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寫作中的雙向建構

申論寫作中的雙向建構

隨著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的趨熱,申論的寫作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高校寫作教學中也應重新調整教學方案,把申論的教學和實踐提到重要議事日程,或者說需要適當地加大比重。

“申論”的語源出自孔子的話語“申而論之”,即申述、論述、論證、引申的意思。申論考試是根據機關工作的需要,考察應試者實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申論主要測試應試者對給定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應試者的發揮主要看平時的功底,不一定需要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因此,自從XX年公務員考試設定申論以來,無論是專家、應試者、用人單位,對這一考試形式都表示贊同。以XX年11月份進行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來講,考生從考場出來後的感覺都比行政能力測試輕鬆。但考得輕鬆不一定等於考得好,要把申論寫好亦非易事。

一些有關申論考試的輔導材料中,是這樣給“申論”下定義的:“申論就是根據所給的材料引申開來,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解決和應對的方案,並就此闡發出議論。”這個定義最早出自國家人事部門編寫的輔導教材。筆者覺得,這種概括似乎還不全面,它讓人覺得,申論就是剖析社會暴露出來的問題,再談對策的,正如許多人對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的印象,覺得該欄目的功能就是專門進行曝光的。其實不然,“焦點訪談”欄目也有不少是歌頌英雄人物、先進人物、讚美著名科學家或其他著名人士,讚美某種新生事物、讚美某種新的做法的。同樣,申論的考題中也有要求圍繞某單位的成功經驗來談的,比如曾有一道模擬試題所提供的資料講的就是“海爾”公司的成功經驗,應試者的角色認定是模擬省經貿委的工作人員。“要求你通過‘海爾’的成功,探詢其成功的奧秘,從而為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提出有見地的方案和對策。”按照前面關於“申論”的定義,“找出問題的癥結”這句話的感情色彩就不太吻合。因此,申論的定義還應周密些。筆者覺得可以概括為:“申論就是根據所給的材料引申開來,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解決和應對的方案,進行引申論述;或者就某一新生事物、某一成功經驗、某一新的做法引發議論。”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申論就是特殊的、較高層次的“供料作文”。並且是“供料的議論文”、“供料的策論”,這就決定了,申論的寫作更需要注意客體與主體的雙向建構,是“料”與“申”的辯證對立統一。材料是一種客體,客體影響、支配著主體的思維方向、思維進程,但主體又不是完全被動的,它可以反過來影響客體,通過中介環節,把自己的某種優勢有機地滲透、發揮到客體中去。

ピ諦睦硌Я煊潁主客體的雙向建構理論是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1896—1981)提出來的,皮亞傑在《發生認識論原理》一書的序言中說:

認知的結構既不是在客體中預先形成了的,因為這些客體總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客體之上的邏輯數字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須不斷地進行重新組織的主體中預先形成了的。因此,認識的獲得必須用一個將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緊密地結合起來的理論來說明,也就是說,每一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初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不那么初級的(或較複雜的)結構。(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第15頁,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