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如何使教師成為發展的主體?現在大學熱議的話題是大學的分類評價和管理,高質量的大學是一個模式嗎?中國有幾千所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不應“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高校,如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套用型大學等等,由於其功能有不同側重,不應是一個評價標準和體系。實際上針對每一所大學內部,也有一個教師分類和評價問題,高校中教師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之間學歷背景有差異,個性、特長和興趣有差異,職稱有差異,發展條件有差異等等,有的教師可能擅長教學,有的擅長基礎研究,有的擅長套用開發等等,要體現教師發展的主體性,就要有“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觀念,應該使每位教師發展成為他們所能夠成為的最出色的人,教師成功的模式應是多元化的,學校的評價標準不應是單一的。當然,這裡說的教師的分類評價與管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概念,即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以及服務社會都應有所涉及,只是教師有所側重,而不是只搞一方面,而不涉及其它方面,高校單純搞某一方面的教師是不存在的,否則就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這裡強調的是儘量突出教師的某一方面特長,同時要兼顧其它。另外,要有效落實教師發展的主體,還要轉變觀念,即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觀念,強調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是以教師的發展為前提的,在觀念上要剔除教師的工具理性,樹立教師的價值理性。

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如何在高校有效落實?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加強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和學院應有比較具體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方案,應定期分析師資隊伍現狀,目前應加強師資隊伍的有計畫培養。要統籌兼顧教學與科研、服務社會,統籌兼顧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統籌兼顧重點與一般,統籌兼顧教師與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