多少年呢?我們地處的位置不優越,造成了今天經濟發展的滯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與俄羅斯接壤,與佳木斯較大的城市相鄰,我們可以錯位的思考。學習蘇州的作法,雖然背靠上海,但卻背道而馳,“大樹底下種好碧螺春”,“專做你上海不做的事”。要合理的定位,不要跟理論、潮流、模式走,即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還要把目光放遠,走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即要利用好煤碳資源,同時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潛力,結合地理環境,發展一些高、精、尖的產業,有特色的產品,打出自己的品牌。歐洲國家瑞士,所處阿爾卑斯山脈,資源匱乏,但他卻通過發展手錶這種小型產業,開拓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一越成為歐洲強國。因此我們雙鴨山一定明確自己的發展思路、理念,合理定位,科學規劃,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

北京、上海、蘇州都市農業考察報告
2024年蘇州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北京、上海、蘇州都市農業考察報告

龍崗區都市農業考察團

(二○○○年六月)

市第三次黨代會及區有關會議提出我區要發展“三高”農業,建立都市農業基地,使農業在我區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角色。為了借鑑其它大城市在發展都市農業方面的成功經驗,促進我區都市農業的發展,6月7日至14日,我區由曹建良副區長帶隊,組織區農業局、各鎮分管農業的領導及部分農業企業經理一行22人,赴北京、上海、蘇州等地,對當地農業特別是都市農業的發展進行考察和學習。考察團與北京市農委、上海市農委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進行了座談,聽取了各地發展都市農業的經驗介紹,並重點對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北京錦繡大地、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等8個現代都市農業的典型進行了實地考察。整個考察活動行程緊湊,內容豐富而生動,同志們一致認為收穫很多,啟發很大。

一、北京、上海、蘇州都市農業發展的特點與經驗

北京、上海、蘇州是我國的發達城市,它們是我國的政治、金融、商貿、工業中心,經濟與社會發展事業均走在全國前列。在這次考察中,我們強烈感受到這些發達城市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特別是近幾年來,他們順應國際國內潮流,因地置宜致力於都市農業的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使農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先進的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把握機遇、科學規劃、發展起點高 

都市農業是城市化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京滬等地認真分析研究都市農業如何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市場相吻合。他們根據自身優勢,率先示範,構思和構建都市農業示範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以點帶面,促進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化。

1、分析形勢,把握機遇

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區發展都市農業的優勢就越大。蘇州是中國發展較快的城市之一,本地區的農村現代化建設一直是全國的樣板,並對中國內地有極強的幅射作用。蘇州所處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勁的地區,區域面積雖然占全國的1%,卻擁有10%的人口,創造了22%的國內生產總值。長江三角洲是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有1.2億居民,城市人口已達0.5億,1997年,90%以上的農民年收入超過了一萬元,農業、旅遊大市場極具潛力。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之發展商新加坡維信集團正是看巨大的市場潛力,於95年初提出對中國的農業領域進行開發,97年完成項目規劃與一期建設工作,這與98年中國政府確立的跨世界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不謀而合。

2、精心選址,科學規劃 以蘇州為例:

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選址於名城蘇州西郊的太湖之濱,中國經濟最活躍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中心。經與農科院校的反覆論證,確定它的主題是:匯集現代農村科技,展示未來自然田園。進入未來農林大世界,可盡享太湖風光之秀美,更能強烈感受到浦東開發區、新加坡工業園區以及滬寧杭城市火爆的發展熱潮。該大世界規劃範圍3000畝,目前進行了一期開發,占地800畝,是一個融生態景觀和農業高科技展示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林,且已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農業科技觀光、交流和展覽基地之一。談項目以農林科技為核心,通過一流項目的引進,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生產與發展模式,促使農業及農村現代化進程。眾多有識之士在這裡參與農林投資、市場研究、項目運作、科技開發、生產管理等,他們組成了未來農林大世界的知識和信息平台,為園內外農商拓展市場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由於未來農林大世界項目的領先和超前,科學規劃和高起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樣板效應,建樹了形象,每年有數百萬的遊客來到這裡,成為中國農林工作者,各級政府官員學習考察的熱點。

(二)政府牽頭,市場運作,投入手筆大

無論北京,還是上海、蘇州,地方政府都把發展都市農業,作為今後發展的基本方向。他們充分運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辦好農業示範區,在產業開發上起牽頭、引導和扶持的作用,促進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

1、 政府重視,政策支持

北京市昌平區政府成立了以副區長馮維利為主任的北京市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管委會,負責起草制定示範園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入園項目的立項、審批,及對重點項目提供管理、協調、服務工作。制定出《關於加快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對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農民致富拉動力強的精品農業、籽種農業、創匯農業、加工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項目的開發建設,並在土地、融資擔保、戶口、稅費、住房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與便利服務。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10平方公里,已建成亞洲最大的工廠化、自動化鱘魚繁育場,肉用鴕鳥深加工產業基地和國家級林木種苗生產示範基地。

2、 市場運作,高效開放 

此次考察的都市農業示範點基本上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在管理模式上實現市場化運營、在投資體系上實現多元、開放、高效,在發展模式上主要類型有:一是政府辦園、企業經營。如小湯山示範園,區、鎮二級政府出資出地進行園區的基本建設、規劃功能區域,入園企業可採用租賃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租賃年限可根據不同產業需要一般為30—50年,區內的土地由小湯山鎮政府統一租賃後再分別租賃給入園企業,並由區政府發給集體土地使用證。二是組建股份制企業。如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公司是依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股份制企業,98年2月正式成立,主要發起人為北京市大地科技實業總公司等11家國有、集體企業,註冊資本金為2.8億元,總投資逾5億元人民幣。三是引進外資。如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註冊資金為1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以土地投入占20%的股份,新加坡維信集團(WBL)出資7200萬元人民幣,占72%的股份,由於市場前景好,外商投資進一步增加。

(三)科技支撐、產業開發、設施程度高

我們所考察的示範區、定位較高,都體現出農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展示商口、是現代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是現代農業示範中心。作為一個企業,它不僅是一個產業項目,而且是一個農業的技術、信息、交易平台。

1、形成農業技術支撐體系:

一是密切與科研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如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江蘇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上海農學院等一批名校院所,已在蘇州農林大世界捷足先登;二是加強科技開發。如北京錦繡大地的技術目標對準美國的那斯達克系統,公司擁有2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它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農牧業領域,並已形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植物生理、動物營養及農業生態六大技術支撐;三是積極引進國內外農林高科技。如蘇州農林大世界引進了61項國際、國內的高科技項目,其中成熟形成產業化的有如:素有“全球種苗技術先鋒”盛譽的美國Speedlling公司、處於世界畜牧業領先水平的紐西蘭Exceel企業、台灣農支種植、瑞士大昌、知名的比利時維池麥公司等。 

2、形成高科技農業產業項目群。

一是工廠化農業,將農業的栽培技術和工業設施標準化、工藝化的管理技術有效結合起來。通過規模,集約化生產來降低成本,達到可觀的效益。如錦繡大地公司自行設計製造高度自動化的現代化蔬菜生產工廠,採用鋼架結構及先進的覆蓋材料PC板,配備懸掛式遮陰系統,天窗開啟系統,濕簾和風機降溫系統,將溫度、濕度、光照、能量循環調整到適宜蔬菜生長的最佳環境,使蔬菜在可控制的規模下不受季節和環境限制,快速生產,蔬菜工廠里日日播種、天天收穫。一年每畝土地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的A級綠色蔬菜8—10萬斤,效益是普遍農田的30—50倍。小湯山示範園的“北京瑞德鱘魚開發中心”擁有一套集生物、電子、機械技術為一體的節能、節水全自動魚苗、魚種培育設備。設備根據鱘魚的培育過程分為孵化系統和三個不同規格苗種培育系統,設施先進,填補了我國大型經濟魚養殖的空白,成為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分子農業,將生物技術成果與傳統農業有機結合,使農業不僅為我們提供鮮活產品,同時還提供保健品。如錦繡大地公司與中科院遺傳所合作,建立了優良食用菌種植工廠,採用經空間誘變選育得到優良菌株進行大規模工廠化生產,目前,香茹、猴頭茹、花菇等各種經過空間誘變選育的優良食用菌正在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投放市場。 高投入帶來高產出,經濟效益明顯,99年北京錦繡大地公司實現利潤4100萬元,每股分紅0.18元,今年的形勢經營者表示樂觀。

(四)拓展功能、持續發展、都市特色濃

考察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融生態景觀和農業高科技展示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林,其追求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路明顯,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和諧統一的特點明顯,生態、觀光、休閒、體驗、教育等都市特色濃郁。

1、旅遊觀光農業。

我們所考察的8個項目,均被當地旅遊部門指定為主要旅遊觀光景點,源於都市居民的回歸自然的要求和現代化農業的獨特魅力。北京朝來農業園有5萬平方米的休閒觀景區,百果林、荷花塘、觀賞池使人心胸開闊;垂釣、遊船、坐小驢車使人其樂無窮;恬靜的農家小院,美麗的田園風光,清新的空氣,使人心曠神怡;搖轆轤打水,推碾馬磨麵、種植、採摘品嘗各種綠色蔬菜,使人盡享農家豐收的喜悅。園區自97年建成自社會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賓客30萬人次,實現經濟總收入超千萬元。錦繡大地拓展旅遊空間,到園區觀光旅遊、不僅可以了解現代農業、揭開現代生物技術神秘的面紗,還能充分享受到都市的田園風光,體驗返還大自然的樂趣。98年4月對外開放,至12月,共接待遊客12萬人次,平均每天達500人以上,相關收入約700萬元,今年預計可達1000萬元,樹立了“錦繡大地”的品牌形象。

3、以科技教育為導向,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

無論蘇州、上海,還是北京,在農業園區我們都看到一群群的少年兒童在這裡流連。上海市農科院在6月1日舉辦“綠色家園”活動,和小朋友們一起栽玉米吃玉米講玉米,把小朋友的生物課開在農科院。北京朝園藝場建成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技活動實驗園,通過實物和標本展示,使青少年開闊眼界,增長現代農業知識,了解農業發展史,突出知識性、啟發性、趣味性和觀賞性,對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該園還被朝陽區委、區政府指定為“愛國文化教育基地”。

二、龍崗發展都市農業的思路 

我區的農業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已逐漸發生了變化,從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景觀形態等方面都日漸形成都市農業的特色。今後的發展,要認真借鑑其他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地加快形式多樣的都市農業的開發。

(一)要認識到都市農業的新內涵,增強現代農業意識,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氛圍

都市農業是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地區農業與城市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經濟現象,已不同於鄉村農業、城郊農業,而具有了新的特徵、功能與形態。只有對此形成新的認識,增強了現代農業的新觀念,才能提高發展都市農業的主動性。

1、要認識到都市農業的發展是城市化地區的一種必然。

一方面,隨著城市和工業的過度擴張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對農業有了重新的認識,認為城市化地區也必須有農業存在,無農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另一方面,城市較為發達的技術、資金、管理等要素使都市農業的發展有了可能性。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融合為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農業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現代生產要素與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條件來改變農業的發展方式。

2、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一種較高形態的農業經濟現象,具有城鄉融合的特徵,是一個地方經濟發達、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

都市農業產生於農村城市化,既是現代化農村的一部分,也是大城市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的城鄉布局,模糊了城鄉界線,使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滲透,農業、旅遊兩業交叉融合,同時使得原來的農民逐漸步入現代文明生活,城鄉居民可以和諧共處在一個優美的環境中,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都市與農村和諧的歷史進程。

3、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多項功能互相融合的農業。

都市農業的功能必須服務於大城市和滿足大市場需求,在生產和服務中獲得效益。城市及市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決定了都市農業的功能是多樣化的。它不僅要為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也要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旅遊觀光場所、文化科學教育基地等,是經濟、社會、生態三種功能相統一的農業。

4、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與土地節約相統一的農業。

隨著都市農業區域地租的上升,在市場規律作用下,都市農業轉向資本、科技密集和土地節約型的發展道路,農業生產方式高度企業化、規模化、科技化、設施化,逐漸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並且經營效果上易達到“三高”的特點。

5、要認識到都市農業是高度市場化的農業。

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和旅遊、觀光、休閒功能的實現都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農產品在市場上實現大流通以及農業項目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動力和生命。是通過市場網路才把生產與需求緊密地連結在一起,農業項目也通過市場實現它的旅遊、觀光、休閒等功能,因而都市農業是一種工業化、商業化、市場化的農業。

6、要認識到都市農業具有多樣性的形態。

這與其功能多樣性一致,除傳統的露地栽培、大田農業外,也有設施農業、景觀農業、農業公園、觀光農園、教育農園、農業科技園、農業生態園等多種形態。這些形態既可以單獨經營,也可以互相結合發展。它們都是都市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功能的直接體現,是都市農業多種功能的載體。

7、要認識到我區發展都市農業的可行性和有利因素。

我區是深圳市重要的農業基地,具有發達便捷的交通條件,近年來圍繞市場需求已逐漸形成以畜牧、水產、水果、蔬菜、花卉為主的農業生產格局,設施農業面積不斷增加,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發展都市農業有了良好的市場環境、景觀設施等有利條件。

(二)把都市農業作為城市化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產業來抓,做好統一規劃和指導,提高都市農業發展的起點

我區都市農業的建設剛剛起步,首先要對都市農業有一個總體的規劃。規劃要正確分析我區農業生產現狀,研究都市農業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圍繞我區農村城市化,建設深圳後花園的大目標,強化農業的經濟功能,拓展生態功能、社會功能。規劃要對都市農業在空間布局和發展時序上有一個總體安排,對都市農業的產業結構、景觀形態、融資方式、科技支撐、經營體制等方面提出指導。規劃時要注意幾個問題:

1、把都市農業放在城市化發展的總體中予以考慮。

都市農業已成為城市化的重要內容,要按照我區城市總體發展的要求,結合城市空間布局,以點、線、環、面的網路格局,以高起點、新格局、多功能、富特色的區域定位、形態定位、目標定位,科學合理地規劃都市農業的發展。通過規劃強化城市生態用地、水源保護區、農業保護用地、蔬菜基地、休閒旅遊農業用地和農業基礎設施的保護與管理,減少土地開發徵用所造成的農業資源的浪費。 

2、立足於現有的農業生產設施和條件,根據各鎮農業發展的不同特點,分區指導。

尤其應當注重農業景觀的保護,突出地域農村特色,豐富區域農業文化內涵。根據有利發展的原則和各鎮農業的現狀,規劃各鎮不同的發展方向,選擇不同的重點項目、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同時要按照主次有別、先後有序的原則進行規劃。

3、規劃要體現既增強經濟功能,也不斷拓展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思想。

都市農業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實現要和經濟功能的實現結合起來,有些需要依託經濟功能,都市農業必須以追求功能的完善和提高來求得發展,使農業的功能達到有機的統一。

4、規劃要把都市農業的發展與旅遊業發展結合起來。

根據對目標市場的預測,分別選定農業項目的服務內容和形式。我區的觀光、休閒農業大體接待三類顧客,一是外地短期來深遊人,二是本市的團隊,三是本市居民,包括一般收入水平居民和高收入居民。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項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標市場。不同景點其本市、外地遊客的到訪率是不同的。規劃就要按照不同目標市場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服務對象,確定相應的項目。

(三)形成投資多元化和企業經營為主的都市農業運行機制,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增強都市農業發展的動力 

1、完善多元化投資體系。

都市農業是資金密集型的產業,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都市農業不僅體現出經濟效益,也體現出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其受益者除了農業企業、農戶等農業生產經營者外,也有政府和社會。所以投資主體也必須多元化。要堅持和完善業已形成的“四輪齊轉”的農業投資體系,做到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開放式投資都市農業。農業內部要不斷進行資金積累,財政資金要增加投入,銀行信貸資金要積極支持農業發展,也要加大利用區外資金的力度,鼓勵和引導外資進入都市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同時要規範農業投融資主體的行為,政府投資要力爭實現社會效用最大化的目標。 

2、探索都市農業建設和運作的多種形式。

根據我區農業用地規模、農業企業化程度、設施農業現狀等情況,可以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設施農業園區。即規劃出較大規模的用地發展設施農業,包括無土栽培蔬菜,大棚栽培花卉,工廠化菇類生產,花卉組培車間,觀賞動物養殖等,以及農業的科研、開發、試驗。從產業類型上講,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單一產業的,但都突出以設施化生產為主。 二是高科技農業生態園。是把設施生產和露地栽培相結合,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生產與科研相結合,但著重於生產功能的一種都市農業形式。 三是度假農園、觀光農園、森林公園等。強調以觀賞農業景觀或體驗農業生產過程,體會回歸自然樂趣為主。包括果園、水產養殖區、蔬菜生產基地、森林等都可開發成這類園區,既可以是單一產業的,也可以是多業綜合經營的。 這幾種形式從組織形式上講,可以是政府建園——企業經營型的,即由政府完成規劃及基礎設施建設,然後制定一定的進園標準,由企業投資經營農業項目;也可以是企業建園——經營一體型的,即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經營都由企業負責,進園區的項目可以是引進多個企業的。

3、以企業化經營為主,政府各部門做好協調和服務。

都市農業的發展一定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政府在其中的行為只能是引導、協調和服務,即使是政府的投資,也應當納入市場化的運作管理之中。都市農業也要實行以公司(企業)為主體,產—加—銷—旅(業)一體化、種—養—加—體(驗)一體化、貿—工—農—服(務)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可以在現有的農業公司(企業)中培育出不斷把農業向觀光、旅遊方向拓展的龍頭農旅公司,也可以組建新的農旅公司,擔當都市農業發展的龍頭。當然政府也要有明確的管理服務機構,做好協調、服務、管理工作,專門研究、規劃和指導都市農業的發展。可以由農業、旅遊、文化、工商等部門協同運作。

(四)不斷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設施農業面積,進一步增強都市農業的經濟功能 

我區都市農業的發展仍要進一步增強經濟功能,要繼續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的原則,以現有特色農副產品為基礎,培壯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把發展設施農業與發展露地栽培結合起來,把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與改善品種質量結構結合起來,加快發展精品農業、苗種農業、創匯農業、食品農業等。 

畜牧業要形成集約化、企業化、規模化的生產體系。要調整畜禽養殖結構,壓縮淘汰規模小、產量低的小型養殖場和成本高、肉質差的劣質品種,充分發揮康達爾公司在畜牧業生產上的龍頭示範作用,積極發展規模化、現代化的大型畜禽企業和雜交型、節糧型的優良新品種,在目前50%良種化率的基礎上,加快良種化進程。鼓勵發展名優和高效生態養殖業,發展跨地域的畜禽業,形成畜禽良種基地。 水產業要繼續擴張,儘快形成工廠化、多元化的養殖模式。繼續發展池養、箱養、吊養、護養多種養殖模式。發揮南澳海珍品養殖公司的龍頭作用,增強區水產研究所的開發、示範作用,引進優良新品種和珍稀品種,最佳化品種結構。擴大工廠化養鮑、工廠化養魚的規模。

水果業要以優質的龍眼、荔枝為主,同時積極引進適合本地栽植的熱帶水果新品種。要加強果園的科學管護,改善果實品質,提高產量和效益。 蔬菜生產要重點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建立無公害蔬菜檢測制度,擴大蔬菜設施栽培面積,提高蔬菜品種的檔次和質量,適量發展以觀賞為主的盆栽蔬菜。

花卉業要逐漸擴大規模,新建幾個花卉場,並要面向市場不斷調整品種結構,重點要進行設施花卉場的建設,引進培育高檔花卉,提高花卉業的水平,儘快把花卉業培育成我區農業新的增長點。

畜牧、水產、水果、蔬菜、花卉等產業的發展,都要實行品牌經營,這是農業市場化的必由之路,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創出幾個名牌產品。

(五)加快旅遊農業、生態農業的建設步伐,延伸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

我區都市農業的發展,應該越來越重視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實現和發揮。生態功能、社會功能的實現具體以觀光農園、森林公園、農業公園、市民農園、教育農場、度假農舍、自然休養村等形態作為承載體。這些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觀賞農業景觀為主的觀光型農業,如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森林公園等;另一類是以參與農業活動為主的體驗型農業,如市民農園、教育農場、農產品採摘節等;還有一類是以休閒娛樂為主的休閒型農業,如度假農舍、自然休養村等。觀光、體驗、休閒農業的發展,有以下的基本思路:

1、完善配套設施。

在生產設施、農田、園區等的基礎上,根據確定的發展目標,來完善配套設施,如展覽廳、錄相廳、會議室、餐飲廳、住宿房、觀光車、娛樂室、標誌牌、說明牌。 

2、實行點——線串珠狀開發。

把農業景觀建設與旅遊業、山地綠化、城市綠化、園林建設、海上遊艇等結合起來,擴大經營領域,延伸服務鏈條。各鎮都要選擇適合作為觀光、體驗、休閒農業開發的項目,抓緊開發和建設。如布吉鎮的三聯果場、石牙山森林公園,橫崗鎮的神仙嶺生態農莊,平湖鎮的甘坑果場,龍崗鎮的回龍埔鴕鳥場、八仙嶺森林公園、五聯村生態公園,坪地鎮的梅花鹿場,坪山鎮的馬巒山保護區、碧嶺生態村,坑梓鎮的尖峰嶺森林公園、金沙農業高科技園,葵涌鎮的田頭山森林公園,大鵬鎮的新穗寶鮑魚養殖場,南澳鎮的七娘山保護區和濱海養殖基地等。近期要重點抓好碧嶺生態村、金沙農業高科技園的觀光、休閒配套設施的完善;加快南澳濱海養殖基地、龍崗回龍埔鴕鳥養殖場、坪地梅花鹿場的觀光設施的配套,儘快增強特色農業的吸引力;加緊開發建設橫崗神仙嶺生態農莊;著手建設坑梓尖峰嶺、龍崗八仙嶺、布吉石牙山三個森林公園。

3、開發龍崗農業一日游。

由相關公司牽頭,與旅行社合作,加緊開發龍崗農業一日游項目。該項目擬把參觀回龍埔鴕鳥場、坪地梅花鹿場、碧嶺生態村、金沙農業高科技園、南澳濱海養殖基地等農業觀光活動與海上遊艇活動連成一線,讓遊客既在觀光中了解禽畜養殖、蔬菜大棚、水產養殖的知識,又體驗了品嘗海鮮的口福,駕艇飛馳的驚險,緊湊、新穎、富有情趣,定能占得龍崗農業旅遊的先機。 對於其它的觀光、休閒、體驗農業項目,也要在整體規劃指導下抓緊分步推進,使觀光、休閒、體驗農業的內容日趨豐富,保持經常性的吸引力。還要加大科技投入,設法解決農產品的季節性生產與全年觀光經營的矛盾,讓每個季節都有新品種,每處景觀都有新鮮感。經營農業旅遊的公司要和旅行社建立緊密的聯繫,不斷開發更佳的旅遊線路,擴大宣傳,提高遊客的到訪率。作為旅遊線路中的農業項目單位要接受必要的業務培訓,在觀光點設定明顯的標誌,按照統一要求提供周到的服務。 

(執筆:第一部分熊雅芳 第二部分陳海潮) 

重慶市開縣鄉鎮領導幹部赴蘇州學習考察報告
2024年蘇州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重慶市開縣鄉鎮領導幹部赴蘇州學習考察報告 

根據《開縣大規模幹部培訓計畫》和縣委安排,9月20日至30日,在蘇州市委黨校舉辦了1期鄉鎮領導幹部培訓班,全縣43名黨委書記和2名鄉長參加了學習考察。採取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經驗介紹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等方式,對蘇州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工業園區開發、黨的建設等作了比較全面深入的學習考察。現側重於蘇州經濟發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蘇州經濟發展概況

(一)蘇州基本概況

蘇州市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傍無錫,北依長江。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650平方公里,古城區14.2平方公里。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貫通南北,望虞河、婁江、太浦河等連線東西,太湖、陽澄湖、崑承湖、澱山湖鑲嵌其間。

蘇州市經過地市合併、撤市建區、區區合併等區劃調整後,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全市現轄滄浪、平江、金閶、吳中、相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虎丘區)7個區和張家港、常熟、太倉、崑山、吳江5個縣級市,121個鎮。末,全市總人口為583.8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7‰,市區人口212.40萬人,比上年增加3.33萬人。蘇州人口以漢族為主,約占全市總人口的99.9%,還有回、蒙、維吾爾、滿、苗等51個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市總人口的0.1%。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委市府確立了“科教興市、外向帶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了外向型經濟、鄉鎮企業兩大優勢,培育了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新的經濟成長點,人才、產業、環境等新優勢已見端倪。,蘇州市國內生產總值突破億大關,達到208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5700元,按現行匯率折算超過4300美元。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5.3:56.7:38.0調整為4.5:58.1:37.4。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90.82億元,增長38.1%(同口徑增長2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7.03億元,增長58.2%。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7年持續上升,達到14.0%,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目前,蘇州正在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產學研緊密聯合、各類人才聚集的技術創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經濟效益好的現代農業基地,融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生態環境優美的旅遊度假基地,逐步邁向“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基本現代化地區。

(二)蘇州經濟發展的特點

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長江三角洲,已發展成為我國目前規模最大、最具實力和活力的都市連綿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蘇州處於該區域中部,背靠“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國際大都市——上海,並接受其輻射和帶動,經濟正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其經濟發展呈現出以下鮮明特點:

1、經濟跳躍式、超常規發展,經濟總量几上台階。改革開放前,蘇州經濟總量僅為32億元,所有財富積累只有6億元,人均年收入634元左右,人均工資500多元,蘇州經濟的真正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後。從下圖可見,蘇州經濟發展每年都躍上一個新的台階。比1995年增加637.5億元,5年總量增長了70%;比增加219.6億元,增幅超過14%,6年時間翻了一番;更是高速增長,總量達到2080億元。

2、外向型經濟占主體地位,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蘇州經濟外向度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貿,出口依存度達80%左右。實現進出口總額363.9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8%。其中出口總額185.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5%,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73.7%。今年上半年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達125億美元。二是外資。新增契約外資100.6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8.1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4.6%和59.3%。外商獨資、增資項目明顯增多,新批契約外資超千萬美元的項目571項,增超資千萬美元的項目83項,兩項合計契約外資78.62億美元,占全市新增契約外資總額的78.7%。至去年末,全市累計註冊外資323.69億美元,世界500強中已有85家先後來蘇州投資興辦了215個項目,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81.54億美元,繳納稅收104.40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原口徑)的38.5%。今年上半年註冊外資達5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超過上海居全國之首。三是外經。外經合作取得新進展。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契約額1.84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0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0%和25.0%。年末在外勞務人員7026人,其中當年新派勞務人員3127人。新辦境外企業8家,其中新開業3家,累計興辦境外企業85家,境外加工貿易企業8家。

3、民營經濟迅速崛起,發展形勢喜人。蘇州把加快民營經濟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動力源,先後實施了一系列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使民營經濟迅速崛起,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新亮點。新增私營企業1.79萬家,使全市私營企業發展到5.91萬家,從業人員67.5萬人,註冊資金509.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34.5%和91.8%;個體工商戶5.92萬戶,使工商總戶數達18.5萬戶,從業人員29萬人,註冊資金53.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5%、7.4%和35.8%。私營個體經濟固定資產投入空前活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7.2%,比上年增加2.7個百分點。新批私營企業利用外資項目125個,契約外資9701萬美元,出口額2.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7%。私個經濟貢獻份額繼續加大,上交稅金52.96億元,增長54.9%,占全市財政收入的19.5%,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每天新增私營企業70家,到8月份已新增14000多家,累計達7萬家,註冊資金762億元。

4、經濟發展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高,呈現塊狀經濟特色。蘇州產業按產業和地域劃分,布局相對集中。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主導產業,特別是IT產業占蘇州產業60%的份額,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全世界的1/3。另外輕工、輕紡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吳江市和太倉市(如太倉市璜涇鎮號稱中國化纖加彈第一鎮,占全國市場18%),鋼鐵等重工業主要集中在張家港市。以張家港為例,該市創新思路,加快資源整合,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先後組建了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紡織工業園和機電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在沿江地區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電爐鋼生產基地和優質線材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糧油加工基地、全國最大的木材水運集散地。

同時,蘇州市的產業配套化率比較高,IT業、機電、紡織等產業零部件配套率達到80%以上,使企業不出蘇州就能配購到所需要的各種零部件,有效節約了生產成本。比如,筆記本電腦的零部件配套率高達90%。

5、城鎮化水平較高,注重城鄉聯動協調發展。蘇州市把城鎮化特別是小城鎮建設作為發展農村非農經濟、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拉動農村消費、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載體,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平均每個小城鎮建設資金達2億元以上,使城鎮外延不斷擴大、內涵不斷提升、功能逐步增強。城鎮建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由1979年的18個,至底發展到128個,面積由每個鎮0.3平方公里擴大到2.5平方公里,人口由平均每鎮800人發展到4000人以上,有的小城鎮已建成面積10平方公里、人口10萬人左右的小城市;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公用事業日益完善,比如農民自來水普及率達92%;城鎮帶動功能不斷增強,形成了各俱特色的鎮域經濟,如旅遊文化古鎮——周莊、專業市場鎮——盛澤、元和等鎮,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市區“一體兩翼”的格局基本形成,縣級市城區功能不斷提升,小城鎮布局逐步最佳化,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二、蘇州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

(一)大膽解放思想,崇尚理性治政,善於搶抓機遇求發展

綜合考察蘇州經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圍繞促進經濟發展進行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創新,追求理性治政,善於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機遇,是蘇州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秘訣之一。

蘇州,古代名稱有句吳、吳、會稽、吳州、吳郡、平江等,隋置蘇州,延稱之今。蘇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歷史,有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蘇州都是人文匯萃,商賈雲集。明清時期,蘇州籍狀元、進士數量名列江浙前茅,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向國家輸送了80多位院士,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富裕度都居於全國前列。蘇州人人性溫和,文化平和,南北文化交流頻繁(乾隆七下江南),具有兼容性,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精華。這種悠久的歷史和溫和的文化導致蘇州人睿智、勤奮、誠信、開明開放的品格。正如此,蘇州市委市府歷屆領導都能著眼於促進蘇州的經濟發展,著眼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善於解放思想,敢於開拓進取,務實創新,總是能夠找準中央政策與本地實際的結合點,制定合適的施政綱領和戰略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人在大膽解放思想中抓住了三次重大發展機遇:

1、抓住了鄉鎮企業發展的機遇,使蘇州的經濟總量迅速翻倍。在改革開放初期至80年代末,當時實行的是計畫經濟,或者剛開始從計畫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軌,在那種條件下,商品短缺,企業生產什麼就能賣什麼。在其他地方還在等待觀望中,蘇州人率先抓住這一商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形成村村辦廠、戶戶冒煙的景象。到1983年底,鄉鎮企業產值占蘇州GDP的1/3,1987年底占蘇州GDP的1/2,占據農村經濟的主導地位,到90年代初占蘇州GDP的2/3,幾乎是每3年翻一番,使蘇州經濟總量迅速膨脹起來。

2、抓住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機遇,使蘇州的經濟質量快速提高。在90年代,蘇州人堅持以市場推動為主,以政府推動為輔,切實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資,鼓勵企業增加出口,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和勞務合作,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使蘇州的經濟迅速融入世界經濟中,提高了經濟發展質量。

3、抓住了發展民營經濟的機遇,大力發展個私經濟,增加了經濟發展的動力源。蘇州人認為,誰放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誰就會落後時代。因此,從本世紀初開始,蘇州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再創經濟新優勢的重要戰略,大膽實施新舉措,在探索中不斷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營企業,使民營經濟對財稅的貢獻份額逐年擴大。在這方面,璜涇鎮大膽解放思想,敢想敢做敢闖,走在了蘇州前列。璜涇鎮為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在黨員幹部中廣泛開展了“雙帶”活動,各級黨組織與黨員、幹部簽訂契約,規定45歲以下的黨員、幹部和鎮所有黨委成員必須自己辦企業,外地轉回來的黨員、幹部也必須辦企業,要求黨委委員以上的幹部必須有小轎車,提出“沒有企業不是好黨員,沒有企業不是好乾部,沒有企業不能當幹部”的口號,鼓勵大膽投資,並認為儲蓄越多,腦筋越死,就越要窮。這樣,就在全社會形成了人人創辦企業的局面,出現了嫁女不用洋房、汽車、存款作陪嫁,而用企業作陪嫁的新現象。同時,璜涇鎮採取更直接的四項措施推進城鎮化,促使農民發展民營經濟。一是取消農民戶口,全鎮逐步消滅農民戶口;二是取消宅基地,農民建房必須建到鎮上,每年把10%的農民轉移出來;三是取消農業稅,由鎮財政負擔;四是實施勞保,農村男60歲、女55歲每月可領取240元養老金。這些措施的實施,迅速推進了城鎮化,拉動了民間投資,使農民的儲蓄由正變為零、由零變為負,極大地推進了民營經濟發展,使璜涇鎮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到1560家,資產達13億,工業銷售30億,農民純收入10000元以上。江蘇省委對璜涇鎮的做法採取“不制止、不爭論、不干擾、不打擊”的態度,允許璜涇鎮大膽探索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二)加大改革力度,推進資本重組,積極培育規模工業企業

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生產要素。任何地區要取得發展,都不可能離開資本,都不得不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重組,並以此培育規模工業企業。這是蘇州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

考察中了解到,蘇州經濟的原始積累始於鄉鎮企業大發展時期,通過大辦鄉鎮企業,迅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但在發展鄉鎮企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比較明顯:一是企業經濟債務沉重。由於主要依靠政府推動,使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向銀行大量借貸,向社會集資,最終使國家的錢變成企業投資,導致政企不分,債務沉重。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當時為推動企業發展,提出的口號是“只要金山銀山,不要青山綠山”,這樣導致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相當嚴重。沉重的債務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地制約了蘇州經濟進一步發展。這就要求政府加大改革力度,進行資本重組,理清產權關係,消除企業債務,培育有規模上檔次的工業企業。為此,蘇州開始了大膽的企業改革。

1、實施企業改制。從90年代中期到,實施企業改制,將縣市的國有企業、鄉鎮企業納入改制範疇,進行資本重組,採取股份制形式組建大型工業企業,培育了10家上市公司,將蘇州的經濟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這種改制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國有資本仍然占多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一股獨大的狀況沒有改變。

2、進行企業轉制。從開始至今,實行第二次改革,蘇州稱為轉制,即將國有資本全面退出競爭性行業,並成立了產權交易中心,對國有資產進行公開拍賣,解決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到,在競爭性行業,蘇州將不再有一家國有控股企業。蘇州在退出時機的把握上與內地也有很大差別,內地往往是在企業將“死”的時候,才匆忙為國有資產找退路,導致國有優質資產低價變現或隱性流失。而在蘇州,國有資產往往是在企業越紅火的時候越要退出,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國有資產全身而退,而且還可能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

3、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重點的新興主導產業,努力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強化企業管理,積極開拓市場,新興主導產業加速發展,傳統產業呈現恢復性增長,產銷銜接較好,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5139.44億元,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46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1%和22.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工業總產值145.5億元,集體工業總產值181.3億元,三資工業總產值1933.1億元,私營工業總產值386.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3%、5.7%、31.2%和22.2%;輕工業產值1545億元,重工業產值192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5%和26.7%;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7%。全市工業前50強大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337億元,比上年提高32.5%;農村工業活力增強,實現銷售收入1380億元,利稅總額101.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50%和22.4%。

(三)營造優良環境,創新招商方式,拓寬領域吸收和利用外資

蘇州能夠形成外向型經濟格局,與其優良的發展環境、靈活的招商方式和經濟發展的載體建設分不開。今年上半年,蘇州引進外資已達78億美元,引進內資383億元。到目前為止,蘇州累計引進外資超過300億美元,占全國的1/20,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1、著力最佳化發展環境。蘇州人更深刻地懂得環境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更充分地認識到環境的本質。因此,蘇州營造發展環境,不是孤立地修修路、減減稅等外科手術,而是作為一個體系來加以建設。這個體系由七個小環境構成:一是法制環境,通過加強法制宣傳,增強市民法制意識,引導企業合法、誠信經營;通過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確保一切投資創業者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公平、公正司法,確保各類企業接受平等的法律服務。二是基礎環境,凡是願意來蘇州投資創業者,都由當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礎工作,搞好“九通一平”,確保投資企業很快投產運行。三是政策環境,將政府的所有政策一律向全社會公開,做到及時、準確、全面,不搞“內外有別”。比如太倉市璜涇鎮對內對外一律實行“辦事零收費”制度。四是人文環境,加強職業培訓,向企業提供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提高政府官員辦事效率;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淨化社會風氣,提高人的文明素質。五是配套環境,政府圍繞主導企業的產品鏈條,下力氣培育配套企業,使蘇州零部件配套率達80%以上,形成從零碎部件生產到產品組裝、運輸、銷售等一條龍式的產業發展格局。六是服務環境,完善投資諮詢公司、生產服務公司、售後服務公司等中介組織,為投資者提供從政策諮詢到外匯兌換,從生產環節到售後服務環節等全方位服務。七是居住環境,按照外商的居住習慣,修建與外商國內居室一模一樣的住房,讓他們感覺就像住在國內一樣,當地把它叫住“開發區中的開發區”,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外商。目前,有6000外國人在蘇州生活或定居。

2、大力推進園區建設。建設工業園區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蘇州始終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吸收外資、推動經濟發展的載體,作為對外開放的視窗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充分發揮其投資“窪地”的作用。至去年底,蘇州已建成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1個省級開發區,130個鄉鎮也都有自己的工業開發區,這些開發區在招商引資、開發建設、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開發區新增契約外資652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5.7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5%和67.5%,占全蘇州總額的64.9%和74.3%,累計開發面積201.11平方公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70.76億元,批准進區三資企業4317個。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全區實現財政收入32.6億元,進出口總額58.52億美元,其中出口25.57億美元。目前,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和崑山開發區三個園區的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和出口額分別已占全市總量的26.9%、49.6%、47.4%。

3、創新招商引資方式。蘇州利用外資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靈活新穎的招商方式。除實行坐地招商外,蘇州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同時進行的方式招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實行公開招商。把外商請進來後,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全市的基本情況(資源、人口、交通等)、產業政策(含優惠政策)等外商關心關注的問題進行客觀介紹,一切按照既定政策執行,杜絕政策解釋和執行的隨意性,不隱瞞、不截留,由外商自己作出評價進行選擇。二是實行流動招商。組建招商隊伍,分赴世界各地進行流動招商。比如崑山市,成立了15支招商引資小分隊,常年活躍在各地招商,互通情報,每年底進行總結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崑山市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增長幅度居於全市前列,當地有種說法“引進外資看崑山,利用內資數江陰”,使崑山成為經濟活、人氣旺、三資企業多的地區,財政收入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

(四)遵循經濟規律,發揮自身優勢,開闢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加快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須遵循一定的經濟規律。蘇州經濟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是能夠發現和發揮自身優勢,遵循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蘇州各縣市經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張家港市主要靠政府推動,經濟總量和規模占據蘇州第一位;常熟市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文底蘊較厚,地稅收入占據蘇州第一位,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崑山市通過建設開發區吸引外資,三資企業多,經濟比較活、人氣較旺,財政收入每年以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長;太倉市把港口建設作為經濟發展重點,潛力較大;吳江市的產業集中度較高,絲綢、電纜等是其拳頭產品,每個鄉鎮都有至少一個自己的主導產業。

1、遵循資本積累和增值的規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經濟總量做大。蘇州人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走工業化的路子。但工業化是需要許多條件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不可逾越的階段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因此,誰最先找到一條資本原始積累的道路,誰就會率先發展起來。首先對自身認識要清楚。蘇州地少人多,農村剩餘勞動力豐富,資源相對貧乏,“人到哪裡去”和“錢從哪裡來”的問題,就成是蘇州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急迫問題。但是,蘇州也有明顯的優勢:一是區位優勢,二是人文優勢,三是經濟優勢。特別是經濟優勢方面,蘇州自古以來就比較繁華,農民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農業積累還有6個億(主要表現為村辦企業和社辦企業等固定資產),這為蘇州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其次對社會認識要清楚。當時面臨的大環境,一是商口短缺,幾乎是企業生產什麼就能賣什麼,不愁銷路,二是國家經濟體制處於轉軌時期,體制機制上有許多空子可鑽。因此,蘇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迅速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對於當時信息和交通相對不便的周莊,沒能趕上鄉鎮企業發展的時機,但通過發揮其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也完成了資本積累,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目前,周莊一年的旅遊收入達30多億元。

資本原始積累不是目的,只有資本增值,經濟發展才有強大的動力。圍繞資本增值的兩個最起碼的條件:政企分開和產權清晰,蘇州採取兩項措施:一是加大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規模型企業,二是加快個私經濟的發展。這兩大措施的落實,使蘇州產業結構得到迅速調整,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趨好,民眾的富裕程度更高。目前蘇州每天新增私家汽車130輛,房價比去年翻一番,達4000元/平方米。

2、遵循市場配置資源的規律,最佳化市場經濟環境,開拓兩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也是市場經濟的一條最基本的規律。市場經濟需要“短缺”,只有這樣才能更懂得交換,市場才能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因此,一個地區本身擁有多少資源並不重要,關鍵是看誰的市場體系健全完善,有沒有優良的發展軟環境。誰做到了這一點,誰就能更好地開拓國內國外兩市場,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從資本來說,蘇州通過完善市場體系,走“借雞生蛋、負倆增值”的路子;從人才來說,創造了“星期天工程師”這種新的用人機制;從市場開拓來說,發揚了“四千萬”精神(走進千家萬戶、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目前,蘇州經濟能夠做到“兩頭在外”(原料從外面來,產品到外面去),就是因為具有健全的市場體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3、遵循社會協調發展規律,積極縮小城鄉差別,實施全面城市化。經濟是基礎,但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在中國來說,穩定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要保持穩定,必須縮小三大差別:地區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在這三大差別中,城鄉差別是目前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蘇州緊緊抓住這一關鍵點,圍繞發展經濟、富裕農民這箇中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按照“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大力實施城市化戰略。一是堅持抓好規劃。按照“增創優勢、做強實力,科學規劃、做大規模,完善功能、做優環境,突出特色、做美形象”的要求,以完善設施、提升功能、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形象為重點,認真實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大力推進中心城市建設。比如,蘇州城市規劃達平方公里,將把蘇州建設成為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和豐厚歷史文化傳統的現代化城市,成為上海都市圈的副中心,成為國際性旅遊城市。二是創新投資體制。採取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式解決城市建設資金,以經營資產和經營資源的辦法經營城市。三是加快人口城鎮化進程。改革戶口制度,只要在蘇州有固定居住地、有固定收入的都可落戶蘇州;所有新生兒都是蘇州城市戶口;消滅村的建制,轉為社區和居委會;農民宅基地可與城鎮等額置換。四是加大行政區劃調整力度。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蘇州先後進行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凡是經濟發展滯後、經濟總量小的鄉鎮都要被經濟實力強、發展質量高的鄉鎮“兼併”。比如張家港市由原來的26個鄉鎮,通過幾次合併,現在只有8個鎮;太倉市由原來的20多個鄉鎮併到7個鎮。這樣就大大推進了蘇州的城市化進程。這些措施,使蘇州市城鎮的外延不斷擴大、內涵不斷提升、功能逐步增強,城鎮建設的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農業人口進一步向城鎮聚集。

(五)推進行政改革,理順體制關係,努力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著眼於建設入世先行區,加大行政改革力度,理順體制關係,著力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經濟發展營造寬鬆的體制環境,是蘇州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

蘇州體制改革主要抓了兩個方面:

1、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一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對市級機關審批事項進行了第二輪清理,審批總事項又削減了32.8%,建立了市行政服務中心,40個部門的596個審批及服務事項在中心實行“一站式”辦理,促使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二是成立國庫支付中心,構建起公共財政框架,理順了財政收支關係。三是改革管理體制,著眼建立“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城市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鄉鎮和部門的關係,加大鄉鎮的責任和權力,確立鄉鎮作為推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主體地位,弱化部門管理職能,強化部門服務職能,促使部門圍繞鄉鎮轉,為推動鄉鎮經濟發展提供全面優質的服務。四是為適應加入WTO的新形勢,對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進行了全面清理,使各項政策、法規符合WTO基本規則,提高了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經濟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2、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是注重培育和重組投融資主體。相繼成立了蘇州港口發展有限公司、風景園林投資發展集團、水務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等投資融資主體,組建了市工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市屬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完成了經濟鑑證類中介機構和區屬房管局等事業單位改制任務,使各類投融資主體充分發揮作用,為蘇州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二是加強金融業監管,積極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改進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投入力度,在總量擴張的同時保持了健康發展態勢,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232.0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490.96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8.9%和40.7%。全年銀行現金收入5828.84億元,現金支出5992.8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4%和17.8%。三是加大資本運作力度。藉助資本市場,積極培育上市企業,全市進入上市輔導期的企業22家,其中8家結束了輔導期,吳江絲綢、永鼎光纜實現了再融資10億元。

(六)突出發展要務,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

緊緊圍繞推進經濟發展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重視黨員和幹部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黨員、幹部的“致富帶富”能力,是蘇州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和保證。

1、提高幹部執政能力。蘇州按照中央“靠得住、有本事”的要求,加強幹部執政能力建設,努力提高幹部的決策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處理複雜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比如在提高幹部決策能力方面,要求幹部首先必須詳細掌握有關決策問題的信息材料,其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材料,再次注重把握因果關係,最後要重視政治形勢分析;在提高幹部總攬全局的能力方面,主要從“五個一”入手:一是倡導一種精神。如果精神不振、士氣不盛,事業必然難成。要根據形勢任務和幹部狀況,需要什麼精神就倡導什麼精神。二是確立一個奮鬥目標。三是提出一套措施,措施要有針對性、要管用。四是配好一套班子,尤其選好“一把手”,使班子成員具備政治頭腦、經濟頭腦、科學頭腦,具備為黨為人民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五是制定一套獎懲措施。實行重獎重罰,提倡獎要獎到眼紅,罰要罰到心疼,最大限度調動幹部積極性。

2、努力穩定幹部隊伍。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多換思想少換人,不換思想就換人,絕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則,在屆期內儘量不調整幹部,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加強幹部教育培訓。一是教育幹部堅持自學,引導幹部從興趣和職業需要出發加強自學,提倡開放性學習,要在消化、深化和轉化上下功夫。二是加大幹部培訓力度,提出了明確的培訓目標,即“六懂兩會五種精神”:懂馬列、懂法律、懂經濟、懂業務、懂科技、懂外語,會開汽車、會電腦,具備認真負責精神、實事求是精神、敬業奉獻精神、開拓進取精神、團結拼搏精神。

4、突出考核重點。在考核指標的設定上,突出了經濟這箇中心,體現了發展這個要務,指標簡明,辦法簡便,以發展的績效來檢驗各項工作和各級幹部。主要考核四大指標:用電、用地、財稅和投入(招商引資),而且這些指標到相關部門單位一查便知,既達到考核目的,又節省了人力物力,使鄉鎮和部門從應對考核中解放出來。

5、充分發揮黨員幹部作用。鼓勵黨員幹部通過創辦民營企業帶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發揮“以一帶十、以十帶百”的乘數效應,即一個幹部帶動10名黨員創業致富,一名黨員帶動100民眾創業致富,從而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璜涇鎮一村支部書記通過建立棉花收購加工公司,三年資產達7000萬,不僅富了自己,還帶富了周圍民眾。同時還鼓勵公務員“帶薪下海”,帶領民眾共同開創致富路。

三、對開縣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從進一步解放思想和轉變思維方式入手,在兼顧社會全面發展的同時,各項工作都要體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開縣要實現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思維方式的轉變要更快,膽子要更大,徹底摒棄經驗主義、本本主義,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沒有樹立起發展緩慢等於倒退的觀念,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來思考、來謀劃。同時,要努力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善於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創新領導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機制和工作措施,善於實行“拿來主義”,敢於創造性地執行上級的政策,把經濟發展作為發展要務中的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推動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目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工業方面,要以發展資源型工業為重點,如煤炭、天然氣化工、電力等。農業方面,現階段如果不搞創匯農業、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就沒有出路,農民不可能靠農業致富。只有跳出農業抓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以市場為導向,培育農產品龍頭企業,讓農業在市場中自己尋找出路,政府不要干預農民,騰也精力抓好工業。第三產業方面,繼續突出勞務經濟這個優勢,政府加強服務和引導,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勞務經濟質量;旅遊資源是開縣的優勢,要充分挖掘旅遊業的潛力,加大旅遊投入,打造旅遊精品,如海南省投入60億元巨資打造南山旅遊文化區。城鎮化方面,搶抓中心城市建設機遇,深入貫徹市委二屆三次全委會議精神,把握人口城鎮化和城鎮現代化兩大關鍵,全面落實《中共開縣縣委關於加快實施城鎮化戰略的決定》,以基礎設施為先導,以骨幹產業為支撐,以先進文化為內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提高城鎮化水平,形成一心三極、以極帶片、層次分明、互動並進的城鎮化發展新格局。民營經濟方面,認識雖然到位了,但停留在口頭上多,落到實際的少,要進一步細化硬化措施。

(二)從改革完善體制和機制入手,在加大責任的同時下放權力,強化鄉鎮領導地區經濟發展的主體地位

進一步加快體制和機制改革的步伐,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行政運行機制,理順鄉鎮和部門關係,強化部門服務經濟服務鄉鎮的作用,大膽為鄉鎮鬆綁,使鄉鎮真正能夠承擔起作為一級政府應盡的職責,使鄉鎮敢闖敢冒,大膽探索各地經濟發展路子,充分發揮領導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主體的作用。同時,要大力精簡各種會議,堅持開短會、講短話,使各級幹部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發展,去抓大事。

(三)從改革完善目標管理辦法入手,在全面考核的同時突出考核重點,發揮考核促進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調整目標考評辦法,指標要緊緊圍繞發展要務來設定,做到簡潔、科學,突出考核重點,少而精、管用,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使考核真正成為推動發展的動力。

(四)從最佳化發展(招商)環境入手,在保持政府投入逐步增長的同時,千方百計吸引和利用社會資本和外資

進一步加大力度,把最佳化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建立政府與企業的聯繫機制,定期發布關於審批、辦稅等方面的政務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資政策,真正營造出公開公平公正的軟環境;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使關卡少下來,使門檻降下來,使程式簡下來,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生產領域;明確“三辦”職責,創新招商方式,放寬進入領域,配套招商引資政策,同時政府繼續增加引導性投入,吸引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參與創業,推動開縣經濟發展。

(五)從最大限度地激發黨建工作活力入手,突出“抓人”這個工作重點,提供加快發展的組織保證

在中國,要抓好發展,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採取切實措施,圍繞經濟發展激發黨建工作活力,突出“人”這個重點,加強黨員和幹部隊伍建設,倡導“黨員、幹部只有首先致富自己才能致富民眾”的觀念,積極探索黨員、幹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實現形式,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堡壘作用,發揮黨員、幹部的“雙帶”作用,形成一個組織一面旗,一個黨員一盞燈的格局,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相關內容
赴蘇州學習考察報告
赴蘇州工業園的考察報告
蘇州博物館考察報告
赴上海浦東、蘇州、崑山學習考察報告
宜陽縣首批科級幹部赴蘇州培訓考察報告
蘇州外國語學校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